都柏林的竖琴声

在那近似三角形的琴体上奏出时而轻柔优美、时而激扬亢奋的乐声,而且所到之处,似乎都能见到竖琴的美好形象。 (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6月20日《南方周末》)

在我想象中,在都柏林,到处听到的应是风笛声——爱尔兰男子应像苏格兰男子一样,穿着彩裙用风笛吹出他们的家乡之情。可实际上不是风笛,而是竖琴,不仅在街头、广场都见到有人(女多于男)在演奏竖琴,在那近似三角形的琴体上奏出时而轻柔优美、时而激扬亢奋的乐声,而且所到之处,似乎都能见到竖琴的美好形象。

都柏林位于利菲河两岸,在这条河的入海口建有以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名字命名的大桥,这座桥便是一架“竖琴”:高耸的弓状白柱是其琴柱,25根银色纤细钢索是其琴弦,河内的倒影与之构成双重竖琴,汩汩流水声便是竖琴的奏鸣。

都柏林市中心有两座高耸的纪念碑,纪念爱尔兰自治、独立运动领袖奥康奈尔和帕内斯,在摆脱英国统治的长期斗争中,他们功不可没。在帕内尔塑像背后的石碑上,有醒目的金色竖琴形象衬托着这位民族英雄的英气。

爱尔兰的硬币上也镌有竖琴,作为欧元通用于欧盟国家。英国(包括北爱尔兰在内)要“脱欧”,爱尔兰不脱,所以爱尔兰的竖琴硬币将继续在欧洲市场上流通,而因宗教信仰不同(一个信天主教、一个信基督教)而形成同一岛上同一民族爱尔兰与北爱尔之间的分裂和矛盾也将继续下去。

在都柏林,你不能不喝一喝爱尔兰的国酒——著名健力士(Guiness)啤酒。这种啤酒散发麦香,口味醇厚,俗称“黑啤酒”,我买来一喝,见那酒色果真是黑的,连酒罐也是黑的,上有显眼的商标,那就是一架金色竖琴。

在爱尔兰,许多建筑、旗子、图画、雕塑、工艺品,都离不开竖琴。爱尔兰总统标志旗上有竖琴。在描绘独立战争中倒在战场上的爱尔兰士兵的油画中,有士兵深情地抱着竖琴。爱尔兰的国花三叶草常与竖琴画在一起,一个是吉祥草,一个是天使之琴。

当我终于知道爱尔兰1945年开始正式使用竖琴国徽,见到那蓝色盾徽上一架金柱银线的竖琴时,便明白爱尔兰为何是一个“竖琴之国”。那蓝色盾徽象征爱尔兰人的蓝色眼睛,象征大海、天空,竖琴象征宁静、和平、博爱,有爱尔兰民谣唱道:“亲爱的竖琴,您的所有和弦都给了光明、自由和歌声。”

爱尔兰人爱蓝色,也爱绿色,两者都是春天之色。每年3月17日是爱尔兰纪念守护圣徒圣帕特里克的节日,这一天在蓝色天空下是一片青葱绿色,人们走上街头,穿绿衣,佩绿花,持绿旗,还特别佩戴白花酢浆草——象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三叶草。

可以说,爱尔兰是世界上唯一以乐器为国徽的独立国家,而这乐器不是锣、钹、鼓这类令人容易想起战争和苦难的打击乐器。北爱尔兰可能会说,不,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国徽上也有竖琴。是的,英国国徽上有象征英格兰的金狮,有象征苏格兰的红狮,也有象征北爱尔兰的金黄色竖琴,但北爱尔兰不是独立国家,至今在政治和经济上仍依附于英格兰。

爱尔兰竖琴原名为凯尔特竖琴,因爱尔兰人的祖先是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Celt)。早在16世纪,英国统治者就感到体现爱尔兰精神的竖琴音乐对其统治是一种威胁,曾下令焚毁所有竖琴,处决所有竖琴演奏者,结果在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在爱尔兰几乎听不到竖琴声。直至1792年才有一个音乐节试图恢复演奏竖琴,出席的竖琴手仅有10人。

在英帝国统治下,爱尔兰历史上曾发生大饥荒,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但专制统治没能征服爱尔兰文化,更无法扼杀这个国家的文学、音乐和艺术,而且先后有四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23年的叶芝、1925年的萧伯纳、1969年的萨缪尔·贝克特、1995年的谢默斯·希尼。除希尼外,其他三人都是都柏林人。

出生在都柏林的著名文人还有:乔纳森·斯威夫特,18世纪文学家,《格列佛游记》(1726)的作者;布拉姆·斯托克,恐怖小说《德拉库拉》(1897)的作者;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1922)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等。

如今在都柏林这个文学之城,我们可以参观作家博物馆,拜访诗人故居,瞻望乔伊斯、王尔德雕像,穿行贝克特大桥,在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则可拜谒斯威夫特陵墓。都柏林三一学院是斯威夫特、王尔德、贝克特和斯托克的母校,欧洲三大图书馆除大英图书馆和牛津图书馆外,就是三一学院图书馆了。

三一学院图书馆的“长厅”(Long Room)给人以别处见不到的景象而留下难忘印象:建于18世纪,古香古色,又高又长(65米),左右两侧有对称的两层藏书楼,书橱顶天立地,置满古典作品,旁有取书用的长梯;下层两侧30个书库前置有30位世界文化伟人的半身塑像,其中有荷马、柏拉图、苏格拉底、西塞罗、汉密尔顿、莎士比亚、米尔顿,等等。这里,显然是人类智慧和西方文明的集中之地。

在长厅,我又一次见到竖琴,一架最古老的凯尔特竖琴,用橡木制成,有23根黄铜琴弦,大约制作于15世纪,置于图书馆中央一个玻璃柜内供人观赏。

古老竖琴,古典作品,文化名人,就那么密切地聚集一起,给人以保护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有益启示。直至今日,在都柏林一直回响着竖琴的音乐之声。

陈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