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杨书典后来多次捐资助饷支持张永福等人的活动,实际上是支持孙中山早期反清革命救国事业。当时胡汉民、汪精卫等随孙中山前往南洋各地进行活动及筹款,并在新加坡设置同盟会南洋支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海滨邹鲁是海阳”公众号

作者 | 杨友爱

早在二三百年前,南洋马来半岛已有我潮侨先辈活动的足迹。十九世纪初叶以来,潮人“过番”谋生者日渐增多。他们在那里求生、蕃衍、发展。1830年前后,便涌现了陈成宝、佘有进等较早期的潮人著名侨领。他们在1845年间,发起倡办潮人首批社团——义安公司和醉花林俱乐部。

至本世纪初,新加坡华侨中,潮人不仅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群体,而且崭露头角的巨商、侨领还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张永福、林义顺、陈德润、廖正兴、黄金炎、蔡子庸,王邦杰、杨缵文等。

杨书典也是这个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在早期新加坡华侨上层中占有一席之地。《庵埠志》载:“……少赴新加坡,继承‘隆发’布店。自创‘长发’米郊、‘河南’土产种植公司。1928年与杨缵文、林义顺、郭斯高、刘炳思等40人发起组织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曾任中华总商会,潮州八邑会馆、端蒙学校董事,万世顺公司信托人,余娱儒乐社名誉社长。建国前夕回国1955年任庵埠区侨联会副主席。1959年被选为潮安政协委员、侨联会副主席,同年应聘为庵埠侨联会名誉主席。”

杨书典,潮安庵埠文里村人,字慎五。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阴历六月十四日。出身于名门富家的“隆发内”。祖父杨世隆,父亲杨命三。早年就读汕头商校。1908年过番前往新加坡继承其祖父杨世隆的产业——隆发布店。“隆发”这块招牌,取“世隆发财”的意思。

隆发真正最具魅力的黄金季节,是20世纪初至20年代末,即杨书典掌管隆发生意期间,除继续经营隆发布店作为经营主体外,同时又自创“长发”米郊及“河南”土产种植公司,并与人合作成为万世顺公司信托人之一。这段时间,既是隆发的全盛时期,也是杨书典一生最辉煌的岁月。当时英国政府承认隆发为新加坡十八巨商之一,并授荣誉金星勋章于杨书典。


他是早期南洋侨领,将家族事业做成星洲巨商,多次捐资支持孙中山


英国政府授予杨书典金星勋章

作为实业家,年轻的杨书典到新加坡后,凭借隆发的财势与威望,在新加坡上层社会频频露面,广泛结识社会各界名流,如:张永福、陈楚南、林义顺、陈嘉庚、陈德润、廖正兴、黄金炎、蔡子庸、王邦杰等。

这些巨商侨领,除陈楚南与陈嘉庚是福建厦门人,余者都是潮人。杨书典认识的这些人物中最有历史内涵的,莫过于张永福、陈楚南及林义顺。因为张、林、陈既为当时知名的实业家,同时他们又是革命党人。他们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而且还是南洋分会的创建人。因此杨书典后来多次捐资助饷支持张永福等人的活动,实际上是支持孙中山早期反清革命救国事业。这样也就令他的慷慨有着进步爱国的历史内涵了。


他是早期南洋侨领,将家族事业做成星洲巨商,多次捐资支持孙中山


林义顺

1906年7月,南洋同盟会在新加坡成立。初任会长是陈楚南,副会长为张永福。当时胡汉民、汪精卫等随孙中山前往南洋各地进行活动及筹款,并在新加坡设置同盟会南洋支部。党部会址为“晚晴园” 。晚晴园是张永福的私家别墅,1905年,从潮阳人林阿相手中买下,想不到竟成了南洋同盟会分会的活动机关,孙中山曾称它为南洋“革命发源地”,因而留名于史册。


他是早期南洋侨领,将家族事业做成星洲巨商,多次捐资支持孙中山


1906年,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晚晴园成立

杨书典也常到晚晴园作客。在这里,他最初以商界同仁的身份会晤张永福等人。后来由张永福介绍,先后认识了胡汉民、汪精卫等。当他知道张永福与胡汉民等人是革命党南洋同盟会头头,并且其活动机关设在晚晴园时,对之更深感敬重和佩服。在以后往来间,杨书典与张永福、林义顺的关系甚好,同胡汉民的交往也更密切,私人感情甚笃。杨书典在思想上理解他们的信仰,并以自己的行动热情支持他们。那时,张、胡等人在南洋华侨中开展反清革命筹款活动,杨书典无不积极支持,总是慷慨解囊。因而,他成了张、胡的挚友与同志。孙中山、胡汉民后来赠杨书典的个人照片或合照和题词字幅,在落笔留言上都把杨书典称为同志。

1909年,孙中山在南方发动6次起义均告失败。随后又到南洋进行活动,并亲自呼吁南洋各地华侨捐款助饷支持革命救国事业,于5月离开南洋前往欧州,临行任胡汉民为同盟会南洋支部长。杨书典经胡汉民引荐初次谒见孙中山。1910年7月,孙中山经香港偕同胡汉民前往槟榔屿,于l 9日抵新加坡。杨书典由张永福、林义顺作陪在晚晴园再谒孙中山。张、林舅甥向孙中山介绍杨书典如何慷慨助饷支持革命党的行为,孙中山非常感激。为表示谢意,遂赠私人像片于杨书典,并亲笔题写留言“杨书典同志惠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于12月孙中山第7次重抵南洋。此一行是他到南洋的最后一次。同盟会南洋分会早在1909年5月迁往槟榔屿。孙中山此行先在槟榔屿召见张永福、陈楚南、林义顺等及同盟会南洋各地分会负责人。15日,孙中山会见陈嘉庚等南洋各地华侨知名人士,同他们合影留念,并为合照写下题词:“革命发源地,星洲晚晴园。”杨书典参加了这次盛会与合影。杨书典把这张大合影,连同孙中山、胡汉民私赠的照片,带回故乡,十分珍重地用镜屏镶装着,挂在隆发內书斋堂的大厅里,一直保存到50年代初。这些照片,还有于佑任的书法条幅、廖仲恺与汪精卫的题词,以及黎元洪授隆发家族的“懿范孔彰”等一批名人书画珍贵文物,土改时被没收后,再也无法找到。

1913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5年讨袁期间,于3月孙中山派许崇智以国民党军务部长名义,偕同海军将领宋振,前往南洋各属党部进行宣传活动并筹款。同年,孙中山命正在南洋活动的唐继尧积极筹饷讨袁。唐委任林义顺为南洋筹款专员。在林义顺的动员之下,杨书典率先资助,南洋各地华侨讨袁热情高涨,纷纷捐款支持。1O月,许崇智又奉孙中山之命,偕同邓铿再次往南洋筹募“革命公债” 。杨书典得知许崇智为潮籍军人,又是受孙中山委派而来,故极其亲切前去与他会晤。这一缘遇认识,遂定二人莫忘至交。如是1927年,杨书典祖母张氏在香港逝世,许崇智专派部下前往庵埠“隆发内”吊唁。

杨书典是商人,不是革命党人。他受孙中山的救国精神以及张永福他们这些革命党人所追求的事业的感召,以自己的真诚与热情的行为,从财力上多次给以捐助支持,正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和爱国进步华侨那种崇尚正义的人格。

注:本文原标题《早期南洋侨领杨书典行迹概述》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