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影资料馆,也会有这些修复影片的展映活动。以电影资料馆为例,至今已完成400余部老电影的2K修复工作,仅在2017年就有33部影片参与了国外展映,承担了文化交流的重任。

你以为电影修复是让老电影焕发新生,“更亮、更美、更清晰”?不,电影修复的最高境界是“修旧如旧”,让老电影回到老电影原本的胶片质感。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工艺流程。

来源:一起拍电影

“传承”“情怀”,这是小编就电影修复工作向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主任黎涛以及修复主管王峥咨询时,频繁出现的两个关键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西安临潼(中国电影资料馆西安电影资料库所在地),有一支从建馆以来就传承下来的物理修复团队,修复老电影的这门手艺,在他们之间代代流传。

而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数字修复中心,有一群热爱电影的年轻修复师们,对老电影进行数字修复。就如王峥所强调的,电影修复是一项特别繁琐且枯燥的工作,如果不是对电影有足够的热爱,恐怕坚持不下来。

你以为电影修复只是让老电影们焕发新生,“更亮、更美、更清晰”?不,电影修复的最高境界是“修旧如旧”,让老电影回到老电影原本的胶片质感,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工艺流程。

而对于修复师们来说,电影修复更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作”。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有越来越多的胶片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不及时修复,可能就会面临失去的遗憾。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从2K到4K,电影修复技术也在逐渐提高。刚刚结束的上影节,4K版本的《海上花》和《三毛流浪记》引发热议,而在此前的北影节上,4K版本的《红高粱》等影片也成了热门抢票对象。修复影片似乎找到了它的市场价值。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红高粱》4K修复版

那么,目前国内电影修复现状和水平到底如何?修复老电影未来的可能性和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哪儿呢?

国资、民营双管齐下

从2K到4K技术发展

《天堂电影院》里有一幕,胶片突然失火差点危及老放映员的生命,多亏了多多奋不顾身去营救。或许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如今想起这个场景仍会心有余悸。

而胶片起火和胶片的材质有直接关系。在电影诞生初期,胶片都是硝酸片基,只要温度超过40度就会自燃。而在国内,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以前的影片几乎都是硝酸片基,这些老电影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又有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因而,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西安电影资料库,有专门的易燃片库,用以保存和隔绝这些最早期的珍贵电影底片。

到了后期,硝酸片基被淘汰,换成了醋酸片基、涤纶片基,虽不至于有安全隐患,但囿于保存条件的限制,仍面临着酸化、变质等种种问题。尤其是醋酸片基,还会像人一样感染“醋酸综合症状”,一旦胶片“患上”这个病,就会化为粉末。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电影底片存放库

鉴于此,对于“年岁已高”的电影胶片来说,修复刻不容缓。而这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欧美就展开了这项工作,最负盛名的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工作室、以及美国标准收藏公司等就为世界电影修复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国内,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计划每年投入3500万元,由中国电影资料馆牵头,联合中影集团、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等机构,一起参与这项工程,推进中国2万部老电影胶片的数字化修复、存档工作。

可以说,这些具备修复技术的机构,共同成为了老电影的护航者。以电影资料馆为例,至今已完成400余部老电影的2K修复工作,仅在2017年就有33部影片参与了国外展映,承担了文化交流的重任。

而自2011年起,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加入修复大军,并逐渐形成了由上海电影节主导、积家出资赞助,意大利博洛尼亚修复实验室主持修复的三方合作关系。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舞台姐妹》

至此,国内修复老电影形成了两支队伍,一为国家出资,由电影资料馆、中影等机构共同参与的国资主力军,二为民营资本、社会力量、国际机构三方协作的民营主力军,共同为国产老电影的修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修复也逐渐进入4K时代。从2014年起,上海国际电影节就设立了“4K修复经典单元”。能在大银幕上重温4K版本的经典老片,对于影迷而言是幸事,因此这也成为了上影节抢票的热门单元。

其中,第一部4K修复的国产电影为谢晋于1964年执导的《舞台姐妹》,由博洛尼亚工作室负责修复。此后,在上影节亮相的4K经典华语片还有《英雄本色》《窗外》等。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2017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也逐渐开始了“4K”修复工作,并于2018年推出两部自主独立修复的4K版本的《盗马贼》和《黄土地》,标志着我国电影修复技术从2K迈到了4K时代。而2018年在上影节放映的《安魂》和《芙蓉镇》则是上海电影技术厂首次自主进行修复的4K影片。

在刚刚结束的上影节上,也有两部4K修复影片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侯孝贤执导的《海上花》成为了今年的爆款影片,一票难求。另一部则是由爱奇艺影业主导,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公司负责修复的《三毛流浪记》。据悉,该片还运用了ZoomAI视频增强技术。

由此,可以看到互联网影业也加入了修复大潮中。据悉,除了爱奇艺,优酷也在2018年启动了“经典影剧修复计划”,目前共完成了对上百部剧集与数十部影片的修复。从无到有,从2K到4K,从人力到人工智能,国内电影修复工程开展十余年来,逐渐步入了更高科技的阶段。

修复三大步骤

繁琐流程基础耗费几十万

不过,从上文也可以看到,目前掌握电影修复技术的国内机构并不多,尤其是能够进行4K修复的仅有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影后期、中国电影技术科学研究所、上海电影技术等屈指可数的几家。

那么,修复一部电影究竟有多少道工序?要耗费多少人力财力?4K技术又有何特别之处呢?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检片台

小编就此也请教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主管王峥,有着12年修复经验的他,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早开始从事电影修复工作的人之一。

一般来说,电影修复分为物理修复、数字修复、艺术修复三大步骤。年代久远的电影老胶片,往往会有灰尘、污垢等表面问题。物理修复,即对老胶片进行接补、清洁等工作,以便后续的数字化扫描。据王峥介绍,在陕西西安临潼,有一支建馆以来就传承下来的物理修复团队,修复师们都是和胶片打了一辈子交道,再把这门手艺传授给年轻人。

经过物理修复过的电影原始素材,再通过铁路运输送到电影资料馆,进行下一步的数字修复。当然,由于情况特殊,也有些电影素材在运输过来时就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比如国内现存最早的电影故事片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尽管西安的物理修复师们尽全力保护,但胶片仍极易折脆。数字修复团队这边接手过后,紧急开会制定修复方案,“仅仅不到十分钟的素材,却整整用了三天三夜才抢救过来(数字化扫描)。”王峥说道。

走进资料馆的修复室,便可以看到地上有几摞摆放整齐的电影素材。它们要在数字修复之前再通过超声波清洁机进行进一步的清洁处理。而数字化修复,即在对胶片进行数字化扫描之后,逐帧处理霉斑、掉色、图像抖动、划痕、闪烁、噪声、变色、模糊等各种问题。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电影素材

以资料馆为例,一般初级修复师(工作三年以内)都是做最基础的修复工作,中级修复师则会专门针对丢帧、抖动、闪烁等复杂问题进行集中修复,而高级修复师,则是修复工作的总控师,进行全局的把控,以及处理一些特别难的修复镜头,比如需要用特效去修补的镜头。

而一部影片大概有12到15万帧,往往需要十来个人共同修复完成。即便如此,每一个人负责十分钟也就是一万多帧,也是极大的工作量。有时甚至会遇到反复返工检查修复的情况,一天也修不了多少帧。这就要求修复师们必须得有极大的耐心,同时也必须十分专注,才能不放过任何一帧的遗漏。

艺术修复,则是资料馆在修复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道工序。很多观众都会认为,修复一部影片是让它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银幕上,但事实上,电影修复的最高原则是“修旧如旧”,是要让电影保持其原来胶片的质感。如资料馆事业部主任黎涛所言,“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工具。”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胶片扫描仪

因而,资料馆在条件允许下会尽量把电影当年的主创和我馆专家老师二级研究员陈墨请到现场,让他们来对影片最后的调色等方面进行指导。据王峥透露,《盗马贼》田壮壮导演、当年的摄影师侯咏,《血色清晨》李少红导演、曾念平摄影等都有来到修复现场给予修复师们意见指导。而今年的《海上花》最后的调色也是由侯孝贤导演和该片摄影指导李屏宾在台北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影片的原汁原味。

当然了,目前国内的电影修复水平不一,也没有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因而,难免有些影迷会抱有“国内修复水平有点水”的认知。不过,资料馆作为全国唯一保存有近万部电影原始素材的地方,能够直接用底片修复而非电影拷贝修复,相对来说其修复水平就更有质量保障,能够参与国外电影节展映就是实力的印证。

而4K修复和普通2K修复在基本步骤上没有区别,而其之所以还没有完全普及,是因为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普通的2K修复(分辨率2048*1556)完全依靠人工修复大概在两个星期左右能完成一部影片,花费大概在30万元左右。而4K修复(分辨率4096*3112),工作量是普通的4部,因而起码在两个月以上,甚至是三个月、半年之久,才能完成一部影片的修复。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黄土地》“4K”修复后图像与“2K”图像对比

而且,一部“4K”修复电影的图像文件数据量约在6TB,在修复过程中很多环节需要进行实时处理,因此需要很先进的图像处理器才能满足修复需求。种种都是花费,相应的成本也是普通修复的四倍甚至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也逐渐被应用到了电影修复之中。比如初期简单的基础修复工作,现在已经能够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尤其是在声音修复方面,资料馆正在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研发的“历史影音资料馆音频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课题运用神经网络技术,将老片中遗失的声音找回来。“不过,只能说成功了50%。目前修复出来的声音还欠缺一些情感色彩。”王峥拿着修复版的上官云珠声音,边放边说,“以后会逐渐细化声音的喜怒哀乐,按照不同的情感分类,再让机器去学习。”

“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技术,它能够做到标准化;但作为电影行业工作者,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传统。人工智能帮助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不是取代我们。”王峥说道。

市场潜力与艰难现状并存

从目前的国产电影市场来说,似乎大家对电影修复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当老片重映逐渐也成了一门生意。事实上,电影修复的未来市场,既有无限可挖掘的潜力,但也正处于艰难的开端。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4K修复版

以电影修复事业自身来说,专业人才的缺乏或许是一方面。比如资料馆的物理修复师们,虽说有“子承父业”的说法,但碍不过青黄不接。而这样的问题,在上海电影技术厂等机构也同样存在着。

而做数字修复的修复师们,以电影资料馆为例,一般会招收有美术专业、或者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之后才能上岗就业。因而,从理论上来说,不缺可从事数字修复工作的专业人才,缺乏的是愿意做修复工作的人才。

在王峥看来,这是一份需要情怀才能坚持下去的工作。毕竟,艰苦的时候,大家会为了修复《盗马贼》两个星期不回家;繁琐的时候,需要一帧一帧一遍一遍的调试。如果不热爱电影,可能无法倾注心血去完成。

另一方面,电影修复其本身就具备更为宏大的文化价值意义。老电影不仅仅是中国电影史的重要注脚,同时也是整个世界电影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珍贵的文化财产。正如电影修复的原则“抢救为主,应用为辅”,对于即将消失的文化瑰宝而言,抢救修复刻不容缓。

2K修复花费30万,4K修复是其4倍,解密电影修复13年

《英雄本色》修复前后对比

当然,一些经典的老电影除了具备历史研究价值之外,同样还具备商业价值。尤其是一些名垂影史的影片,往往会引发观众的热捧。因而,可以看到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经典老片的修复版本一抢而空。有些甚至还能够在院线上映。比如此前的《英雄本色》,而由爱奇艺主导修复的《三毛流浪记》预计还将会在国庆上映。在电影资料馆,也会有这些修复影片的展映活动。

而随着互联网影业的进入,修复老片似乎找到了一个和年轻观众更为契合的网络传播平台。比如,此前由爱奇艺和资料馆合作的电视剧《渴望》修复版就已经在网络上线。不过,相对于当下的网剧、综艺等,老电影该如何找到它的受众,且自发形成传播点,也是一个问题。毕竟,很多想看老片、老剧的观众,可能还不知道它们已经经过修复,焕然新生了。

因而,总体来说,电影修复任重道远,但不管是对行业还是对市场,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需要更多人认知,也需要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去。

推荐阅读

东方明珠广电夺魁丨2019传媒上市公司年度绩效报告

张昭无力回天转战复星,孙宏斌之子接棒乐创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