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乌鲁木齐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规模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实力逐渐增强,从单一发展到抱团成长,从粗放式种植到智慧农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作用凸显,已成为首府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转型之路2013年 ,市绿洲鹿岛牲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强创立鹿场,现有600多头鹿,带动上百位村民走上特色养殖路,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壮丽70周年 奋斗新时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茧成蝶”

数说变化

1.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1%

2.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预计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

1949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9.8元,同比增长8.7%

3.全市乡村振兴重点建设项目12项,总投资8.11亿元,同比增长173.1%。全市6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预计实现总产值6.30亿元,增长1.9%

4.目前,乌鲁木齐市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5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8个、水产标准健康养殖示范场9个

5.2018年,全市农民合作社931个,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6家、自治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47家

「壮丽70周年 奋斗新时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茧成蝶”

6月中旬,记者在米东区三道坝镇十二户西村天缘风光家庭农场与农场主顾桂军一起拔草。(记者江斌伟摄)

「壮丽70周年 奋斗新时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茧成蝶”

市绿洲鹿岛牲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强正准备喂鹿。(记者王璇摄)

新疆网讯(记者江斌伟 王璇)如何将分散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如何将条块分割的土地连成片规模经营?如何使现代农业技术有效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一个关键角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规模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实力逐渐增强,从单一发展到抱团成长,从粗放式种植到智慧农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作用凸显,已成为首府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6月中旬,记者蹲点调研周边乡村第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以其成长的转型路径为样本,管窥乌鲁木齐现代农业的发展轨迹和趋势。

引领分散生产转向规模经营

合作社样本 乌鲁木齐县长青永丰渠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

转型之路乌鲁木齐县长青永丰渠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2008年成立,是最早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126名社员年人均收入从几千元增至2万元左右,并带动周边876名村民共同致富。

成长故事200亩大田蔬菜基地的菠菜绿意盈盈;300亩豆角秧蔓攀上杆,几厘米长的豆角垂悬枝头……这幅田园风光图,在乌鲁木齐县永丰乡下寺村一队。

6月12日,乌鲁木齐县长青永丰渠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永刚带记者采摘菠菜,在这里,除了采摘蔬菜是人工外,蔬菜种植均实现机器精准播种、浇水和施肥,省工省力省钱。

李永刚说,早期不懂经营,菠菜豆角曾烂在地里卖不出去,合作社连年亏损,差点成为“空心社”,幸而在政府和主管部门指导下,合作社成功打造出“农户+基地”模式,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蹲点体验从不懂经营到善于经营,从不懂科技到依靠科技节本增效,合作社实现了“空心社”到“实心社”的转变,成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作用凸显的自治区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社。

“科学+特色”实现成功转型

养殖大户样本 市绿洲鹿岛牲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转型之路2013年 ,市绿洲鹿岛牲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强创立鹿场,现有600多头鹿,带动上百位村民走上特色养殖路,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成长故事36岁的马强今年计划养鹿超过一千头。

13日上午,记者来到达坂城区东沟乡苇子村。鹿的饲草料,均按照科学配方,定时定量分配,最强壮的鹿王年产鹿茸20多公斤。

创业之初,马强养的100多头鹿缺钱买草料。一筹莫展时,乌鲁木齐市各级职能部门向他伸出援手,仅2018年就获得特色养殖扶持项目资金50万元。

马强改变经营策略,创立占地400亩的养殖示范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实行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企业化管理。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米东区、高新区(新市区)和乌鲁木齐县为重点,着力建设蔬菜、牛羊肉、奶业“三大基地”,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蹲点体验产业兴,村民富。

马强所走的特色养殖路径的启示是:养殖大户经营得好,除了打通产业链,要解决好融资难题。同时,乡村振兴离不开高收益的特色养殖,这也为广大养殖户起到示范作用。

延伸产业链丰富家庭农场内涵

家庭农场样本 天缘风光家庭农场

转型之路天缘风光家庭农场2013年开始筹备,成为首府第一批大型专业家庭农场代表,占地近千亩,从起初十几人增加至50余人,年人均收入从2万元增至4万元左右。

成长故事6月15日,在米东区三道坝镇十二户西村,记者跟着农场主顾桂军打理农场。

种植区细分为粮油作物种植区、蔬菜种植区、瓜果种植区,还有育苗中心等。顾桂军说,与靠天吃饭相比,科学规划家庭农场细分土地用途,精准划分农产品作物种类,可以提高亩产,农民实现增收。

市供销社党委书记陈辉说,今后,将继续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互联网+农业+旅游”模式发展,打造“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打通全产业链。

蹲点体验观赏长廊、花卉欣赏通道、各种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和加工,带动二三产业与一产业的融合,让现代化家庭农场生机焕发,展现着首府农村建设多样化成果。

抱团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合作联社样本 新疆众鑫齐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

转型之路2014年9月成立的新疆众鑫齐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是首府第一家合作社联合社,社员从最初49户增至310户,流转土地租金从300元/亩增至500/亩,实现增收。

成长故事双向自动饲喂机、牲畜类便渣液分离设备……6月17日,记者在米东区羊毛工镇羊毛工村西滩养殖基地体验现代“放羊娃”的生活。

“以前靠经验喂牛羊,现在靠大数据喂牛羊。”基地负责人海兵说。

绿色健康发展思维、大数据思维……不断涌现的“农业新思维”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动力。

社长周成全介绍,去年10月养殖基地从村里迁至村外,现计划投资1.2亿元建198栋高科技牛羊圈舍,打造新型养殖区。他还说,联合社整合15家畜禽类合作社,创建合作平台,解决了单一合作社发展规模小、经营实力弱、市场竞争力有限等问题,标志着首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从“户户联合”合作社转向“社社联合”合作社的转型升级。

蹲点体验联合社现代化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完善,供水、排污、沼气建设等各种循环发展理念的持续落实,反映出乌鲁木齐现代农村新形象。

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乡村振兴

龙头企业样本 乌鲁木齐芦草瑾瑜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

转型之路2010年乌鲁木齐芦草瑾瑜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2013年成为国家奶牛标准化示范场,成员由最初十几人增至100多户,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成长故事合作社法人高小东介绍,奶牛场现有荷斯坦、纯种德系西门塔尔奶牛及美国安格斯肉牛800余头,日产鲜奶8吨,年产值1600万元。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奶牛场不需要挤奶工,生鲜奶实现机械化挤奶,冷却储藏,冷链运输,打造出“鲜奶全产业链”新发展模式,实现全产业链追溯。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稳定首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蹲点体验奶牛场作为本土龙头企业,其转型之路说明,科技创新增强内动力,是特色养殖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壮丽70周年 奋斗新时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茧成蝶”

来源:新疆网 记者:江斌伟 王璇

编辑:金梓帆 监制:刘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