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对兄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双状元”宋庠和宋祁。这样宋庠是“钦赐状元”,宋祁是“民间状元”,所以后世把他们叫兄弟双状元。

(说历史的女人——第826期)命运是一种神秘的东西,谁也难以把控。今天讲一对兄弟,这兄弟二人同时参加科考,弟弟更优秀,考了第一名,理论上应该是状元了;可到太后阅卷时,他的状元资格却被以一种奇怪的理由被太后剥夺了,状元让给了考第三名的哥哥。弟弟按说够悲催,可他却“因祸得福”,并没有因此而被埋没,反而成就很大,后来却也居然有幸成了欧阳修的搭档,并做了“红杏尚书”,一生可谓灿烂多彩。而哥哥“捡”了个状元,他的命运和结果如何呢?这对富有传奇色彩的弟兄俩在历史上究竟有何功绩?本期分解。

被剥夺状元之名的宋祁,为何被称为“红杏尚书”?

一、状元易主,还在他家

这对兄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双状元”宋庠和宋祁。哥哥宋庠(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弟弟宋祁(998年—1061年),字子京,小字选郎。就像他们的姓氏一样,这哥俩是宋朝人,生于开封府雍丘县(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不是说状元给了哥哥吗?又怎么成了“双状元”?这还得从这场科考说起。

宋祁的父亲宋王己就是当时著名的贤士,饱读诗书的。这兄弟俩本就天资聪颖,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努力读书,很早就闻名乡里,被称为“二宋”,或者“大宋”、“小宋”。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宋祁与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宋庠一同上京赶考。哥俩都是学霸,这次在京城考试中,哥俩都发挥出彩,同举进士。但弟弟宋祁更加优秀,被礼部拟定为一甲第一名,而哥哥宋庠则为第三。理论上,宋祁已经是状元了,哥哥则为探花。

照例,最后一道工序是皇帝阅卷。当时的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仁君宋仁宗,如果正常情况下,如此仁君会赞同礼部的意见,保持“原判”,把状元给宋祁的。但此时宋仁宗年龄尚小,才14岁,不当家,是其母章献皇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后刘娥听政。她见宋家兄弟同时入榜,而且包揽前三名的两席,顿时惊讶不已。但向来遵循传统礼教,思想保守的刘娥觉得弟弟不应该排在哥哥前面,于是把状元给了哥哥宋庠;同时她又担心进士一甲前三名被他一家占去两个,会遭人非议(刘娥向来处事低调而谨慎),所以就把宋祁放在第十位。这样,状元虽然易主,但仍在宋家;宋祁虽只得了个第十名,但仍然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被剥夺状元之名的宋祁,为何被称为“红杏尚书”?

需要指出的是,哥哥宋庠在此之前已经是乡试、会试的第一名,这次又中了状元,就成了“连中三元”了。这在千年科举史上也是少有,在整个两宋300年间,三元及第的也仅有6名而已。宋庠虽然最终高中状元,但在民间,大家仍认为弟弟宋祁是状元。这样宋庠是“钦赐状元”,宋祁是“民间状元”,所以后世把他们叫兄弟双状元。后来人们为纪念这兄弟俩,还在他们的家乡建了两座塔,叫“双状元塔”,塔址就在如今的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双塔乡双塔集村。

那么这哥俩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总不能金榜题名,一事无成吧?还别说,这哥俩还真都有不小的学问,都是有些本事的。咱们仿效一下太后刘娥,也来个长幼有序,先来说说哥哥宋庠。

二、宋庠:官至宰相,为官清廉,颇有政绩

宋庠初名宋郊,后来宋仁宗命其改名为宋庠,字公序。宋庠人品忠厚,个性耿直,为官清廉,名声极佳。他中状元后,擢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直史馆,历任三司户部判官等职。

宋庠为官不仅清廉,还是颇有政绩的。他任知制诰(起草诏令的官职)时,曾上疏朝廷,建议科举考试应文武分试,此提议被朝廷采纳。后来他任知审刑院(一种高级的司法官员)时,办了一件大事。当时,密州有一恶霸叫王澥,此人欺行霸市,曾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决定惩治此人。但王澥后台很硬,不是谁都敢碰的。但宋庠铁面无私,执法严明,甚至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的说情,坚决地判王澥死刑,为民除了一害。

宝元(1038年—1040年)年间,宋庠以右谏议大夫职任参知政事,拜相。宋庠为相儒雅,办事是非分明。此间他又有一事被后世称道。他有个儿子曾赴京应试,因为他此时位高权重,为了避嫌,为了防止主考官照顾自己的儿子,他竟让儿子罢考回避。你回家吧,咱不考了,等你老爹啥时候不当宰相了,你再来应考不迟!这个做法,怎么评价?真让那些贪官污吏、以权谋私者汗颜啊!

好人有好报。仁宗皇帝闻知此事,大为感动,他干脆给宋庠的儿子来了个特招。你不是要避嫌吗,朕给你个机会!于是皇帝让他的儿子到学士院单独考试。有水平就是有水平,小伙面对皇帝单独应试,丝毫不怵,考得不赖。仁宗大喜:特赐进士及第!

但宋庠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是颇有坎坷的。他曾与宰相吕夷简不和,被排挤;也曾同名臣范仲淹政见不一,因弹劾范仲淹被贬知扬州等。

1051年,宋庠又因家法不严,纵容子弟犯错,又遭名臣包拯弹劾而被罢相,被降职出知河南府。1064年,宋庠因年事已高,请求告老还乡,但不被皇帝批准,被封郑国公。1066年四月,宋庠病故于家,享年七十一岁,善终。

宋庠不仅政治上颇有功绩,而且在文学上也有不少成就,有诗集《宋元宪集》传世,《全宋诗》辑其诗十四卷(首)。其诗多秾丽之风。宋庠还曾校订《国语》,撰写《国语补音》3卷,又辑《纪年通谱》,另有《别集》等44卷。

宋庠书法也有所成。被誉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如此评价宋庠:“近之和气拂然袭人,景文则英采秀发,久视之,无一点尘气,真神仙中人也”。

说完哥哥,接下来咱再说弟弟宋祁。

被剥夺状元之名的宋祁,为何被称为“红杏尚书”?

三、宋祁:与欧阳修搭档,编著《新唐书》

相比其兄宋庠,宋祁的一生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被人称道的是他跟欧阳修搭档,编著了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书》。

宋祁进士及第之后,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后经孙奭(音shì,北宋经学家,官至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推荐升任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再后来,他经皇帝召试后,授直史馆;再升任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后又升迁为尚书工部员外郎,曾修撰《起居注》。

宋祁善直言进谏,且多切实之见,如论宋朝财政的“三冗”、“三费”,论河北军备等,在当时诸家改革意见中较为突出。

宝元二年(1024年),在西北边境战事财政都吃紧的情况下,宋祁写下了关于“三冗三费”的上疏。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费是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他直言朝庭应该精兵简政,节约财政等。在皇佑年间,他连续上书直陈巩固边防的策略,著有《御戎论》七篇。

同其兄宋庠一样,宋祁的仕途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跟他科考时,受其兄“连累”一样,他后来在官场也曾数次被其兄连累。比如庆历元年(1040年),因其兄宋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被贬职,于是宋祁也跟着被贬职,被降为寿州(今安徽省凤台县)知府,后又到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当地方官。

1052年,宋祁因其子犯罪,自己又受连累,贬到亳州(今属安徽省)当地方官;后来他又因包拯的原因,没能进一步升职。说来也是巧合,宋庠宋祁这哥俩都因包公的存在,而仕途不顺。前面说过,宋庠曾因被包拯弹劾被罢相。这次轮到宋祁了。嘉佑四年(1059年),宋祁从地方(益州)调回中央,被朝廷授于三司使一职,此职纵览国家财政大权,当然是个肥差或者要职。他准备任职时,黑老包又出来使了个“绊子”。

当时包公上书皇帝说,宋祁的哥哥曾担任宰相一职,所以宋祁不宜再担任三司使。为何?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大概包公担心宋祁执掌财政大权会出事吧。不管怎样,总之,朝中第一重臣包公说了算,宋祁再次被其兄连累,没有上任国家“财政部长”三司使一职。

不过宋祁在历史上最大的影响倒不是政治上的,而是在著书立说上。庆历三年(1043年),宋祁担任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他奉皇帝的诏令同文坛领袖欧阳修合作编著《新唐书》,前后历时十七年之久。这部长达28469卷的皇皇巨著,成为后世研究唐代历史的最经典的史料。而《新唐书》大部分为宋祁所作。1060年,书成之后,宋祁升任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宋祁是于《新唐书》完成后第二年,即1061年去世,享年64岁,善终。

相对于其兄宋庠,宋祁文采更好一点,有诗文集156卷问世,《全宋词》收录其词六首。其诗词语言华丽,文采飞扬,颇有佳句。最有名的词作当是那首《玉楼春》了:“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四、“红杏”尚书,风流倜傥

前面说过,宋祁还做了“红杏”尚书,这是怎么回事?这还得拜他的名作《玉楼春》所赐,这首词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句,极为著名,再加上他曾官至工部尚书,所以大家就称他为“红杏尚书”。但既有“红杏”二字,不免让人浮想联翩,这位宋大才子是不是一位风流才子啊?还真让你猜对了,这位“小宋”确实是风流倜傥,一生充满浪漫色彩的。民间关于他的浪漫故事也是不少。

宋祁有次回府之时路过繁台街,正巧迎面遇上皇家的车队,他连忙避让到一边。这时只听车内有人轻轻叫了一声:“小宋。”其声清脆悠扬,悦耳动听,如岐山凤鸣,宋祁一时心中荡漾。待他待抬头看时,只见一辆车上,纱帘浮动,一个妙龄宫女露出芳容,对他嫣然一笑。宋祁再度打了个激灵,犹如中电一般,浑身麻酥酥的。

然后皇家的豪华车队就消失了。宋祁呆了良久,仍心旌摇荡,久久不能平静。他回家后,一首传世之作《鹧鸪天》便赫然而成:“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词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虽为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却与词意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此词一出,立刻广为传颂,汴京纸贵。后来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皇帝便追问当时的人说:“当时是谁叫了一声小宋?”此时有个宫女站了出来,向皇上盈盈一拜,羞涩地承认了。于是皇帝龙颜大悦,“召宋祁上殿!”

宋祁还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还因为自己被人陷害了,被皇帝治罪呢,就诚惶诚恐的来了。没想到仁宗皇帝一见他就打趣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好诗!不过,小宋,朕以为这蓬山并不远呀,呵呵。”说完,就把那个宫女赏赐给了宋祁。宋祁这桃花运交得也是够罗曼蒂克的。

被剥夺状元之名的宋祁,为何被称为“红杏尚书”?

不过宋祁这人虽然比较风流,喜欢声色,但他也并不狂妄,做人还是比较谨慎的。这一点跟其兄宋庠比较相似。宋祁在去世前,自己曾写了墓志铭,并亲自撰就一篇“遗戒”,以教育儿孙后代。

“遗戒”中,宋祁先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三日殓,三日葬,慎无为流俗阴阳拘忌也。”意思是,他过世之后,叫儿子们丧事从简,不要被当时风俗所左右,也不必按当时习俗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并且告诫自己的儿子,下葬用一口简陋的棺木就可以了,不准厚葬。

在“遗戒”的后半部分,他又具体交代了其他方面的事宜,其中有这样的话:“吾学不名家,文章仅及中人,不足垂后”,意思是我的学问尚未成为一家,所作文章也很一般,不值得传诸后世。

从这份“遗戒”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宋祁教育儿子不要追逐名利,不要随世俗行事,也不要追求奢华,要移风易俗,崇尚节俭等。如此家教,宋祁也不愧一代名流。

宋祁与兄宋庠齐名当时,其文章见识,以及做官之简明干练都过于其兄,然而因其生活比较奢侈,纵情声色,不似其兄那么严肃庄重。所以宋祁对自己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写了墓志铭及“遗戒”,敢称自己“学不名家,文章仅及中人”,也是一种内省和洒脱。

总之,宋庠宋祁兄弟俩,双状元的名号也没有白得,此生也无憾了。(文/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宋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