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正月乾隆光荣退休,成为太上皇,大清国的年号正式改为“嘉庆。”

为了这一天,乾隆足足准备了22年。

他早早就把永琰的名字写进文件里,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在法律形式上确定了大清国后继有人。

当时他是这么想的:

“当皇帝不超过60年的小目标,是早就确定下的。即便85岁的时候交班,也没问题。当政60年、享寿85的皇帝,古往今来也没几个,够本了。”

也许连乾隆自己都没想到,他实在太能活了。

直到85岁时身体依然倍儿棒,看来离自然退休还早呢,但说出口的话总不能不算数吧?毕竟是金口玉言嘛。

怀着不情不愿的心情,乾隆皇帝交班了,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平安退休的皇帝。这一点,就连乾隆自己都引以为豪。

但实际上,乾隆的退休却是另有打算。

毕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嫡系子孙,在大清国中,乾隆还是最大的个人股东,即便把皇位交给儿子,但只要自己还在,占决定性的股份仍然是自己的。

所以乾隆压根不怕退休,甚至能在退休后留下命令:“以后朝廷大事,还要由我来决定。”

当然,他也可以不下这道命令,但我们不能否认乾隆具有这样的资格。

大清国的运作方式又有开会的传统。

所有的军令、政策、人事,都从每次的会议上决定并发布,也可以说,会议是大清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参加会议的人数是有限制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亲王......不论谁有资格参加会议,皇帝都是终生参与者。

所以乾隆退休后,作为太上皇依然有资格参加会议,并作出最重要的表态。

只要乾隆愿意,大清国依然在按照他的意志运转。

除了股份和参会资格,乾隆还有最大的杀手锏:和绅。

培养了20多年的和绅,早已成为他的影子。这个影子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商业规模:当铺、商店、矿山、土地,甚至还在乾隆的容许下,成为官僚的直接上线。

由和绅统领下的官僚队伍、商业规模,成为掣肘新皇帝的直接力量,也是乾隆最大的底牌。

乾隆的退休,不过是避虚名处实惠罢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