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给孩子的自由,。得到了自由的孩子,。

最近被朋友安利了一个纪录片。

英国的Nuture频道做了个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十个孩子独立生活五天会发生什么?”。

这些孩子的年龄都在10-11岁的阶段,影片分为男生和女生两个版本。

虽说在这样一个狗都嫌的年纪,这群娃能折腾成什么样都不稀奇,但这个纪录片还是小火了一把。

毕竟,男生组都快把房子都拆了……

在这个实验中,男孩和女孩的表现差别大吗?节目组是如何给孩子自由的?得到自由的孩子真的“变坏”了吗?

整部纪录片看完,也找到了不少答案。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十个孩子没人管,

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跟很多父母预料的一样,把十个孩子放进一间屋子的时候,一切都乱套了。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开始“作妖”,企图试出节目组的“底线”在哪儿。

他们在墙上涂抹,房间变得凌乱。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疯狂地吃零食,喝可乐,有孩子的一日三餐就这样解决了。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熬夜打闹,凌晨三点的别墅依旧灯火通明。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当然,这个过程中节目组不会出手干预。

但孩子们很快对这种打破规矩的行为就丧失了兴趣,于是他们努力开发一些新游戏来消遣这么多无趣的时间。

接下来两组孩子的选择就有些差异了。

男孩的游戏破坏性更大。往天上扔水桶,折腾院子角落的那只刺猬,最后开始相互攻击,爆米花漫天飞……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女孩的游戏社交性更强一些。一起走个T台秀,踩坏了椅子;为了一只猫的归属组织内部投票,最后开始互相攻击,床上被泼了水……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有孩子受排挤,退出了节目。

也有孩子形成了小团体,激发了领导属性,结交了新的朋友。

孩子们的破坏力的确一如既往,但很多积极的品质也激发了出来。

男孩在零食堆里欢腾了三天后,拿起了厨具,正儿八经地做了顿饭。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女孩们在吵完架后,还是能放下成见,给彼此化妆,举办有歌有舞的晚会。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在将要离开节目时,曾经争执过的孩子们尝试握手言和。

他们问身边的小伙伴:“我们以后还是能做朋友的,对不对?”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有观众从纪录片中,看到了男孩女孩在集体生活中的差异。

感慨男孩的生活像动物世界,女孩的生活像宫斗剧。

也有网友说看到了人性,把这部纪录片称作没有杀戮的《蝇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分析琢磨的因素是,镜头之外这些孩子和父母的相处模式。

孩子面对自由时的破坏欲,面对矛盾时的处理方式,面对困难时的各异态度,都是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直接表现。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得到了自由的孩子,

为什么更不听话了?

其实,整个节目都处在一种“有时效的自由”前提下。

因为大人们给所谓的“自由”规定了时长,只有5天。

接收到这种信息的孩子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第一反应自然是“我要用这5天把父母平时阻止的事情全做一遍”。

所以在进房子的第一天,他们会出现“视零食如命”的举动,会尝试各种游戏,会熬夜打闹……

但在这个阶段,孩子之间相处得还不错,因为他们站在统一战线,“规矩”是一起反抗的敌人。

节目组没有出面阻止,这更让孩子们确认自己在短时间内是自由的。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然而确认了自己的自由后,孩子们并不是立刻开始了破坏力极大的活动,而是到了一段相对平和的时期。

他们会想着把墙面上的涂鸦清理,明确大家的生活分工,比较团结的完成活动。

这段时期的结束,源于他们把对周围环境的探索,转变成极易引起矛盾的人际关系的探索。

男孩和女孩的尝试都不太顺利。

有人不完成自己分到的工作,有人跟自己生活作息不协调,有人跟自己爱好不同脾气不和。

男孩小团体爆发了肢体冲突,女孩小团体中流言四起。

他们不再觉得毫无约束是一件令人欢呼雀跃的事情,曾经以为很有趣的行为也因为无人阻止变得不再刺激。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男孩那组在实验临结束的那天晚上,破坏力达到了最高值。

他们把用橘子砸坏了窗户玻璃,塑料泡沫满天飞,整个房间看不到一件完好的家具。

他们争取不浪费“自由”的一分一秒,在被约束之前破坏掉了眼前的所有物品。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其实这些孩子在几个节点上,本可以扭转最后的局面。

如果他们在日常中得到了自由,他们一开始看到零食时会开心,但不会把它当饭吃,更不会把一箱可乐藏进自己的床头柜。

如果他们在家庭中犯错时得到父母的包容,在面对同伴犯错时,第一反应就不会是用羞辱的方法让对方屈服。

如果他们相信自己离开这个实验后,仍会被父母给予足够的自我空间,就不会上演最后的“拆房大战”。

与其说这是一场孩子面对“创造”和“破坏”的选择,不如说,这是一场饥饿已久的孩子面对名为“自由”食物时的狂欢。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你是给孩子的自由,

还是在考验孩子?

为什么孩子得到“自由”后更不听话了?

一是因为他们之前未曾这样被信任过,二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自由随时会被收回。

曾经有家长来信咨询过尹建莉老师有关零食的问题。

尹老师在书中给出了两个方法:家长做榜样,做零食戒断者;主动给孩子买零食,“不鼓励也不禁止”。

有家长实行了这个方法后,来学堂留言。

她说自己借鉴了书中的方法,尝试不制止孩子吃糖,让孩子自己调节。

结果孩子拿到糖后就开始吃,糖罐几乎见底。

这位妈妈实在看不下去,立刻制止了孩子,把糖罐藏了起来。

还由此得出了,自家孩子天生自制力差,不能给选择权的结论。

其实这位家长给孩子的“自由”,跟纪录片中孩子们所获得的“自由”很相似。

都限定在了严苛的条件之内,随时会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孩子得到吃糖的选择权后,第一反应就是趁着妈妈还没有反悔,要吃到更多的糖。

果然,孩子一旦选择了与家长预期相反的方向,家长就把刚刚赋予他们的权利收回。

如此反复,孩子只会越发的不相信自己能够得到选择权,他们会抓紧父母防守有漏洞的时刻,尽可能的宣泄。

不只是零食,教育中很多问题都是如此。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昨天学堂推送的文章讨论了如何解决孩子看电视的问题。

留言中,有不少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一点都不适合这样的方法。

他们一旦放手,直到自己睡了一觉醒来,发现孩子仍然在看电视,更谈不上合理安排作业和玩耍时间。

没有大人管,10个孩子一起住五天会发生什么?

这种经历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自己做选择的能力,于是收回权利,替孩子做好决定,让孩子去执行。

这不是信任孩子,而是在考验孩子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也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自由变成了一种手段。

在这样一次次的考验中,家长不再信任孩子,孩子也开始对抗家长,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的机会也被破坏了。

我们总说给孩子自由,但做到一半就撤退的自由,比不给的破坏力更大。

有人感慨,养娃中的“自由”就像一门玄学,总是找不到边界。

自由不是野生野长,引导也不是锱铢必较。

就像尹建莉老师在书中所写:“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

在纪录片里,两个小团体的孩子,在吃过零食,尝试了各种出格的游戏后,都不再对此迷恋,陷入了消沉。放在家庭教育里,这就是父母引导孩子的时机,帮助他们找到积极的兴趣点,发展他们的正面潜能。

如果你愿意相信孩子,给他机会去调整,在他需要时及时引导,一定能找到家长轻松,孩子舒服的平衡点。

作者介绍

蜜思李,阅读量惊人的学霸级网瘾“少女”,扛得了机器拿得了话筒写得了稿子,作文大赛拿过奖,报社电台采过访。讲最走心的故事,做治愈系好友,愿我们的相遇,让你更懂孩子,遇见更真实的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