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县市出了名的蔬菜产出大县,村民只要不是上学就是跟着父母种菜,一般以短期的叶菜为主,一年到头在地里和附近的市场之间奔忙,几乎每个农民都是种菜技术员,笔者调查了一下,一亩地的蔬菜一年产6茬,一茬的收入平均3000元左右,一年的毛收入近2万,除去成本,除了蔬菜价格低迷的月份,平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所以当地的农民的生存状态与A县截然不同,每天躬身在地里,走在坑坑洼洼的田间小路上,一般不外出打工,心里盘算着那个蔬菜价格会好,或许,一种菜的收入就是一年的打工的收入。笔者是一个生活在华北南部的农村人,关注农民生存状态多年,最近几年通过亲身体会A县和B县不同的生活状态,分析政策对民生的影响。

农村、农民与幸福的距离。华北平原相邻两个县的农业发展不同路线

王永涛编纂

笔者是一个生活在华北南部的农村人,关注农民生存状态多年,最近几年通过亲身体会A县和B县不同的生活状态,分析政策对民生的影响。

不同民生状态

生活在花园里的A县农民

A县的农民没有太多的农业技术,一直以粮食作物为主,多年来也没有在农业上形成产业,外出打工是年轻人的首选,不能外出的老年人在家带孩子,随着本县大量绿化工程的出现,这些农民就在家做些绿化施工和养护的工作,每天的工资50元至80元不等,因为没有多的技能,这些收入也显得珍贵,守着大片的粮食地和地边便捷的柏油路,看似一片美丽,可是老百姓的收入可怜。

生活在菜地里的B县农民

B县市出了名的蔬菜产出大县,村民只要不是上学就是跟着父母种菜,一般以短期的叶菜为主,一年到头在地里和附近的市场之间奔忙,几乎每个农民都是种菜技术员,笔者调查了一下,一亩地的蔬菜一年产6茬,一茬的收入平均3000元左右,一年的毛收入近2万,除去成本,除了蔬菜价格低迷的月份,平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所以当地的农民的生存状态与A县截然不同,每天躬身在地里,走在坑坑洼洼的田间小路上,一般不外出打工,心里盘算着那个蔬菜价格会好,或许,一种菜的收入就是一年的打工的收入。

不同的政策导向

A县是市政府制定的农旅主题,近年来,政府背债投资数亿元,打造公园,希望打造农业旅游和宜居县城,四通八达的柏油路,花草园林的生活氛围,随之带来的是地价的抬升,一亩200多万的土地,被开发商买去,随之而来的是高房价,农民的买房压力越来越大。当地政府在农业产业的弱化,导致没有吸引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当代农民还是维持老农的做法,除了收割机械化了,收割的成本高了,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可以说是水深火热的生活在花园里。

B县是农业产业大县,县里有个年交易量达到20亿的农产品流通中心,每天都有大小车辆进进出出,蔬菜产品却是流通到外地,挣得是大城市的钱,鼓了老百姓的腰包。农资生意也是随着菜农的认可,大量发展,政府除了在引导农业上投资精力,并没有背债,农民生活在坑坑洼洼的农村,却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总之,笔者看到的是不同的现实场景,也看到不远的将来,是孩子们的处境。A县是留守儿童,要么上学离家,要么学着父母打工,B县的孩子要么上学,要么守着父母种菜养家。

笔者是深深感到,农村、农民离幸福的距离,中国的发展大潮是生活水平的改善,更要中国农民是年幼时父母在身边、老年时儿女在身边的幸福,这是最基本的,试问,A县的农民有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