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韩国电影的同学会发现,近些年类似《素媛》《熔炉》《隧道》等这类能引起广泛话题的电影,更多的以社会事件作为切入点,揭露人性弱点,脱离了虚构故事和人物,不仅让电影承载的情感更能掀起大众共情,也更能在观影结束之后引发更强烈的对社会制度的反思。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投掷一发“催泪弹”,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在韩国的社交平台上,到处可以看见观众晒纸巾的照片。真的,太好哭!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这部电影不像《素媛》《熔炉》用强烈的情感震撼观众,冷静的叙述风格让不少人看了之后甚至觉得故事过于平静。它就是以5年前「世越号」为创作蓝本,由戛纳影后全度妍和百想、青龙等多个电影大奖影帝薛耿求担当主演的《生日》。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沉入海底的希望

对于「世越号」事件,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在5年之前,这艘不顾大雾天气执意出海的超载客船,在经过全罗南道珍岛郡附近海域时,因恶劣天气和操作不当,沉入大海。谁也没有想到,本该在几小时后到达济州岛,拥有一场兴奋地旅行的250名檀园高中高中生,迎接他们却是和亲人永远的生离死别。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对谁来说这都是一场灭顶之灾。而其实他们完全拥有生的可能。

“所有乘客听从广播指令,不要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这个声音成为了他们迈向死亡的第一步。

听话的学生们乖乖的在船舱中,相信大人们一定能将他们救出,还和朋友一起玩着自拍等待救援。如果那时他们能够稍微「叛逆」一些,是不是结局会不一样?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而相反,下达这道命令的船长和船员却弃船而逃,不知出于何种目的,被救援海警救出之后他们竟然伪装成普通船客,行为可耻到丧尽天良。

“应该还没有哪里流出什么照片吧?”遇难者们笃定回来救他们的国家,成为了草芥人命的第二个帮凶。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在世越号黄救援的72小时内,时任韩国总统的朴槿惠不仅失联7个小时,就在船体亟待救援的当下,青瓦台却在不断要求海警方面呈报给总统影像数据却无任何救援指令,甚至问出这样的话似乎在掩盖着什么真相。

而最早到现场的海警呢?为什么海警没有救出这些孩子?

海警到达现场之后,立刻“封锁”了现场,命令前来救援的民间渔船远离现场,拒绝了家长自发出资雇船去营救自己孩子的要求,在岸边焦急等待的家长什么也做不了……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檀园高中学生325人全数救出!”正是媒体的误报将孩子们最后的救援希望打破。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各大主流媒体、电视台发布的这则消息让赶往现场参与救援的潜水员止步了,而现实是,孩子们不仅没有被救出,在慢慢沉没的船体周围,一艘救援船都没有,家长们眼睁睁的看着这艘载满孩子们的船一步步被海水吞噬。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即使如今朴槿惠入狱已经2年多,对于世越号事件,韩国政府却依然没能得到一个可信的官方调查结果。

政府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逃避责任,掩盖事实令人寒心。世越号,不仅是遇难者家属的痛,更是整个韩国社会的伤。

多部以世越号为背景的纪录片,如《那天,大海》《潜水钟》相继还原整个事件。《生日》的导演李钟言也从2015年起开始关注世越号事件并担任义工,和遇难者家属共同生活,于是就有了电影《生日》,


你会如何面对伤痛?

和记录电影不同,《生日》将目光聚焦在世越号事件发生两年后,高中生“秀浩”离世之后,他的家人、邻居、同学、朋友是如何面对伤痛的故事。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妈妈顺楠在儿子离世之后,隐藏起自己的喜怒哀乐,欺骗自己儿子还活着。她不能接受善后委员会想为秀浩举办一场“生日”会的请求。在她心里,没有主角的生日会更像是一场追悼会,她不愿自己编织的“谎言”中清醒,也无法面对这样的丧子之痛。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当顺楠和出国多年而错过见儿子最后一面的丈夫郑日,一同参与遇难学生家长的聚餐时,面对其他家长强颜欢笑、故作开心在孩子们的遗照前吃炸鸡啤酒,她选择愤怒的离开。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为什么面对这样的伤痛,却还有人能笑得出来?顺楠想不通。

其实面对伤痛,我们总能看到不同的人性表达方式——

秀浩的爸爸郑日回归家庭之后,希望用爱弥补这几年的空白,将破碎的家拼凑完整;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秀浩的领居面对顺楠半夜的哀嚎,不耐烦的想离开家,抱怨到底还要这么哭几年;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秀浩的死党在大街上遇见好友的妈妈,会选择躲进包装马车里,对她避而不见;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秀浩的同学事发之后隐藏自己的身份,希望摘掉“世越号幸存者”的标签;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和秀浩一样的遇难学生家长,有人选择接受政府的善后款不再出声,有人选择和政府死磕到底。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每个人都选择了最不违背本心的方式,去面对这场灾难。

而在最后秀浩的生日会上,所有人像是达成了共识,他们的共识不是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伤痛,而是我们应该怎样带着伤痛开始新的生活。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隐藏伤痛的背后其实是

“外表看似正常,内心炸成废墟”,黄执中的这句话,大概是对电影中经过儿子遇难事件之后的顺楠最为贴切的形容。

而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讲,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种心理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严重受伤后,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我们已经认识过这个疾病。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结束战争回国的林恩表面平和,会配合家人、战友嬉笑,但即使是拍桌子的声音也会让他精神高度紧张甚至奔溃。甚至会因为舞台上的烟花效果进入癫狂状态。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原本战场特别危险,回到日常生活中,才觉得战场里更安全。”这句台词对PTSD患者最精确的表达。

就如同电影中的顺楠,她将儿子的房间依照生前的原样封存;换季的时候还记得为儿子添置新衣;只要提及儿子的名字,动了儿子的东西她就立刻变得激动异常,声嘶力竭的哭泣依靠药物才能安定情绪。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在电影中,通过男主人公,爸爸郑日的回归,让顺楠慢慢打开了心扉,内心得到了治愈。作为艺术作品,导演李钟言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要传递的不仅仅是悲伤的情绪,更希望“藉此抹去心中创伤,抚慰人们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像经历过「世越号」伤痛的家庭,依然在怀着伤痛生活。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他们可能动不动就哭泣,他们可能精神总在崩溃边缘,他们可能会偶尔微笑却让人感到害怕。

但无论怎样,作为旁观者我们只能多给予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就如同电影中顺楠小姑子说的那样:“经历那种事还没事的话,那才叫不对劲吧!”

别低估这部韩国人看了流泪,中国人看了悲伤的电影

电影的最后,画面色调从冷淡变得逐渐温暖,顺楠和老公郑日、女儿艺率重新开始了新生活,玄关的灯又亮了,但愿这是秀浩感受到家人的幸福之后,又回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