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迷思:浅谈马修·巴尼和他的《悬丝》系列

文 · 刘子夜

这篇文章我断断续续写了一个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算是总结了这些年来我对《悬丝》的思考和体会。不敢说是权威,只希望给感兴趣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美国艺术家,马修·巴尼(Mathew Barney)是当代极为有影响力的视觉艺术家,理解《悬丝》系列和马修·巴尼作品的艺术内涵,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场域(The Field)、条件( Condition)、状况(Situation)和 生产(Production)。

马修·巴尼的《悬丝》系列大画册

早在2007年的北京,中国美术馆办了个《美国艺术三百年》的大展,那一次,各种风格的美国艺术家作品来华,美术馆里人山人海。马修·巴尼的《悬丝》系列就在“三百年”展览的其中一间展厅里。

2007 年 3 月,中国美术馆展览现场。注意蓝色的地毯和「场域」符号的出现。

在展厅的中央,悬挂着几块屏幕,按照 16 : 9 的错误比例播放着《悬丝》的 1、4 和 5部。而 2 和 3 因为拍摄时就是 16 : 9 的,所以看起来效果还可以。

一群人就那么安安静静地看着这五部电影组成的循环世界。那个下午我,席地而坐,第一次看完了《悬丝 1》。

❓What is Cremaster?

所谓的“悬丝”到底是什么?这问题很容易回答,但也无法回答。

11年过去了,我前前后后看过了许多次《悬丝》,但仍然没有“看懂”。 首先,对于这块“提睾肌”的意象和象征主义语言的认识,在当时的我看来确实过于晦涩和隐喻了。于是,我提出了和许多人一样的问题:“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场域”符号及《悬丝》五部图腾

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是我(观看者)与作者(造物者)二者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知识体系的差距所造成的不安与困惑。很多人会觉得,如果能从以上三个方面,弥补观看者与造物者之间的个体差距,那么自然而然地,观看者与造物者就可以互相理解了。然而,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 在当代语境下,弄清楚“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其实并非解决不安与疑惑的唯一途径。我们观看的方法,也许并不是最合适的。

马修·巴尼“场域”符号手稿,线条描绘的悬丝肌

“Cremaster”一词指的就是男性的“提睾肌”,为了译得雅一点,就成了“悬丝肌”。这块男性身体特有的肌肉,起到的作用是升起或降低睾丸,以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或是作为受到惊吓后的生理应激反应。马修·巴尼把这块提睾肌作为自己1994 -年至2002年创作的贯穿主题。男同胞们即使不搞艺术,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也能经常能体会到这块悬丝肌的存在感。

为什么选择这个部位呢?这就要说到马修·巴尼对“人体”这一概念极为深邃的洞见了。在他早年间的行为艺术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体力行,用艺术家本人的肉体作为表演工具,把自己悬挂在绳索上,攀爬、挣扎,并插入异物

巴尼早年间的行为艺术“DRAWING RESTRAINT 2”, 1988 Documentation Still © Matthew Barney

其中,不乏有些高危动作,即使隔了二十年,从模糊的影像里看,这些举动也是能吓跑不少人的。在尺度允许的范围内,能看到的比如“De Lama Lamina ”,就是个很疯狂的作品,正面表现了一个男性与巨大工程机械 xxx 的过程。

马修·巴尼的雕塑艺术,与运动器材相关的符号运用

马修·巴尼从高中开始打美式橄榄球,一路打进了耶鲁大学。在他的形容里,在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中,人体的肌肉组织会被不断的拉扯,不断被推向濒临撕裂的边缘,再在临界点被舒展,并由此达到强化肌肉的升华过程。这像极了胚胎的两性分化,也像极了艺术家的创作。

巴尼早年间的行为艺术,Blind Perineum (1991)

在他看来,艺术形式的显现和成熟,与足够量的压抑和抵抗密不可分。而在文艺理论中,特别是西方的那一套中,性驱动力和性压抑的作用不容忽视。没错,我说的正是过时并被骂成了筛子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和潜意识学说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很深远。我不知道马修·巴尼是不是弗洛伊德的粉丝,但“力比多”的进进出出,在他的创作中几乎无处不在。

巴尼早年间的行为艺术“DRAWING RESTRAINT 2”, 1988 Documentation Still © Matthew Barney

“Drawing Restraint",或译作《绘画抑制》,是巴尼的另一件旷日持久的系列作品,大概也是他对这种理念的另一种具体的行为表达。创作 “Drawing Restraint 9"的时候,巴尼还是著名的冰岛女歌手比约克(Björk)的丈夫。

也许,你会说是我想得太多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悬丝》系列不过是五部平均长度在一小时以上的实验电影,组成了一部创作时间跨越了八年的当代影像艺术作品罢了。这样的电影,节奏缓慢,莫名其妙,而且连个奥斯卡提名都没拿过。

《悬丝》剧照

是的,《悬丝》观看起来并没有给人带来任何的愉悦感。甚至可以说,这些作品极慢的速度、压抑的气氛、坚硬的声音和可怕的画面,看起来让人有些难熬。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作品背后支撑起来的,是一个艺术家自创的哲学体系。从完成度和美学深度来看,这一套体系的视觉化过程堪称史诗级别。在当代艺术,特别是影像艺术领域里,是不能被跳过的浓重重彩的一笔。

❓What is The Field?

"The Field" 即“场域”,是马修·巴尼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贯穿他艺术创作的一个主要动机。“场域”在本质上,是关于生命驱动力与创作驱动力二者关系的视觉化表达。而弄懂他的《悬丝》系列,就不得不说说“场域”这个概念和它背后的象征对象。

“场域”是一个在运动中,不断释放本能,本能又被不断抑制的死循环

《悬丝》剧照

从表面上看,“场域”符号隐喻的是胚胎成型之前,尚未体现出明显两性特征的原始生物本能。这种本能在外力作用下,最终分化成雌性或雄性生命体的过程。在这个分化过程里,原始本能是横冲直撞、漫无目的、毫无条理,并最终会自生自灭。而原始本能受到压抑和控制,并与控制不断冲突,在这种一进一退的矛盾关系下,原始本能最终受到归顺,完成两性分化,这个象征意义上的胚胎于是就有了性别特征。

而如果我们往内在看,《悬丝》系列用无处不在的“场域”符号,强化了这种原始生命动力和人性、贪婪、罪恶等方面的高度一致性。

马修·巴尼称《悬丝》系列为 "Moving Sculpture" ,即运动中的雕塑

《悬丝》剧照系列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内的展览现场

大家知道,除了这五部影片之外,《悬丝》展览的现场还搭配了专门制作的雕塑和摄影作品。这样的五部作品需要观众围绕着观看,不存在起点或终点,不存在特定的观看顺序。

观众体会到的,不再是好莱坞式的身临其境或角色共情,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感受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观看这件影像雕塑时的思想变化。

"It moves slowly and requires that one move around it to understand it, and to visit it repeatedly." 这是马修·巴尼的原话。这也和我的体验一致。

《悬丝》剧照

自2007年初次看过《悬丝》之后,我在不同的场合再次接触到了《悬丝》和巴尼的作品。在大学的当代艺术课上、在朋友私藏的盗版碟里、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也是《悬丝3》的拍摄场地里、在研究生的小论文里、在洛杉矶MOCA看“River of Fundament”展览时……

每一次,我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对初次见面时留下的原始印象再进行“再现”、“丰富”和“推翻”。而这种时间维度上的发展和演进,放在以年为单位的尺度上看,就像这一系列作品的节奏一样,缓慢而又坚定。

《悬丝》系列中的摄影作品

这种感觉就像年少时,阅读了一本艰深晦涩的哲学巨著,让人似懂非懂。而随着心智的成熟,经年累月,我们再去回顾重温那些复杂的思想时,似乎就能逐渐捕捉到些思绪了。

这种缓慢节奏的影像,或巴尼指称的雕塑,弱化了剧情、角色和故事的作用。但在其它方面,如整部作品发生的地点、环境、场景、服装、化妆、色彩等诸如此类的孤立细节,则被无限放大了。这种放大的后果是,在观看者的大脑中留下了高于角色、故事或情节的视觉印象,进而引发了自主的思考。

马修·巴尼在《悬丝》系列中的化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马修·巴尼对“场域”概念的具体化表达,其实,这是一套“描述( )诞生”过程的哲学体系。在这个空白处,可以填入任何词汇,如艺术的诞生、生命的诞生、一切形式的诞生。

这个诞生的过程被分为三个部分:状况(Situation)、条件(Condition)和产生(Production)。这三个概念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策展人Nancy Spector为《悬丝》展览所写的序里,被分析得很透彻,那是很长的一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深入读一读。

在我看来,这三个概念高度抽象。我水平有限,只能说说自己目前的见解。

马修·巴尼在《悬丝》系列中的化妆过程

马修·巴尼的大部分创作都围绕着这3个概念展开,用身体的参与、无处不在的符号、隐喻和象征来共同表达了这三者间的关系。而《悬丝》系列,本质上是被人为的去除了生产的这一步,只剩下条件和状况。

于是,缺少“生产”体系之后,人体循环就进入了“短路” (short-circuiting the system)的情况,进入了冲动与压抑的反复纠葛状态之中,不断寻求所谓的“均衡”。即使在这个短路的世界观里,“均衡”也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冲动与压抑二者的对抗始终如一,从不停歇。

马修·巴尼在《悬丝》系列中的形象

实际上,《悬丝》的五部影片就是在五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表现了这一短路的系统。展现了人体是如何挣扎、推进、受压、退缩,并再次挣扎的

至此,我大概明白了《悬丝》系列在表述这一体系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What is Situation?

“状况”(Situation)指的是人类的原始动机,或性冲动,不受控制、毫无用处,并漫无目的的原始驱动力。对这一概念,我的理解很可能小于实际的范围。

《悬丝》系列剧照

冲动与压抑这一主题被反复强化,表现在《悬丝》第一部里,视觉化为Bronco橄榄球场上空飞艇里的葡萄与场地里舞蹈队形演员的关系;在第二部里是Gary Gilmore和Houdini的关系;在第三部中是纽约克莱斯勒大厦与共济会的关系,以及古根海姆美术馆里的攀爬与抵抗;在第四部中是曼岛、赛车与地下通道的关系;在第五部中,是歌剧院和两性分化最终完成的关系。

马修·巴尼为《悬丝》系列绘制的场景安排草图

虽然这五部电影的时间与空间一直在改变,但其内核主旨是一样的,都是对“条件”与“状况”这两个概念的深入发掘。

在很多地方,我都能感觉到巴尼沉溺在“状况”的初级阶段里。他渴望并歌颂这种两性分化尚未开始的原初状态。此时的世间万物,是只有单一性别的。某种意义上,这引发了美好和纯洁的情感。

马修·巴尼在《悬丝》系列中的形象

同时,原始动力迫切地想要将这种纯粹状态维持得尽量长久。所以,在《悬丝》影像里,表现为巴尼所饰演的诸多角色在不断的尝试突破两性的定义,努力抹去两性二元对立的存在,尽其所能地用各式各样的事物来代替这一存在,并屡屡遭遇失败。

从全局视角来看,《悬丝1》是“状况”最为强势的一部,两性分化的初始动机才刚刚开始行动;而《悬丝3》是“状况”与“条件”势均力敌的一部,二者的互相抗衡和互相制约,在古根海姆美术馆一层一层的追逐中体现出来;而《悬丝5》是“状况”彻底失势的一部,放弃了抗争,最终服从了两性分化的选择。

❓What is Condition?

“条件”(Condition)指来自理智的压抑和原则无处不在,控制着所有的原始动机,试图引导或消灭它们。这就像地心引力一样,不可抗拒。

马修·巴尼在早期许多身体行为艺术中,唯一需要对抗的并不是人体肌肉和骨骼的性能局限,而是致使他不得不佩戴攀岩安全绳索的物理法则。

马修·巴尼的雕塑作品

又或者像对马修·巴尼的创作有较大影响的尼采,他笔下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那样,是节制与迷狂,形式与破坏的恒久对抗。

这二者一旦失去对方,均衡就遭到了破坏,就像欧里庇得斯与希腊悲剧的关系,走向衰落与颓势。

《悬丝 4》中赛车片段分镜头与剧照

无所不在的Condition,也以地景的形式贯穿于《悬丝》系列中。例如这五部影片的拍摄地点,是逐渐向西行进的一条线路。第一部里,爱达荷州博伊西市,Bronco橄榄球场,是巴尼高中时期打橄榄球的地方。第二部中,犹他州一望无垠的盐湖镜面,与远处横刀竖立的落基山脉,是巴尼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深远的地缘环境。而第三部里的纽约市,则是巴尼成年后前往生活并长期居住的地方。

《悬丝 4》中出现的曼岛

如果说前三部的拍摄地点与巴尼的今生和未来相关的话,那么后两部就可以说是巴尼某种意义上的“前世”象征了。第四部中的曼岛,位于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遥远牵连着马修·巴尼和他本人的爱尔兰血统。第五部歌剧院的位置设定在匈牙利,是传奇魔术师 Harry Houdini 出生的地方,而传言中,Houdini正是《悬丝2》里巴尼扮演的主角Gary Gilmore的祖父。

这种地理位置的亘古不变,在马修·巴尼看来,是一种无比崇高的存在。落基山脉永远在那里,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永远在那里。

❓What is Production?

按马修·巴尼的本意,生产(Production)这一步的作用是将“Situation”里产生的漫无目的的原始冲动经过“Condition”环节的压抑和疏导之后,通过口腔或肛门排放出来,从而与外部世界发生接触,并被赋予形而上的“意义”。这可以理解为人的创作本能与现实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的性冲动与社会的关系

马修·巴尼的雕塑作品

之前说过,《悬丝》循环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人为造成这一系统的“短路”:跳过“生产”这一步,只保留“状况”和“条件”两个环节。

"If production is bypassed... the head goes into the ass." 看,马修老师讲得如此清楚,我就不翻译过来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巴尼早年行为艺术中的一幕幕呢?在那些作品中,巴尼用螺栓、凡士林或是各种异物堵塞住自己的口腔甚至肛门,用这样极致的行为去表现缺少了“生产”之后出现的自我矛盾与对抗。

马修·巴尼的雕塑作品

最后,如此晦涩庞大、错综复杂并跨度八年的影像艺术作品,售价当然不菲。据说,作者只出了10个签名并编号的艺术家收藏版,是用绣着五部《悬丝》图腾的丝绒包裹着的 DVD光盘。

《悬丝》系列收藏 DVD 包装设计

而《悬丝2》包装华丽的绝版DVD更是在苏富比拍卖出了57万美元的价格。 目前,市面上唯一能购买的《悬丝》影像拷贝,只有《悬丝3》的DVD,还只是节选,并非全片。而《悬丝》系列的制片人Barbara Gladston,同时也是马修·巴尼的经纪人,也一直致力于打压互联网上流传的非法拷贝。除了偶尔的学术放映,人们能看到五部全片的机会并不多。

不过,出版物倒是有一些,例如,古根海姆配合马修·巴尼的展览,为《悬丝》出过一本厚重结实的同名大画册,印刷精美,值得收藏。

《悬丝 1》草图,描绘了 Bronco 橄榄球场上演员队列的舞蹈编排和分镜头

《悬丝》系列作为马修·巴尼艺术概念的集中表达,对当代影像艺术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创造的这套体系及派生的视觉语言,已是当代艺术无法回避的符号之一。我很久没这么静下心来,回顾一件事情了。艺术作品的影响既有当场的震撼,也有长久的回响。而《悬丝》显然属于后者。

刘子夜,现居西雅图

3D视觉艺术家

微软公司视觉工程师

*

主编:苏也 微信:suyesophi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