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柴荣是一个传奇,柴荣被史学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说起柴荣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人,他就是王朴,张燧说:五代人才,王朴为冠。

王朴这个名字,或许大家并不熟悉,但王朴绝对是五代十国为臣者第一人。乾隆帝师朱轼曾说:夫五代之君,首推周世宗,次唐明宗。为之臣者,亦首推王朴,次则郭崇韬。

王朴,自幼聪慧警敏、好学擅文。后汉乾祐三年(950年),王朴擢进士第,拜秘书郎,依附当时后汉的枢密使杨邠。杨邠与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后汉刚建不久,而后汉隐帝刘承祐年少,又懦弱无能、任用小人,杨邠身为大臣,与将相的关系恶劣,王朴因而预感内乱即将发生,审时度势便离开后汉朝廷,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后来李业等人教唆后汉隐帝诛杀权臣,杨邠与王章、史弘肇都被杀害,三家的宾客也大多被杀,而王朴因早已离开而得以幸免于难。

后周建立后,后周太祖郭威封柴荣为镇宁军节度使,王朴出任柴荣的节度掌书记。两年后,柴荣入朝任开封府尹,封晋王,王朴又跟随柴荣到了开封,被任命为右拾遗、开封府推官。

一年后,柴荣即位为帝,为后周世宗。此时,柴荣锐意进取,决意征伐,有志统一天下,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并选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学之士出谋画策。

王朴作为柴荣身边重要的谋士,他向柴荣献上了《平边策》,王朴的《平边策》也展现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运用战略上进攻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战术上进攻避实就虚,扰敌令其疲惫的方法而扩展后周版图,后来赵匡胤就是按《平边策》先易后难的思路,统一的天下。

当时,这些文士大多不主张用武,认为应以文治为先。只有王朴讲求用兵之策,而王朴则主张先取江淮。柴荣听了王朴的建议后,认为十分完美。柴荣便首征江淮,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坐镇自己的大后方。回师后,提拔王朴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不久,又升王朴为枢密使、检校太保。

一年后,柴荣再次出征江淮,任命王朴为东京留守,授以“便宜从事”。王朴坐镇自己的后方,柴荣才能安心在前方征战。在此期间,都城秩序井然。而且王朴在任开封知府和东京留守期间,为拓广京城匠心独运,“凡通衢委巷,广袤之间,靡不由其心匠”。在拓展过程中,雷厉风行,连有权势的大臣藩镇都怕他三分。使开封街道畅通、壮阔宏伟。

但往往上天因为嫉妒一个人的才华,而让他英年早逝,显德六年(959年)三月,柴荣在积极的准备北伐辽朝,王朴奉旨视察汴口。三月初三,王朴在归朝后拜访前任宰相李谷。两人正在交谈,王朴突然昏倒,猝然离世,享年五十四岁。下葬之日,柴荣亲临祭奠,以王钺叩地,多次大哭,将其画像与李蒨、郑仁诲等同祀于宫中功臣阁。

六月,柴荣北伐辽朝遇疾而返,并于六月十九日驾崩,就在这一年,一君一臣的离去,让后周陷入风雨摇摆之中。

《旧五代史》中赵匡胤: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这似乎是对王朴的最高评价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