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吃货

心里常常惦记着各种美食

大铜仁的美食实在太多了

有些地方离铜小微太远

只能在家默默吞口水

其实不用跑遍整个铜仁

就能吃到各地美食

因为有一群人

他们把家乡的美食带到了你的身边

安抚了无数人的乡愁胃

“这个是浑浆豆花、这个是酥肉、这个是酥豆腐、这个是红烧坨坨肉,这三道菜土家语叫‘大菜’,卖得最好,今天做的已经卖完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铜仁市碧江区铜兴大道上龙田村“一口刀石大碗饭庄”的员工们,在客人高峰期后才得小歇片刻。

沿河土家“碗碗菜”

随着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的大潮,肖登强一家从300多公里外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搬到铜仁市碧江区,同行的还有很多老乡。告别了乡土、田野,城市生活让他们既期待又担忧,家是搬来了,但该干什么呢,怎么样才能把“心”也从300多公里外的家乡搬来,落户城市呢?

肖登强和几个同乡好友反复商量考量,最终决定开一家饭庄。开什么饭庄?走什么风格?如何定位?多番商议,最后确定,从沿河土家乡村搬来就要开具有土家风味的特色饭庄,取名“一口刀石大碗饭庄”。

滤豆腐

沿河,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也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有浓厚的土家族特色文化。在沿河哪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请亲朋好友相聚,吃“九大碗”,已成为沿河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个豆腐和我平时在其他餐馆吃到的好像不一样,嚼着很有劲,一咬里面就有汤汁流出来,很好吃。”一位客人对酥豆腐赞不绝口。

每天早上,张大厨都会带着员工们用石磨来磨豆子,两块圆磨盘,一上一下叠加放置,放入豆子、水,旋转、移动石磨,豆子在中间受到挤压磨碎,豆浆缓缓流出,豆浆可以用来做豆腐、豆花。

土家浑浆豆花

张加周是一口刀村人,以前在沿河开过餐馆,当过大厨。“他们请我来做菜,我就过来了,饭庄是8月1号开业的,到现在一个多月了,每天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都是回头客。”越来越多的人来吃张师傅做的菜,也给了他新的挑战。每天他都在思考还可以做哪些沿河土家风味菜给来的客人尝尝,除了几个畅销菜不变外,他每天都在变换花样,干劲十足。

“我是沿河的,一直在铜仁上班,听朋友说一口刀村搬迁过来的老乡开了一个饭庄,今天带着亲戚朋友过来圆一桌,尝一下家乡的味道。”张先生满怀期待。菜上得很快,红烧坨坨肉、浑浆豆花、酥肉、酥豆腐、干豇豆、豆腐丝......熟悉的味道,勾起了张先生美好的回忆。

把 ”乡愁“搬到城市,让心不再漂泊

在一口刀石大碗饭庄工作的员工有11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从洗碗、配菜、上菜、收银......各个岗位上都是一口刀易地扶贫搬迁到铜仁的村民,住在碧江区的响塘龙和灯塔安置点。

“以前在家里就是干农活,搬来这里也不知道做什么,他们就请我来饭庄上班,这个饭庄是我们一口刀村人开的,上班的这些人大家也都认识,干起来也合心。”讲话间隙安大姐听到客人喊“上洋芋饭”,她就端着“洋芋饭”去了另一个饭桌。

送走客人后,员工们开始聚餐。

在一口刀石大碗饭庄,员工们做着家乡菜,说着方言,扯着闲谈,土家“大院坝”的感情又在这里得到了延续。

“当初开这个饭庄,一方面是想着搬来铜仁了,起码要找点事干,安安心心的在铜仁生活,另一方面是可以帮助搬过来的乡亲们就业,增加收入,同时还给市民一个吃沿河土家菜的地方。”肖登强以前是一个跑车的车师傅,搬来碧江后,成为饭庄老板,他往返于铜仁、沿河,将干豇豆、豆腐丝、土家粉条、土家豆豉......带到铜仁,让更多人尝到沿河土家风味。

一口刀石大碗饭庄每一道美食,都饱含着浓浓的土家乡愁情。

一口刀村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深度贫困村,2017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先后在该村召开17次群众动员会,40天内签约搬迁200余户,3个月内实施跨区县搬迁232户9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68户262人。

自全面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铜仁市按照“政府统筹、社会支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和“以产定搬、以岗定搬”的要求,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2018年将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9.64万人,其中向铜仁主城区跨区域搬迁12.8万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具有劳动力的35279人,已实现就业26947人,创业269人,完成全员培训2523人。全市已搬迁安置移民子女已全部实现就近入学;移民安置区域配套医疗卫生院123所,基本实现移民就近就医,全面落实搬迁后续保障。

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民正走出大山,走出故土,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安置他们的“心”与“情”、安置他们的“梦”与”想”。(文波 朱泗蓉)

精彩回顾

编辑:杨红亚

审核:张勇 杨树洁

校对:左永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