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溥(1609—1691),冯裕六世孙,1647年中吕宫榜二甲第11名进士。冯氏自冯裕起家进士至冯溥,前后六代间共出过八名文进士、一名武进士。


明清时期名噪齐鲁的临朐冯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明清时期名噪齐鲁的临朐

冯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张克奇

地处鲁中,素有“小戏之乡”、“书画之乡”、“观赏石之乡”美誉的临朐县,山青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俊才辈出。1427年,临朐才子马愉会士京华,殿试第一,大魁天下,为明清两代山东中出的十名状元之一。之后,临朐涌现出的冯氏望族更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世家和官宦之家,名噪齐鲁,饮誉九州。

临朐冯氏,其先世居临朐县盘羊(今作盘阳)。明洪武初年,诏简山东之民三户徙一人戍辽,冯思忠在徙列,始居辽东广宁左卫(今辽宁省北镇县),为军籍。冯氏由临徙辽,五世百余年间,仅存冯裕一人。1527年,冯裕上任平凉知府途中转道临朐,祭先祖之墓,为家乡秀丽山水所迷,即请有司,将籍贯由辽返临,并命长子冯惟健、五子冯惟讷、七子冯惟直陪同其母(冯裕夫人伏氏)以眷属身份暂居于府城益都(今青州市),以便在临朐经营家园。

明清时期名噪齐鲁的临朐冯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冯氏自冯裕起家进士至冯溥,前后六代间共出过八名文进士、一名武进士。文进士即:冯裕(1479—1545),1508年中吕楠榜三甲第151名进士;冯惟重(1504—1539),冯裕次子,1538年中茅瓒榜三甲第66名进士;冯惟讷(1513—1572),冯裕第五子,1538年中茅瓒榜三甲第186名进士;冯子履(1539—1596),冯惟重子,冯裕孙,1568年中隆庆戊辰科罗万化榜三甲第70名进士;冯琦(1558—1603),冯子履子,冯裕四世孙,1577年中沈懋学榜二甲第32名进士;冯瑗(1572—1624),冯裕四世孙,1595年中乙未科朱之蕃榜二甲第20名进士;冯士标(1610—1655),冯裕五世孙,1640年中庚辰科魏藻德榜三甲第182名进士;冯溥(1609—1691),冯裕六世孙,1647年中吕宫榜二甲第11名进士。武进士冯虎臣,生卒年不详,冯裕六世孙,1664年中甲辰科吴三畏榜武进士。

明清543年间,全国共开科201次,中出进士共52099名(包括武进士),山东共中出4090名,临朐共中出37名,而冯氏家族六代间就中出9人,实为罕见。这期间,冯氏家族还出过冯惟健(冯裕长子)、冯惟敏(冯裕第四子)等11位举人。另有贡生33人,庠生、监生280余人。实为名门望族。冯氏家族六代中还有以下四个值得称奇之处:一是冯裕父子八人除裕三子、六子、七子早夭外,5人中出了3名进士,2名举人;二是冯裕、冯惟重、冯子履、冯琦四世进士,极为少见;三是冯惟重、冯惟讷亲兄弟二人同年中进士;四是冯琦中进士时,年仅20岁(按照历史惯例,本文所涉人物年龄均为虚岁)。

冯氏六代中,官居由宰相至知县,代不乏人,以著作传世者,亦十余人。临朐世称文学之乡,马愉启于前,冯裕继于后,而冯氏文学,传播更为深远。清朝诗人王士桢曰:“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首推临朐冯氏。”足见其声誉之尊。现在的临朐老龙湾公园、青州偶园皆为冯氏家族的旧居。

明清时期名噪齐鲁的临朐冯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冯裕:冯氏望族第一人

冯裕,字伯顺,号闾山,祖籍临朐,1479年古历7月15日酉时生于辽东广宁。12岁父去世,14岁母又亡故,依叔祖母池氏(时叔祖父已亡,池氏年72岁),一老一小相依为命。

由于少小孤苦,冯裕深知生活之艰难,刻苦研读,立志由科第出身。1504年,冯裕乡试中举人。1508年,会、殿试连捷,中了吕楠榜三甲第151名进士。这年,冯裕正好30岁。

冯裕中进士后,即被授予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知县(正七品)。适逢水灾,许多田地被淹没且朝廷原定赋税极重,受灾家无力完赋。冯裕便命上田大户未受水灾者代贫困户缴赋。受灾贫苦之家无不感激,而大户富户则极为恼怒,上告府衙,控冯裕任意加赋。多亏贫民奔走言状,事乃得清白。其后,依法对恶霸市侩、朝中权宦刘瑾心腹张文冕实行了制裁,事闻于朝,颇得好评。1511年初升为晋州(今河北省晋县)知州(正六品)。此前,滹沱河河道南迁,城北的水浇田变为旱田,城南的旱田成为水浇田,可南北田地的赋税,仍按原先所定之数缴纳。百姓虽历年投诉,皆因州官怕事,一直未改。冯裕到任后,立即给予合理调整,民以为公。

由于冯裕在晋州期间多惠政,1515年调任南京户部员外郎(从五品),掌出纳,一依定制,忤权贵,权贵欲抓其把柄而害之,无所得。后升任郎中(正五品)。冯裕在南京共任职12年,这期间朝廷多事,加之明武宗荒淫无度,朝中搞得乌烟瘴气。后武宗南巡落水得病,死于豹房。世宗继位后,又起大礼之仪,朝端沸腾。但是南京与北京相距千里,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冯裕全家在南京任所,裕宦余或在家课子读书,或在外与友朋诗酒唱和,尽享平和之乐。

1527年,冯裕调任平凉(治今甘肃平凉市,辖宁夏南部、陕西西部、甘肃东部等十余县)知府(正四品)。赴任途中转道临朐祭祖,大会乡党。这是冯裕高祖戍辽后百余年间冯氏第一次回临朐,大有衣锦还乡之荣感。冯裕徘徊于乡党族人亲情之中,留连于故乡秀丽山水之间,更为老龙湾的山光湖色所迷,即请有司,将籍贯由辽返临。

由于冯裕在临朐逗留时间稍长,到达平凉时延误了上任时间,朝廷已另任命新知府。冯裕只好在平凉官舍待命。1528年初,朝廷改命冯裕为石阡(治今贵州石阡县,只辖苗民四司,为西南地区一小府)知府。冯裕虽心怀不满但也只好从命。冯裕至石阡后,布告苗民严禁私斗,凡伤人致死者,一律偿命,并调解了数次民族纠纷,避免了战乱。三年任满,迁为贵州省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冯裕虽貌朴实憨厚,但生性耿直,遇事果断敢为。他曾对人说:“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己,谋身者负人,生平盖三无负矣。”由于质性耿直,在贵州为官7年,难免会得罪上峰。1534年,朝廷大计(明清时,朝廷每三年派人对外任官进行一次考核,谓之大计),冯裕自知大计时上峰会给他难堪,便在大计前申请提前退休。这正符合上峰意图。于是,沉浮宦海26载后,冯裕回到了故乡,时年56岁。

冯裕回乡后,多住府城益都,家居讲学,手不释卷。经常到临朐冶源老龙湾游玩作诗。与退居青州的诗友石存礼、蓝田、刘澄甫、刘渊甫、陈经、黄卿、杨应奎等八人在青州北部禅林寺结为“海岱诗社”。后其曾孙冯琦将其八人之诗合为《海岱合集》付梓以传,内收冯裕历年诗作128首,后别为《方伯集》,又编入《五大夫集》与《北海集》中。民国年间,寿光赵东甫编辑《青州明诗钞》,收有冯裕诗23首。

冯裕之诗,多古朴自然,发于性情,感事而作,明白畅晓,颇具《离骚》之风。魏允贞在《海岱合集》中称其“异乎今君子诗矣”。傅增湘也在《青州明诗钞·序》中云:“(青州)自于明代,贤豪辈起,如临朐冯闾山,寿光刘叔渔,蒙阴公柬堂,咸乃世风。”冯裕诗风,开冯氏文学之先河,后世沿袭师承,佳作颇多。

1545年古历6月24日亥时,冯裕因病而卒,享年67岁。逝后葬于青州城北尧王山之东(今青州市普通乡南辛店村)。

明清时期名噪齐鲁的临朐冯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冯惟敏:明代第一散曲家

冯氏家族中,在文坛上最负盛名的当数冯惟敏。冯惟敏,生于1511年,字汝行,号石门(家乡临朐有座石门山),又号海浮(临朐有海浮山),自号海浮山人,为冯裕第四子。冯惟敏一生著述多而深刻,被尊为“明代第一散曲家”。

冯惟敏自幼聪颖,才华非凡。“八岁问奇字,十岁谐宫商,十二受遗经,十五意飞扬。”(《冯海浮集》)清光绪《临朐县志》载:“性聪颖,学业日益进,为文闳肆,万言立就,”“声誉噪一时”。也许真如人们所说的“才高伤官运”,冯惟敏虽然才学过人,但其功名并不称意。1537年秋,乡试中举人,得到督学山东的王慎中的特别赏识。1538年,同次兄冯惟重、五弟冯惟讷赴京会试,其兄与弟同榜皆中进士,惟其落第。后竟屡试不中。第一次会试落第后,冯惟敏在临朐冶源求田问舍,建了别墅。1548年,雪蓑氏应冯惟敏之索书“铸剑池”于老龙湾冶官祠侧的磐石上。冯惟敏自此开始在冶源定居。

明清时期名噪齐鲁的临朐冯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1562年,冯惟敏晋京谒选,授直隶涞水(今属河北省)知县。因为官清正,不附权贵,同情百姓,抑制豪强,得罪势要,谪镇江府(今镇江市)教授。后迁保定府(今保定市)通判。任内治水救灾,设教防边,颇有政绩。但因修《保定府志》搜集前兵部员外郎杨继盛遗文,条陈保定利害十六事,得罪当道,贬“王官”之地。冯惟敏不赴,怒而归隐,回到临朐冶源海浮山下,大兴土木整修宅舍,并于老龙湾畔建“即江南”亭,致力著述,颐养以终。

冯惟敏为官十载,南北三迁,“半纸功名,六品王官,多样参差,十分潦倒,一味孤寒”。不得志的科场道路,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他深刻认识到明廷腐败,便借笔抒怀,以犀利的笔锋,反映民间疾苦,揭露封建官僚的贪婪横暴及明王朝的种种弊端,写下了很多真实、深刻、切中时弊的作品。其著述主要有《海浮山堂词稿》、《山堂辑稿》、《石门集》。此外,还主纂了《嘉靖临朐县志》、《万历保定府志》。

冯惟敏在诗文方面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散曲。他的4卷《海浮山堂词稿》中,共集有散曲49套,小令170首。冯惟敏之所以被尊为“一代散曲的第一大作手”,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他的散曲是现实的散曲,有“即兴”“写实”之特点,表现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他在散曲《阅世》中写道:“谁会钻天,休嫌胳膊短;谁要缠绵,休嫌膝盖软。”又在《八不中》中写道:“乌纱帽满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对官场的险恶,钻营的无耻,揭露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其《农家苦》、《忧复雨》、《刈麦有感》等,字里行间患苦患疾,与农共息。冯惟敏散曲中塑造的人物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极有典型意义。

二是他的艺术手法精彩多变、语言风格辛辣朴实。冯惟敏的散曲,艺术形式自由,修辞技巧灵活,句子有长有短,曲调可多可少,语句多种对仗,衬字灵活运用,不拘一格。其语言是在吸取民间口语丰富营养的基础上,经锤炼加工而形成的艺术语言,自然平易,不露雕琢。他的语言中饱含着的卓绝的讽刺艺术,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爱憎情感。

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出版说明中说:“最可注意的是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一反前人大都只是写景言情,往来赠答,吊古伤今,谈禅咏物的路子,而把歌咏民间疾苦,揭露社会弊端,鞭挞政治黑暗,讽刺官场丑恶等积极的社会内容注入散曲中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散曲的生命力,提高了散曲的战斗性。在这一点上,冯惟敏不仅远远超过明代诸作家,甚至比元代一些著名散曲作家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散曲概论》评价曰:“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4卷,生龙活虎,犹词中之有辛弃疾,有明一代,此为最有生气最有魄力之作矣。”

对于散曲大家冯惟敏,临朐人民极为尊崇。在现在的临朐老龙湾公园里的茂林修竹中,就矗立着冯惟敏的雕塑。他面庞清瘦、精神矍铄、双目深邃,微笑着迎接着来此的每一位游人。他第一次进京应试落第迁居老龙湾24载,62岁时弃官回归老龙湾隐居直至1578年仙逝,前后共在老龙湾居住了31年。甘冽温润的泉水,葱绿茂盛的竹林,滋养了冯惟敏的文学才气,也抚慰了他被科举考场和坎坷仕途刺痛的心。冯惟敏在《海浮山堂词稿》里写道:“家住翠竹丛中,人在白云深处。”怡然之情露于笔端,展示了他仙风道骨般的隐士情怀。

明清时期名噪齐鲁的临朐冯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冯琦:廿岁儿郎中进士

冯琦,1558年古历11月23日未时生于益都城里。字用韫,号朐南。叔祖冯惟敏曰:“玉必琢而器始完也。”故改其号为琢庵。

冯琦聪明敏绝,10岁即为文不俗,16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1577年,高中沈懋学榜二甲第32名进士,时年仅20岁。其叔祖冯惟敏喜不自胜,当即口占《朝天子》二首曰:“文运到丙丁,发迹在早龄,越显得门风盛。神机妙出火牛阵,一战三齐定。耀后光前,连科决胜,赴琼林拼酩酊。金榜上列名,玉堂中树声,又千里传家庆。”“恰辞了桂轩,又到了杏园,早遂却男儿愿。连登及第迈前贤,你乔梓都堪羡。四世科名(指曾祖父冯裕、祖父冯惟重、父亲冯子履、冯琦四世进士),五朝恩眷,荷天公垂庇远。清白字祖传,忠孝事勉旃,要振起咱家门面。”

冯琦中进士后,即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同时入翰林者,一共22人,冯琦年最少,馆客先达皆器重他。时张居正为首相,此人性严峻,对人少有称许,见冯琦后,端详一番说:“此幼而硕者,国器也。”1579年,冯琦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1581年,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凡所草诏书,皆称旨。不久,又被命教诸皇子读书。冯琦严格要求,众皇子多畏服。

1582年,冯琦25岁,奉命主持代王即位大典。封典使是个极为荣耀的差使。大典时,观者人山人海,有人竟大呼:“天使,吾郎君也。”大礼成后,馈赠加倍,冯琦一概不要。代王及文武大僚由此对冯琦格外雅重。

1583年,冯琦充经筵席书官。1586年,为会试同考官。同年,奉命编纂六曹奏章,值起居注。1587年,因参与编纂《大明会典》告成,升为侍讲学士(从五品),并被赐金帛,负责文官诰赦(即任命书)。1588年,任湖广省(今湖南、湖北两省)乡试主考。1589年,充经筵讲官,任右春坊右谕德(从五品),负责给皇帝讲书。1591年,为顺天乡试主考官。

1592年,冯琦升为左庶子(正五品),并主持武会试。是年,国家多事。西边宁夏发生兵变。守边士卒不堪官吏侵饷,愤而杀抚臣,鞑靼部乘机入侵,踞银川。朝廷发兵,久攻不下。冯琦上疏献策,并告诫西征将军李如松,要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实施“反间计”,趁机进兵,不要强行攻城,不要决河灌城,以免造成大量士卒和百姓伤亡。此策果然高明,1593年宁夏平判取胜。东边日本丰臣秀吉率军侵略朝鲜。冯琦说:“假如朝鲜折而入于倭,且代倭难我,恶乎其不救。”皇帝朱翊钧始决计出兵,并取得抗倭援朝的胜利,消除了后患。之后,冯琦升少詹事(正四品)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

不久,时任首辅(第一宰相)王锡爵推荐冯琦入阁(进入宰相班子),皇帝也简用冯琦入阁。但冯琦遭到了“以才自诩,不为人下”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沈一贯的妒忌,沈以“年未艾(人年五十曰艾),盍少需之,先用老成者”为谏,极力阻挡冯琦入阁。后适逢朝廷欲修《国朝正史》,任命冯琦为副总裁。

1595年,冯琦升礼部右侍郎(正三品)。1598年,朝廷又有人推荐冯琦入阁,沈一贯又一次上疏作梗,使其入阁再次受阻。1599年,冯琦进吏部右侍郎。1601年,奉命为会试主考官。同年,朝廷再次荐其入阁,还是因沈一贯作梗而罢。之后,冯琦进为吏部左侍郎(明清尚左,左侍郎位在右侍郎之上),协理詹事府,教习庶吉士。10月,又升为礼部尚书(正二品)兼翰林院学士。不久,主持立太子大典,随即又主持了福王朱常洵的封典。11月,主持太子冠礼。12月,主持万历皇帝生母宣文明肃慈圣皇太后加“贞寿端献”徽号大典。1602年正月,又主持了皇太子结婚大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冯琦数次主持大礼,极为显赫。

由于屡屡遭沈一贯的恶意阻挡,心生愤懑,加之操劳过度,冯琦的身体状况日渐糟糕。他曾16次上疏乞休,皇帝因不舍而不允。沈一贯巴不得冯琦早退休,亦上疏言:“冯琦为国家宝臣,宜许其暂归就医,以待他日大用。”万历仍不批准。

1603年古历3月初3丑时,冯琦终于不堪重负,病逝于京师寓所,年仅46岁。临死前不久,冯琦赋绝命诗一首,云:浩渺天风驾海涛,三千度索向仙桃。翩翩一鹤青冥去,已隔红尘万仞高。

悲乎哀哉!冯琦者,廿岁中进士,抱经国之才,皆以为其能大用,然终受制于沈一贯,卒不得入阁为相。

冯琦英年早逝后,万历皇帝甚悼之,赠太子少保。冯琦死后近20年,明熹宗朱由校每每追思冯琦之功,曾多次派遣钦差到青州尧王山下冯琦坟前立碑祭祀,谥琦为“文敏”,并追封入阁。遂有“死后入阁,冯琦一人”之说。冯琦的“尚书坟”前曾有6幢蛟龙御祭碑。

冯琦喜读书作文。时人论其风采类汉代李膺,器量类宋代韩琦,才识类唐代陆贽,议论类宋代苏轼,先见远虑、纯心体国则类宋代李沆和司马光。冯琦一生著有《宗伯集》、《两朝大政记》,编有《唐诗类韵》、《北海集》、《通鉴分解》、《宋史记事本末》、《海岱合集》、《淡然轩集》,与堂弟冯瑗合编《经济类编》。其中,《宋史记事本末》、《经济类编》、《海岱合集》被收入《四库全书》中。

明清时期名噪齐鲁的临朐冯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冯溥:平步青云至宰相

古往今来,临朐产生过许多文官武将,封建社会居官最高者,乃冯裕六世孙冯溥。冯溥官至清初文华殿大学士。明清不设宰相一职,殿阁大学士即为实际的宰相。

冯溥,1609年古历12月5日生于益都,字孔博,号易斋,又号云海。冯溥幼年聪慧,8岁以下受春秋左氏传及秦汉以下古文,稍长,穷极经史。18岁中秀才。时山东提学使项梦原巡视各府县学校,见冯溥所作之文,大重之,对冯溥说:“幸自爱,他日非凡器也。”冯溥1639年中举人,后两次赴京会试,均落第。1647年,终考中进士。至今在北京孔庙内尚竖着近二百幢进士题名碑,在顺治四年里的进士题名碑二甲第11名进士的位置上,仍赫然写着:“冯溥,山东临朐。”

冯溥中进士后,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648年,被授予编修一职。不几年,升为秘书院侍读学士,直讲经筵。顺治皇帝在听了冯溥的讲经后,曾对大学士范文程等人说:“朕视冯溥,乃真翰林也。”

1659年9月,51岁的冯溥升为吏部右侍郎(从二品)。在高层权力之争中,冯溥极为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喜怒不形于色,又极善揣度皇帝意图,故所提建议,皆能迎合帝意,甚得顺治皇帝宠爱。给事中张维赤曾劾奏冯溥在铨选官员时徇私纳贿,冯溥亦上疏辩解,顺治皇帝批示:“联知溥不为也。”勿置问。

1662年(康熙元年)9月,54岁的冯溥由右侍郎迁为左侍郎。时康熙年幼,鳌拜等辅政四大臣专擅朝政,骄横跋扈,任意诛戮大臣,“中外莫敢撄其锋”。惟冯溥“持正不阿”,并屡陈富国安民之策,康熙一时“倚以为重”。1666年,辅政四大臣欲往各省派遣大臣二人,另设官署,名为监察督抚(总督、巡抚),实为加强自己势力。冯溥在吏部讨论此事时,提出相反意见说:“国家所设督抚,皆为重臣,今谓其不可信用,另遣两大臣监之,权在督抚之上,势必引起倾轧,其属吏仰承左右,难免起隙端。”满侍郎泰必图性情暴躁,闻听此言,对着冯溥大声斥责。冯溥不愠不火。后各上疏,康熙采纳了冯溥的意见。

1667年,冯溥升任左都御史(正二品),为都察院正堂,负责全国官吏的检察、纠劾,遇有重案,会同刑部、大理寺定谳,职权很重。一次,内阁发文后,鳌拜又将副本取回改批,冯溥抗言:“本章既已批发,副本即不便更改。”鳌拜欲加之罪,康熙婉言为之辩解,才躲过一劫。这期间,冯溥还上疏请省刑(加快案件审理,避免牵连无辜证人)、薄赋,深得民心。

1670年,冯溥升任刑部尚书(从一品),次年升为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兼理刑部。从此,冯溥便登上了权力的颠峰。是年,北方数省粮食丰收,冯溥上疏,让国家拿出一部分钱,广积厚贮,以备荒年。

1672年,冯溥上疏乞休,康熙批曰:“卿六十四岁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

1675年,建储礼成,内阁会议讨论大赦之事,满大臣以为八旗兵逃亡者不赦,冯裕主张应予大赦。康熙采纳了冯溥的意见。

1680年,北京周围大旱,民大饥,道旁多有弃婴,冯溥奏设育婴堂于崇文门外,雇人养育弃婴。此亦冯溥一大善举。

1682年6月,康熙批准冯溥退休,时年冯溥74岁。临起程归家,冯溥又上疏,请皇上“清心省事,与民休息”为要。康熙赐“适志东山”篆章一枚,并赋诗赠之。诗前有小序:内阁大学士冯溥,赞襄密切,著有劳绩,乃以高年数请归老,念深箕颍,顿谢簪绂,怅别之心,聊书四韵。诗曰:环海兵销日,元臣乐志年。草堂开绿野,别墅筑平泉。望切岩堂重,人思霖雨贤。青门归路远,逸兴豁云天。

冯溥归里前,将北京自己所置万柳园捐给朝廷。康熙下旨,将益都城里原明衡王府的花园拨给冯溥。冯溥又大兴土木,叠石为山,引水为泉,环以竹树。冯溥名此园为“佳山园”,其堂为“佳山堂”,优游著述其中十年之久。此花园现改名为“偶园”。

1686年,朝廷重修《太祖实录》成,按惯例要给退休在家的老臣嘉奖,于是加冯溥为太子太傅。

1691年古历12月11日子时,冯溥病逝于益都,终年83岁。讣闻于朝廷,朝廷谥为“文毅”,并赐御葬,葬于今青州城北尧王山之东。

冯溥一生喜作诗,有《佳山堂诗集》19卷传世。集中作序者达22人。此版本现已极难见到,仅发现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各一部。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曾将该书收入存目中。1997年,国家编纂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佳山堂诗集》方又得以面世。

冯溥虽位高权重,但比较注重处理家乡邻里关系。有一年,他的故居青州有邻街的仕宦房可壮府第(房家世为武官,在当地很有势力)打邻街院墙,将墙心向街心挪动了。冯府的家人与之争议,并修书一封寄给在京的冯溥,以求支持。冯溥回书一封,引用了明正德状元、文学家杨慎的《打墙诗》劝解家人退步。诗曰:“千里修书为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冯府家人看信读诗,深知裕意,便将自家的院墙后退了三尺。对面房府获知其情也立即将自家的院墙后退了三尺。由此形成了宽绰的“伙巷街”,传为美谈。

(本文根据多篇资料整理而成,一并致谢。作者)

明清时期名噪齐鲁的临朐冯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作者张克奇

张克奇,山东临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潍坊市首批签约作家。现任临朐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在《散文》《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百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作品入选《散文中国精选》《山东作家作品年选》等多种选本,获“读者杂志原创版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山东省五一文化奖”“山东散文三十年创作新锐奖”“风筝都文化奖”等文化奖项。


明清时期名噪齐鲁的临朐冯氏望族及其代表人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