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9月10日,大家都知道它是教师节。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也是世界防自杀日。

大部分人都觉得"自杀"这两个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然而近期出现的新闻却又清楚的让我们知道,这两个字离我们有多近,离我们的孩子有多近。

蓝鲸游戏,这个听起来普通无害的名字,却是一个实打实的"杀人游戏"——煽动青少年自杀。从俄罗斯蔓延到各国,仅仅俄罗斯就已致130名青少年自杀。

而就在去年,这个魔鬼游戏也侵入到我国,导致了好几起悲剧发生。

这些游戏的发起者,并不是广撒网,而是选择蹲守一些特定的人群,如在公共网络发表过消极言论、自卑内向、叛逆追求刺激的青少年。

每一个参加游戏的人,都会被要求发送个人真实信息,甚至裸照到游戏的发起者。

因为一旦有退出的念头,发起者以人肉搜索骚扰家人、四处散播裸照等为把柄,胁迫孩子们继续游戏。

上图为游戏群内,孩子发送完成“任务”的照片

游戏的发起者强制要求参与者按时完成游戏中的层层关卡,而每一层的关卡设计都具有极强的负面心理暗示。

凌晨某个时间起床

在深度睡眠时惊醒,对大脑情绪控制区域有着非常恶劣的影响。睡眠质量的降低,会加重人焦躁、抑郁的心情。

一步步自残加剧

让参与者慢慢习惯疼痛。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一种需要。当人再遇到这类情景的时候,不用过脑子就会这样做。

为了防止被有心人利用,小水滴就拿着其中两个关卡举例。

在游戏过程中,每一个指令都在摧残着参与者的精神,在向他们鼓吹"死亡魅力"的同时,毁灭着他们心中的真、善、美。

而正处在叛逆期的少年,很容易为了追求另类与刺激而误入歧途,过程中又被隐私、裸照等恐吓而不敢退出,最终走向游戏的终点——自杀。

而就在前不久,众多官媒又向各界发出警告:国外又出现新的"死亡游戏"——momo,请广大家长、老师注意!

然而当小水滴查阅资料时发现,这次新的"死亡游戏"背后,却藏着更深的隐患。

因为,不仅有居心不良的人浑水摸鱼,披着这款游戏的外皮, 以他人隐私相威胁,直接命令对方去死。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好玩,为追求娱乐效果,跟风模仿假装自己是游戏发起者"momo"。

我们先说前者,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人熟悉吗?因为他们就是围观轻生现场,大喊"你到底死不死啊,我等半天了"的人。

他们可能觉得蹭个热点,随便吓吓人很有趣。却从没想过这个行为有多么的拙劣、恶心。

遇到机智的网友会第一时间反应过来,拉黑举报;但若是真的遇见了有轻生念头的人呢?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网络约死群"告诉我们,因为欠债、感情不顺、抑郁等问题而想要自杀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他们本就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再被人以隐私相威胁,后果不堪设想。

再来说后者,起初网友们或许觉得这样恶搞很有趣。冒充"momo"和网友聊天,各种表情包、段子的聊天截图发到网络上,会有很多人哈哈大笑,进而转发。甚至还有很多人主动搜索"momo",添加好友就为了进行调笑。

然而,这件事真的好笑吗?或许开始是善意的玩笑,但当事件开始发酵时,谁能担保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你以为是逗趣的网友假扮的"momo"给你发了一个搞笑链接,你笑哈哈的点开了。你怎么就知道,对面不是一个骗子,给你发了一个骗钱的钓鱼网址呢?

小水滴知道,这篇文章发出以后肯定会有人留言:

你为什么要发这种文章,万一小孩子看了真的去搜索了怎么办?

但是如果水滴筹不发布这篇文章,又有多少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玩"蓝鲸游戏""momo游戏"的时候,会不在意的说一句"宝贝,玩的开心啊"。

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会轻易被这些负面内容所引诱的,他们不会因为好奇、叛逆而随意放弃自己的生命。

水滴筹更希望看完此文的家长领会到的意义是:

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的隐患也越来越多。

加强网络监管是一方面,父母增强对孩子的关注也必不可少。

水滴筹呼吁广大家长:

不要因为工作而忽略他们,不要因为青春期而误解他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脾气而伤害他们。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爱,才能让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是非分明,三观正确的人。

同时,水滴筹也呼吁广大青少年:

如果受到他人威胁,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家长进行处理。自己处理的后果,远比威胁更糟糕。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生病了,一定要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呀。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坏,不信你看,就连小小的水滴筹都能汇聚千千万万的善良好心人。

你,永远不孤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