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关注?伸出手指点这里---

上周我们讲了小镇故事里面其中之一的主要人物,餐馆老板"石老伯",小镇还有其他许多人物没详细描述。今天我们来讲讲小镇的建筑、习俗以及人物生活。

航埠镇下辖北二村蓝氏宗祠

航埠镇北二村的蓝氏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之后又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后庭、正厅,咸丰七年(1857年)再次重修,占地面积550余平方米。

如今的北二村拥有15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占80%左右。据《北川蓝氏宗谱》载:“元朝仁宗末年,元茂之子蓝敏受业于太学,授会稽尉。上任未久而疾作,即解印归……舟至信安北川,视此风景灵秀,而心旷神怡,留连数月疾愈,从而留之。”也就是说,北二村畲族蓝姓是元末明初由福建迁入,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蓝氏宗祠内古戏台

戏台之上横梁处的木刻浮雕

蓝氏宗祠整体布局为三进二明堂,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门楼、前厅、天井及两厢、正厅、天井和两厢、后楼。门楼步廊设卷棚,内为戏台,戏台顶施藻井,中间书“韵叶阳春”。据村里老人告知,过去每逢农历十月初十,这里都要唱十天十夜的老戏。

蓝氏宗祠二进“种玉堂”

“种玉堂”三个字是乾隆进士、衢州历史文化名人戴敦元(1767年-1834年)所书。

蓝氏宗祠二进梁架上的木雕

蓝氏宗祠二进梁架上的木雕

蓝氏宗祠二进的梁柱粗壮,明间为四柱拾梁式,次间为五柱穿斗,整座建筑用料粗大,雕梁画栋。而关于二进的四根柱子有一个传说,相传:原来造宗祠时,只有三根柱子。蓝氏组长说,只要谁能寻来第四根柱子,便可归宗蓝姓。这事被族里一位上门女婿知道后,便上山伐木去了,在深山老林里找到木材后,用斧凿插进木头,端居于木头之上,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地,一场暴雨狂泻而下,他顺着暴涨的河水,刚好将木头运至北二祠堂门口,连夜将木头支起在祠堂里,当然他也姓了蓝姓。

在这里,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三月三,蓝姓畲族人均会到此举行隆重的祭祖盛典,如今已由祭祖盛典逐渐演变成了“三月三”畲族民族风情文化节。

而建造精良的蓝氏宗祠其建筑构件曾两次被盗,因此,现设有专人值守巡查。

航埠镇除了像这样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外,还有很多民间精品古建。

航埠镇民间精品古建和他的江姓主人

此栋老宅的主人姓江,63岁,男,农民,原住民,此栋老宅传承至他这一代已经有三代人了。

民间精品古建天井及厅堂

江姓主人在给我一行人介绍这栋老宅的历史

据他介绍,这栋老宅,由于年久失修,很多部位已经破损不堪,其中两面侧墙上的木质挡板都是后来加上去的,以前,这两面侧墙上全部是木雕镂空的围板,非常精美,损坏后由于找不到有手艺的匠人重修,所以只能用普通木板遮挡。

民间精品古建天井内部

主人向我们介绍说,图片中左手边的砖墙,是后来为了住人而重新修砌的,原本与右手边的木质围板一样,都是木雕镂空的围板,损坏后找不到如此精湛手艺的工匠,才像这样临时凑合着住人的。

天井中央水缸上的弹孔

主人向我们介绍说,这个弹孔是当年日军侵华时留下的。

民间精品古建房屋梁柱细节

民间精品古建房屋梁柱细节

民间精品古建房屋梁柱细节

据主人向我们介绍,这里以前曾居住他的全部家人,楼上、楼下都住满了,后来兄弟姐妹们都迁居与衢州市区,这里也就空了出来,他本人也不在这里居住,就在此房的隔壁又盖起了砖瓦结构的新房。

当我问到,这么历史悠久的老宅就这样废弃觉不觉得可惜时,他回答我说:“怎么能不可惜呢?这所老宅曾经也是他们一家人的骄傲,在镇子上也是数得上的‘豪宅’,又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你们也都看到了,房屋破损严重,但既没钱也没匠人维修,不废弃又能怎么办呢?”

我继续问到,河东已经基本完成了城镇化改造,河西的城镇化进程也已在逐步展开中,未来政府如果为了全镇的城镇化进程不受影响,而决定拆除你的老宅,你有什么想法,他回答说:“如果是政府行为,那只能拆!”“难道你不心疼吗?”我继续追问,他的回答是:“心疼!怎么会不心疼,现在虽然闲置了,可是只要有老屋在就有个念想,如果拆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航埠镇上至今存留的乾隆六十年的毛氏节孝牌坊

航埠镇上至今存留的乾隆六十年的毛氏节孝牌坊

从牌坊上的文字来看,立于乾隆六十年十二月(1795年),距今已有223年的历史。

航埠镇上废弃的老宅

航埠镇上废弃的老宅

航埠镇老街上老宅之间的巷道

航埠老街上废弃的老宅

航埠镇上有人居住的老宅

航埠镇下辖北一村内废弃的老宅

航埠镇下辖北一村内废弃的老宅

航埠镇下辖北一村内废弃的老宅

航埠镇下辖北

一村的老戏台

航埠镇下辖北一村的老戏台内村委会办公驻地

建筑内部,老戏台与现今的村委会办公驻地相对而立。

航埠镇下辖北一村的老戏台内部细节

航埠镇下辖北一村的老戏台内部侧墙

在航埠镇,像这样的老宅及古建还有很多,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失修、闲置废弃。

在航埠,还有一些习俗流传至今,比如厅堂文化。历经岁月变迁,厅堂文化作为古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部分的保留了下来。

航埠老街上废弃老宅的厅堂

航埠老街上老住户家的厅堂

航埠老街上老住户家的厅堂

航埠镇下辖北一村老住户家的厅堂

这户人家的主人告诉我,他家厅堂上悬挂的对联都是自己父亲过60大寿时,亲戚朋友送的寿诞贺礼!

航埠老街上老住户家的厅堂前厅

航埠老街上老住户家的厅堂一角

航埠老街上新起名宅的厅堂一角

航埠镇下辖北一村老住户家的厅堂一角

厅堂文化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厅堂集多种功能与一体,比如家庭祭祀、喜庆活动、会见宾朋、长幼教谕、一日三餐等几乎都离不开厅堂,厅堂中的家具也有一定的陈设形制,明代后期逐渐形成了统一风格,常见的有:翘条几、供桌、八仙桌、长书案、罗汉床、茶几、香几、博古架、落地屏、插屏、锦屏、太师椅、圈椅等。厅堂正中靠墙设有屏风或者悬挂字画,前面设有长案,上面设有座屏、牌位、瓷器、石玩等。

目前,在航埠的老宅,其厅堂里常见的有供桌、八仙桌,其他摆设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退出了。而厅堂正中靠墙的屏风或者字画位基本都有保留,而本该悬挂字画的位置,现在多改为悬挂对联及福禄寿年画。长案上原本供奉的牌位,现已改成了装有镜框的已故长辈的照片,照片的摆放高低也有讲究,一般新近去世的长辈会摆放在长案正中,而早已逝去的祖父辈或者曾祖父辈的长者,则会悬挂于厅堂屏风两侧的门框之上,以表敬重。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简化,很多古老且繁杂的陈设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家人的合影留念,一般都会用镜框装裱后才悬挂,还有一些常用的小工具、小物件悬挂于厅堂的侧墙之上。

同时被保留下来的就是在大河里洗衣服的习俗,也许是近水的缘故,其实,家家户户早已安装了自来水。但村民告诉我,还是在活水里洗衣服洗得干净(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延用捶打衣服的洗涤方式),他们还说,在这里洗衣服的同时还可以和老街坊们聊聊家常、消消夏天的燥热,高兴的时候下河游一会儿水,这样不比一个人在家里洗衣服来的更轻松愉悦!

正在老码头(航埠码头)上洗衣服的村民,由于是雨天,所以她还穿着雨衣。

老码头(航埠码头)旁立着的“水深危险”警示牌,但很明显其并未承担起警示的作用

老码头(航埠码头)上消暑聊天的村民们

老码头(航埠码头)上消暑聊天的村民们

老码头(航埠码头)上游水的村民们

老码头(航埠码头)上洗涤衣物的村民们

老码头(航埠码头)上洗涤衣物的村民们

老码头(航埠码头)上洗涤衣物的村民们

老码头(航埠码头)上洗涤衣物的村民们

老码头(航埠码头)上洗涤衣物的村民

老码头(航埠码头)上给狗洗澡的村民们

老码头(航埠码头)上游完水,刚上岸的村民

在这里不光洗衣服、游泳,他们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谈情说爱、聊家长里短、交流在外的见闻、给狗洗澡等,这显然就是村里一个非正式场合下的聚集之地。

在这个季节,镇上及村里最聚集人气的活动,当然要数打麻将了,尤其在年龄偏大的人群中更为推崇,年轻人这个时候都忙着在外边挣钱讨生活,他们就在家里帮着带带孩子、打打麻将。

航埠镇下辖北一村村民家中的“麻将局”

航埠镇下辖北一村村民杂货店里的“麻将局”

航埠镇村民家中的“麻将局”

航埠镇村民家中的“麻将局”

“麻将局”散场后的村民

他们一般选择午休过后至晚饭前,几个人凑一局,地点多选择在村里开设杂货店的人家中,里间为“麻将局”,外间为杂货店,这样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家里必须有人,所以选择杂货店。再一个,在其他人家里比较麻烦,怕打扰主家。而杂货店就可以两者兼得,既可以照看卖货又可以收点台费,正像老话说的“买卖不走无缘之地”两不耽误。

小镇的故事马上就要讲完了,欢迎各位朋友向我们投稿分享您的故事。

中国人文地理图库面向全国各地摄影师征集各类人文地理图片,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及旅居海外的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均可在图库上注册上传管理自己的图片。

中国人文地理团队信息

官网:www.sophoto.com.cn

QQ群:877594741、147925092

交流:[email protected]

或@北京图阅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公众号,即可每天收到我们的消息哦

网址:www.sophoto.com.cn登录注册

我们会给签约摄影师优先提供销售,展览,画册、图书设计以及委托拍摄的机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