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一辆来自西班牙的大巴停在了法国南部,Cloudia孤身一人走了下来。实在忍不住上厕所的她敲开了一家麦当劳的大门,却发现守在那里的店员似乎眼神不太对劲。

  她闪进厕所解决完个人问题 ,为了以防万一,拿出了防身用的小军刀,才打开了厕所的门。

  没有任何犹豫,她飞快地冲了出去,躲过了这次危机。

  这是Cloudia在她为期一年的间隔年旅程之中的一个片段,“幸好我逃得比较快,要是迟疑那么一会,可能也就危险了。”

  间隔年(Gap Year)来自西方,主要指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可以体验到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选择游学、当义工,或者只是休息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不同于短期的近距离旅行或工作旅行,间隔年的时间里,人们通常是用一种轻松的状态长期融入当地的生活。

  还有一种“Career break”的说法,指的是已经有工作的人辞职进行间隔旅行,以调整身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路上

  “世界那么大,我就是想去看看,看看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也看看我自己究竟想做些什么。”陈有胜这样描述自己的间隔年之旅。

  在英领馆文教处工作一年后,陈有胜决定辞职,用骑行的方式穿越中国。

  “我还年轻,还是单身,没什么生活上的负担,也没考虑未来。”喜欢出去闯荡的他,就这样踏上了他的旅程。

  从广州出发,到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再到西藏的拉萨和珠峰大本营,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几乎绕中国骑了一圈。

  而Cloudia的出发则更像是一个必然。在香港做marketing的她,觉得自己“做腻了”。她选择了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去英国读艺术策展,而不考虑未来。

  但临近毕业,她的生活却发生了巨大的变故。“我当时本打算读完硕士就回香港和男友结婚,可是他却突然诊断出了脑瘤。尽管做了治疗,但是他不愿意拖累我,我就被分手了,加上毕业、工作的压力,我整个人都抑郁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于是她选择一个人去流浪。

  Cloudia一个人在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地旅行,没有计划,没有目的,享受着流浪中新鲜的感觉,无论是在独处还是和陌生人聊天。

  最苦的时候,Cloudia一周只花十英镑,相当于人民币八十多元。现在的她想来都觉得很惊讶。“可是那个时候精神上太痛苦了 ,反而不会觉得物质生活上很辛苦。”

  陈有胜也有过无比辛苦的时候:“在清远的时候有一次特别累,当时住在一个景区的更衣室里,天又刚下过雨,地上湿漉漉的,搭着帐篷也很难受。还有骑在青藏线上的时候,突然下起暴雨和冰雹,几分钟的功夫,手已经冷得麻木,再后来,大风刮得无法骑行,只能下车勉强推行”

  当然,旅程中总会有些感动的时刻。

  “我们在天津的时候遇到天津夕阳红骑行队的老人,全队平均年龄都已经65岁以上了,但他们热情地去迎接我们,还帮我们搬行李、照顾我们。”陈有胜说。

  Cloudia也记得友人的帮助:“当时一些知道我情况的英国同学会在圣诞节这种盛大的节日里叫我去家里,把我当成他们家里的一份子,一起吃饭,送我礼物。”

  她还在旅程中收获了爱情。结束了间隔年的她,去瑞士和现在的先生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在几个月后有了自己的宝宝。

  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2006年冬天,孙东纯踏上了他去印度做义工的旅程。这场原本预计只有3个月的迷你型间隔年,最终变成了一场长达13个月、走访6个国家的名副其实的间隔年。

  “我以为3个月是够的,可是走着走着发现确实不够。我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有所体会。”孙东纯这样解释到。

  孙东纯在印度做了两份照顾临终老人的义工工作。“这些工作和死亡非常接近,我也因此见证了好多生命的反反复复,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慢慢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领悟。”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道理我们可能都知道,但只有当你实实在在的体验经历了之后,它才会在你的内心深处留下痕迹,那是你读书无法得到的感受。”

  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生活模式:“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去做志愿者,很多人会工作很多年,也有很多人每年会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在印度的同一个地方做志愿者,并且他们习以为常,这给了我很大的冲击。”

  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孙东纯一个人。

  2014年,刚刚硕士毕业的Viviana选择去非洲的纳米比亚做义工:“想去离自己最远的地方看看”。

  

  三周多的时间里,她看到了很多不同年龄的人来做志愿者。“尽管年轻人居多,但是也有很多四五十岁的人,年龄在他们身上并不明显,这我看到了他们保持年轻的动力。”这种“无龄感”的概念,给了她很大的触动。

  在大学期间去肯尼亚做义工的Aqua也是如此。从初中开始就一个人在新加坡读书的她,一直都有做义工的情怀。在看到去肯尼亚的义工项目之后,她立刻买了机票准备出发。

  但在肯尼亚的三周,让她的想法从“我要去改变世界”变成了“我被世界改变了”。

  “现在大家对物质的要求都很高,因此压力都很大,很多时候别人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也想要。应当说我们这一代是有一点迷失的。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而在肯尼亚,即使那里的孩子每天只吃一碗白饭、几颗豆子,但他们吃饱了就很开心,有老师来讲课他们也会很开心。

  这让Aqua开始反思自己。“我发现物质带来的也许不是真正的快乐,或者说这种快乐也许是没有价值的。只要你想要快乐,你随时都可以快乐。肯尼亚的孩子们开心就唱歌,想跳舞就跳舞,不会有什么功利的目的。”

  

  “这些孩子们也让我学会感恩。我们因为现在条件太好了,就经常忘记去感激老师给我们上课,还会逃课,但是那些孩子不会。他们会叫我的名字和我说谢谢,我离开的时候会给我写小纸条表达感谢,会追着我们说再见。这些都让我反思我自己。”

  改变与成长

  在出发之前,孙东纯是一个普通的白领,工作稳定,交际圈稳定。“追求了很多物质层面的东西,精神层面却很无聊。”

  而在结束了间隔年之后,孙东纯发现无论是生活习惯、思维逻辑,还是价值观念、为人处事,甚至是肢体语言,他与别人的有了差异。他不得不迎来了又一次的文化冲击,来适应自己原本的文化环境,也疑惑自己间隔年的意义。

  但最终他还是发现了这次间隔年最大的意义:他学会了爱。现在的孙东纯,“为了爱而生存。我努力对周围人好一点,对陌生人好一点,让人生过得平安一点、开心一点。”

  他也开始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间隔年的生活,写下了《迟到的间隔年》,他在旅行杂志写专栏,在阳朔开客栈,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陈有胜则从骑行的经历中感悟到了很多人生价值:“它提升了我的视野和格局,让我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想得更开阔。而那些亲自走过的路、学到的东西、见过的人,也更加深刻,它们活在我的基因里。”

  Viviana和Aqua则希望能把义工旅行的活动介绍给国内更多的人。尽管最开始她们都没有把这个项目当成工作的想法,但是大量积极的反馈让她们一直坚持了下去。“我们和很多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成为了朋友,我们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一种被需要感,”Viviana说,“当你走到一半的时候,会有人在后面让你火力更向前。”

  

  目前,Viviana和Aqua分别创办了两个国际义工旅行的团队,给国内更多的大学生提供短期或长期的义工旅行的机会。

  而说起运营整个项目的收获,Viviana觉得,她认识了一些跟她一样的人。“当你一个人出去闯荡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自己一个人这么疯这么傻,一个人怀抱着这么多想法,但是当你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你身边慢慢聚集了和你同样疯同样傻的人,这让我有了归属感。”

  “我看到一些学生每个月做兼职来挣钱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真的为这个活动付出了很多努力,我觉得这就是我想看到的,我真的给这些人带来了一些改变。”Viviana说。

  困难

  相比于工作后选择的“career break”,大学生选择间隔年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

  “年轻的时候没有钱,家里也没办法给你提供这样的支持,我只能在自己工作之后攒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Cloudia坦言。

  更何况在国内间隔年的概念并没有普及,真正实践起来有很大难度。“在国外,如果你休学去旅行,回来的时候随时都受欢迎,但是在中国,整个制度和体制让过完间隔年的人没办法重新开始规律的学习生活。”Cloudia说。

  陈有胜就曾碰到过这样的一个女孩:“她向学校递交了申请,但是学校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要去,就一直不同意。”

  陈有胜在骑行回来后和朋友一起组织了骑单车游学项目。尽管很多大学生积极地参与,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寒暑假。“毕竟休学很困难,真的去做的人并不多。更何况很多学校出于安全的考虑也不会同意。 ”

  学校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学生自身自我防范意识的薄弱、义工旅行项目的鱼龙混杂都给间隔年带来了安全隐患。

  间隔年是否有意义也是讨论的焦点。“现在的教育可能没完全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很多人不知道也没思考过他究竟想做什么,如果间隔年可以让人们去思考,那么也许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陈有胜说。

  但是,“如果你只是给自己单纯放了个假,什么都不去尝试,也不主动寻找,浑浑噩噩地就过去了,那间隔年又有什么意义?”

  目前,中国首个资助年轻人实施间隔年的专项基金“中国间隔年公益基金会”已经成立。它的核心公益项目“中国间隔年计划”每年甄选并资助、指导一批高校在校生完成国内或国外的3-12个月时间的间隔年计划。

  在正式做第一份义工的工作之前,孙东纯需要参加一个形式上的面试。面试的Salina修女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来这? ”

  “我想要帮助别人 ”

  Salina 笑了笑,对孙东纯说:“我们不需要你的帮助,但是你需要来这里。”

  文字:闫雨莹 郑璇真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编辑:杨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