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摄影 雷远东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智能技术的便利,但数据也不可避免暴露在外。如何保护网络个人信息?9月18日,在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周大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论坛上,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们聚焦我国网络总体安全状况,探讨提高网络安全整体水平的意愿和具体建议,其中,网络可信身份管理中,个人信息与隐私的保护成为焦点,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于锐提出,应该构建网络可信体系,并规范网络身份认证和管理。

2018年网民网络安全满意度如何?

近五成网友认为个人信息保护状况不好

在参加论坛前,成都科来软件有限公司总监左坚,简单统计了从8月20日到现在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例,从华住5亿客户信息疑遭泄露,到疑似3亿条快递信息被明码标价近10万元,在左坚看来,每一个案例无一不提醒着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事实上,近年来,公安机关侦破侵犯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案件涉及银行、工商、电信等诸多行业,用户信息泄露呈现出渠道多、窃取违法成本低、追查难度大等特点,违法分子的手段在省级,因用户信息泄露引发的“精准诈骗”案件也在增多。《2018年网名网络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网络信息泄露已经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悉,这份在论坛上公布的调查报告,由全国58家网络安全社会组织发起,收到有效问卷约14.2万份。其中明确指出,有近五成网友认为当前我国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状况不好,社交聊天、网络购物类应用对个人信息保护还不够到位。

喜忧参半

半数网民仍不知道《网络安全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生效,新法的实施从法律上有效维护了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和安全,明确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此外,还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总则》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到个人信息保护。

网络安全法制建设成效显著,但喜忧参半的是,调查报告显示,仍有超过一半的公众网民不知道《网络安全法》及其内容,在网络安全法制建设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工作力度还需加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