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军在淞沪战役中节节溃败,谢晋元中校率领一个营留守上海四行仓库,顽死抵抗,以掩护国民革命军撤退。在上海闸北区苦战了三个月后,国民革命军的战线终于全面溃败,不得不从上海撤离,退守当时的首都南京,只留下524团第一营固守四行仓库,掩护撤退。

6月14日,《八佰》上影节首映取消。

6月25日,《八佰》宣布改档,新档期未定。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对于期待已久的年轻观众来说,此消息无疑令人遗憾。同时也引发好奇:

《八佰》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自「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军在淞沪战役中节节溃败,谢晋元中校率领一个营留守上海四行仓库,顽死抵抗,以掩护国民革命军撤退。

这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位于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


事实上,在《八佰》之前,这一历史事件已被两次搬上大银幕。

第一次是1938年,距保卫战结束仅仅八个月,上海导演应云卫就拍出了一部黑白默片《八百壮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的代表作。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1938年阳翰笙编剧、应云卫执导的《八百壮士》


第二次在1975年,由台湾「主旋律电影教父」丁善玺执导的彩色同名电影《八百壮士》上映,柯俊雄、林青霞主演,被誉为台湾「四大抗战片」之一。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1975年版《八百壮士》海报


2015年,台湾中影对1975年版《八百壮士》进行了数位修复。

感谢修复技术,让「八百壮士」的历史,从未被遗忘。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李宗仁曾在回忆录中记述淞沪战役的惨烈程度:

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

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1975年版《八百壮士》,在片头就忠实地还原了日军轰炸上海市区的人间地狱。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在上海闸北区苦战了三个月后,国民革命军的战线终于全面溃败,不得不从上海撤离,退守当时的首都南京,只留下524团第一营固守四行仓库,掩护撤退。

为什么选择四行仓库作为据点?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原是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合资建设的仓库。

而一河之隔的南岸,就是由法、美、英、意等国分据的上海公共租界。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四行仓库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由于四行仓库曾被用作第八十八师师部,仓库中储存了大量的食物、救护用品和弹药。谢晋元团长认为,与其分散游击,不如固守一地,等待敌人进攻。

1937年10月26日晚,谢晋元团长便率领部队开进四行仓库,誓要守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谢晋元团长,由柯俊雄饰演


虽然对外宣称「八百壮士」,但实际上,留守四行仓库的国民党军兵只有423人。

而当时驻扎在上海的日军有34万,进攻四行仓库的兵力估计在五千至三万之间。

数十倍的战力悬殊,这本就是一场「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困兽斗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而驻守在苏州河南岸的国际社会,就是这场困兽斗的观众。

不仅国际联盟停战调解委员会来到上海租界,密切观察战情;各国媒体记者追踪报道战争实况;各大使馆也随时根据战情权衡利弊,调整外交政策。

可以说,「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一场全世界瞩目的战斗。


10月31日,经过整整四昼夜的坚守与鏖战,仓库中的士兵只剩387人。

此时谢晋元得到上级命令,全员弃守四行仓库,渡过新垃圾桥,往南岸的上海租界撤退。但日军的炮艇与机关枪早已对准了桥面,撤退同样是一场惨烈的死战。

最终,只有358名国民革命军安全抵达南岸。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士兵抵达南岸后在一个一个地报数,以统计伤亡

撤离四行仓库,也标志着淞沪战役的结束。

尽管淞沪之战是一场大溃败,但中国军人奋战到底的精神,大大激励了中华儿女抗战士气,也让观战的外国记者感到震撼。

《大美晚报》发表社论说:「吾人目睹闸北华军之英勇抗战精神,于吾人脑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华军作战之奋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在上海发行的英文报纸《密勒士评论报》:4亿6千万中国人誓要抗战到底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四行仓库保卫战」固然壮烈感人,但在后人看来,台版《八百壮士》的呈现,未免有过度美化之嫌。

这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1971年,台湾被驱逐出联合国;1972年中美建交,美国承诺与台湾断交并撤军。

为了稳定民心、宣扬国民党军的作为,台湾当局便开始了一段政宣爱国电影的时期,《八百壮士》便是其中代表作。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片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树立起谢晋元团长,以及女童子军杨惠敏两人的光辉形象。

谢晋元与妻儿几次三番地来回送别,妻子大段激动人心的慷慨陈词,再三渲染了谢晋元「舍家为国」的牺牲奉献精神。

影片最后一幕,谢晋元安全到达南岸后,立刻英气十足地翻身上马,伴随着「中国一定强」的背景音,继续奔赴前线。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但史实是,谢晋元到了上海租界后被限制行动,困于「孤军营」内,于1941年被反叛的下属刺死。

《八百壮士》对国民革命军的美化无可厚非,毕竟,这是台湾自己拍的主旋律片。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那么,改编自同一历史事件,管虎导演的《八佰》能给我们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吗?

从释出的预告片及相关信息来看,我们可以预测,《八佰》的视角将会聚焦两个方面。


1、 消弭个人英雄主义,还原战场小人物的真实群像

不同于《八百壮士》过于着墨一两个英雄人物,《八佰》中老戏骨云集,角色面向丰富。

张译饰演的「老算盘」狡猾奸诈,精于算计,擅长趋利避害;王千源饰演的「羊拐」则是一名逃兵,同时又是一名孝子;姜武饰演的「老铁」自私胆小,害死了战友后人物开始发生变化。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张译的猫性、千源的狼性、姜武的狗性」


可以看见,《八佰》中的人物塑造是复杂且多面的。在残酷战争的洗礼下,士兵不再是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而是展现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情感以及心境转变。

正如王千源所说,片中每个角色都是男一号。

2、 放大南北岸差异,挖掘深刻人性

《八百壮士》对南岸的描写只一笔带过,而《八佰》却将两岸差异放大,突出「南岸天堂北岸地狱」的戏剧性矛盾。

上海开埠早,19世纪便开辟了公共租界,十里洋场,繁荣摩登。抗战前的上海更是有「东方巴黎」之称。

据美术指导林木介绍,《八佰》对南岸的繁华气质做了夸张与强化。

绚烂的霓虹灯、搓麻将的上海少奶奶、在路边喝咖啡的时髦少妇……这一切都与北岸的战火连天形成鲜明对比。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五十三米开外,一条苏州河的宽度,便是生和死的距离。

然而,预测再多,也不及一睹为快。

谈及拍摄初衷时,导演管虎提及他的父亲是一名八路军,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虽然管虎一直知道父亲打过仗,但没想到是如此惨烈。

把「四行仓库保卫战」拍成电影,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熟知这段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惨痛历史。

今天,四行仓库墙体上密密麻麻的弹孔犹在,永不磨灭。

我们静待管虎的《八佰》归来。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如今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40年前,台湾就拍过《八百》了,这阵容空前强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