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端,这里的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人是笑着的......

·

鄂托克前旗农业综合开发办负责人说

“2017年,我办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2783万元。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注重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品质三农相结合,选择那些懂市场、会经营的业主配套项目。实践证明,乡村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不可小觑,像宏野公司这样的企业,有效地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当地的种养殖结构,实现了公司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推动了全旗品质农牧业的发展。”

·

鄂尔多斯市宏野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宏说

“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在我公司实施,共投资336万元,新建14栋日光温室17.5亩,2栋采摘大棚3.9亩。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基地’的经营机制与农牧民的深度融合,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下,当年宏野公司销售收入达800多万元,实现利润280万元。累计带动周边800余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其中带动马场井村易地扶贫搬迁区95户农牧民稳定脱贫,实现不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优势互补、产业链条整体效益最大化。今年效益更加凸显,有1200多户农牧民受益。

·

鄂托克前旗农业综合开发办负责人铿锵有力地说

“小康路上一个人也不能掉队!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城川镇希里嘎查农民谢治军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父母亲,一家三口生活在贫困线上。2016年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利用草原建设项目给他家新建了棚圈,安装了50亩节水灌溉设施。项目的实施让谢治军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曙光,激励了这位四十出头的“年轻人”。2017年,他又积极投入贷款购置小铲车、三轮车搞种养殖业,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收入达九万多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实现稳定脱贫。今年,又租赁水浇地50亩,种植西瓜35亩、辣椒13亩、玉米80亩,年收入预计可达十七八万元。

·

谢治军感慨道

“农业综合开发是富民工程,点亮了我们的生活,感谢共产党!感谢习主席!”

鄂托克前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同时,也兼顾抱团发展、机制创新、管理精细。▼▼▼

一是实行项目捆绑建设。协调农牧、水务等多家农口单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农牧户实行捆绑建设,如其他农口部门实施水利设施,农发办就实施畜牧设施;其他农口部门实施畜牧设施,农发办就实施水利设施,实现建设1户富裕1户。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实效。根据不同项目区立地条件,合理选择建设内容,坚持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实施效果显著。

三是严格制度管理规范项目实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推动项目和资金由单一管理向全面管理、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人为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

四是改变项目验收流程。由往年的项目户全部建成后统一验收,改为项目户建成1户、验收1户,既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又把集中性工作分散到全年来完成,降低了工作强度。

五是注重沟通协调推进。不定期组织召开项目推进会,和施工企业及项目户代表交流讨论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和好的经验做法,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六是实行周例会项目通报制度。由各项目组在每周一的例会上进行项目进度通报,上周完成哪些工作,本周计划完成哪些工作,以此来促进各项目组主动作为、积极作为,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建设进度和工作效率。

七是创新机制提高成效。创新推行了“五进家门三必访”机制,即:在项目选户立项、签订合同、项目开工前、项目建设中、项目完工验收时必进项目户家门,做到项目实施前“必访”,做好政策宣传、项目讲解、信息采集等各项准备工作,帮助农牧户规划设计、合理布局,确定的项目户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方可列入项目,实现项目透明、公平、公正;在项目实施中“必访”,随时进行督促指导,检查施工队是否按照设计标准和质量要求施工,及时发现并指正问题;在项目竣工后“必访”,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项目检查验收,及时跟踪问效,征集群众意见,做到有始有终。

谈到下一步工作,农发办主任表示,将围绕“品质农牧业、品质农牧区、品质农牧民”这一中心,力争全旗农业综合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

宋俊宝 张桂福 路奇

鄂托克前旗智慧党建全媒体编辑部

总编辑:白英兰 本期编辑:温佳慧

微信:eqqfnlhh

自尊 自信

自立 自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