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摹印,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摹印是和古书画的复制联系在一起的,故宫的文物专家们不但负责修复文物,还从事文物古画的临摹复制。当年沈伟学摹印,可是正正规规走完了学师之路:磨完刀子写篆字,写了两年,这才能摸到印章,学习篆刻技法又是两年,一共五年才算正式出师,可以独立摹印。

今日打开搜索引擎,都是故宫第三代摹印传人沈伟先生年仅55岁便驾鹤西去的消息,英年早逝实在令人伤痛,而他30多年来潜心钻研的摹印绝活如果没有传人,很可能就此失传。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很多人是从《我在故宫修文物》认识沈伟的。沈伟的出现,让观众第一次看到了故宫专家们不为人知的深宫生活。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沈伟是江南人,上小学时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他气质儒雅,笑容温和,令人如沐春风。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同时,他又是个很“任性”的人,看过沈伟的办公桌,通常会禁不住产生疑问,这是工作的地方吗?桌前是清水流淌的山石盆景,窗柩上挂着一串串小葫芦,还有鸟笼子、小风筝、蛐蛐罐儿散落在周围,全都是他喜欢的玩意儿。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沈伟在“南三所”的工作就是这么任性,营造自己最舒服的环境,调试出最好的心情,这里的规矩是“不加班,不赶活”,为的就是拿出最好的工作状态。

尤其是沈伟的“摹印”,摹印是古书画临摹的最后一环,要求仿刻的印章要与真迹一模一样,就连盖上去的效果也得形神具备,和原作看不出一丝差别。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一张古画别人临摹了好几个月,花了无数心血,这最后一个章要是盖坏了,不是前功尽弃吗?所以绝不能出一丁点差错。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提到摹印,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摹印是和古书画的复制联系在一起的,故宫的文物专家们不但负责修复文物,还从事文物古画的临摹复制。这种传统从唐宋时代的画院就开始了,正是因为唐宋等后代画师临摹了大量古书画,才使得后人能够一窥唐代以前诸多失传名作的样貌。

故宫书画复制组的专家临摹一幅《清明上河图》就用了10年的时间,摹本也成为珍贵文物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古时候的大部分书画都有印章,沈伟和师父们一辈子所研究的,就是这最后一个程序——章。

每幅摹画裱完以后,最后都要有钦印才算大功告成,这一步非常重要,如果盖不好,前面摹画的所有功夫也白费了。因此,摹印也可以说是古书画修复中非常特殊的存在。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印章在中国流行了2000多年。吴昌硕的《西泠印社记》说:“印之佩,见于六国,著于秦,盛于汉。”宋元以后,印章艺术和文人书画结合,出现了除镌刻姓名、斋室、官职以外的闲章,一时风气颇盛,后来闲章逐渐成为书画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枚好的闲章,除了让人玩味,还显露了篆刻家和书画家艺术水平的高低,方寸之间,可谓大有乾坤。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中国印坛有“南陈北金”的说法,其中“北金”指的就是北派篆刻的代表人物金禹民,他也是故宫博物院摹印的开创者。他从师寿石工,广涉古玺汉印,擅书法篆刻,尤精印钮雕刻,旁及汉砖、制砚、刻碑、刻竹及瓷器、铜器鉴定,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都对金禹民的作品给予过高度评价。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金禹民先生(前)


金先生1949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且只收了一个徒弟刘玉,刘玉并非科班出身,他中学毕业被招进故宫,一直在木工组工作,因为心灵手巧,悟性颇高,30多岁从头学习摹印,终成一代名师专家。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刘玉


而沈伟也是刘玉培养的唯一弟子。当时沈伟从国家文物局办的唯一一届文物职高班毕业,分到故宫青铜组,已经复制了3年青铜器。他的业余爱好是篆刻,没事儿就喜欢摆弄石头,大概师父觉得这个年轻人能坐得住,最终选择沈伟作为自己的唯一传人。

所以,故宫摹印可谓是“三代单传”。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摹印同故宫的其他古文物修复工作一样,要沉得住气,更要拿出舒适的好心情来工作,要是光线不对、情绪不对,不干都行。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当年沈伟学摹印,可是正正规规走完了学师之路:磨完刀子写篆字,写了两年,这才能摸到印章,学习篆刻技法又是两年,一共五年才算正式出师,可以独立摹印。可出师了才是古印学习的开始,即使是沈伟这样的“大师”,这一学30多年,都没算完。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摹印是一门专心和吃力的工作,不但需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博览群书,而且要广临秦汉古印,钻研各流派所在,熟练掌握各种手法。通常来说,要想完美地完成一枚古印的复制,得挑选一个天气、阳光和心情都俱佳的时刻,拿起刀,聚精会神,一挥而就。从动刀到完成,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而这之前的琢磨和研究,就不知道要花费多久了,需找准那种感觉。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仿刻完成一枚古印,其实摹印的工作才完成一半,在复制的书画上那最后的一盖,才是胜败在此一举,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素心若雪,淡如清风”,这是沈伟的座右铭,制作和收藏印章的过程,其实也是塑造性情的过程。沉浸在印章的世界里,少了现代社会的功利心和焦躁症,变得与世无争,这便是修身养性。可是这些,与现代人求快、求富、求名的心态格格不入。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金禹民制章 启功私印


几十年练成的独门绝艺,无法用一天两天的功夫掌握,学这门功夫,很挑人,有悟性的人。所以这么多年来,沈伟也没找着徒弟。外界的诱惑这么多,除非是特别喜欢,痴迷这个,要不一般人真熬不住。

可是,还没找着徒弟,沈伟就走了,下一代摹印传人,会在哪里呢?


我们又失去一位大师,痛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