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8)红色基因•中国心系列报道

走进江西赣县区江口镇旱塘村红军老战士刘光登

   红色基因•中国心 创建者:刘佳佳,红色基因传承陈列馆顾问:宋濯新,红色基因传承人:贺然、孟令杰等一行开展的“红色基因•中国心”重走红色路线 寻访革命英雄活动走进江西赣县区江口镇旱塘村红军老战士刘光登家。

刘光登,现年102岁,红军失散人员。1916年11月出生,赣县区江口镇旱塘村人。他小时候父亲多病,除了租种几亩地外干不了别的,主要靠母亲帮别人做媒、当奶娘、绣花等收入维持生计。12岁离家,去30里外的茅店乡当“牛头”,给东家放牛、砍柴等;后来,红军来了,参加童子军,当上儿童团长。17岁,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三军团第六师17团的一名战士,在兴国老营盘、丝茅坪、岭南等战斗中浴血奋战。部队准备北上转移时,因染上重病,被抬回家中。

“1928年8月,我正在放牛,爸爸突然来了,喊我回家。东家说,怎么还没做到过年,就走啊?爸爸说,红军来了,要给我们分田地,按人口来,得赶紧回去。东家给了我1吊钱,便允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江口组织起了农民协会,还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除恶霸,受尽压迫的村民兴奋极了,纷纷参加农民协会。红军宣传队的人说,红军是穷苦人民自己的军队,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为穷苦大众打天下的。大家积极来当兵,当兵就要当红军!我们这些7至14岁左右的小孩,也积极响应苏维埃政府的号召,参加童子军,就是加入儿童团。我当了儿童团长!”

解放后,刘光登历任互助组长、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旱塘村党支部书记等。任职期间,曾组织抢修旱塘水库,舍身确保不溃坝;兴修旱塘河堤,兴办村级砖厂、林场、榨油厂等十几个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我们驱车前往赣县江口镇旱塘村采访红军失散人员刘光登。临近村口,放眼望去,道路两旁的垂柳迎风招展,一幢幢新建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在朦胧细雨中,美丽的新村景象更加迷人。刘光登家的三层小洋楼就坐落在村里的和谐广场边上。

102岁高龄的刘光登不顾感冒尚未痊愈,连忙招呼记者入座。还没等记者拿出采访本,老人就打开了话匣子:“日子过得真快呀,1933年我去当兵时才17岁,一眨眼,85年就都过去了……”

刘光登向我们展示老照片。

回忆:“从军9个月历经3次战斗”1916年11月16日,刘光登出生在赣县江口一个贫困家庭。1933年3月,时年17岁的刘光登投身革命,成为红三军团第六师17团的一名战士,当年部队转至宁都时,刘光登因患疟疾,被留在后方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刘光登病愈赶到营地时,发现已空无一人,听说部队早已行军北上。他从此与部队失散。身无分文,又无干粮,刘光登只好一路乞讨回到了江口老家。

“虽然我在部队只待了不到一年,但参加了三次战斗,那些场面我这一辈子也忘不掉。”说起80多年前从军打仗时的情景,刘光登显得特别激动,不时地起身做跃入战壕、举枪瞄准、匍匐前进等战术动作。历经三次战斗,最让刘光登难忘的还是兴国老营盘的那场战斗,敌众我寡,战斗打得相当激烈。“敌人的武器装备好,人又多,射来的子弹就在我们头上乱飞。红军的策略不是与敌人硬拼,而是隐蔽在战壕里等待时机反击,由于子弹有限,没有指挥员的命令,我们谁也不能乱开枪。”刘光登绘声绘色的讲述,仿佛让人回到了80多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

时光流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对于刘光登来说,当年持枪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景,已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中。

老人虽年近百岁,但精神矍铄,身板挺直,步履稳健,思维清晰,举首投足仍显军人气质。采访中,听说记者以前也在部队当兵,刘光登突然抓住记者的手,称要与记者比手劲。“别看我年纪大,比手劲可能你还不如我呢。”老人一番幽默话语,引得屋里笑声一片。

自律:“当村干部没花公家一分钱”,刘光登与部队失散返回江口镇后,被地主恶霸视为土匪。他在老家无法容身,只好离家到赣州藏身,靠给人打长工糊口。5年后,获悉父亲过世的消息,刘光登才返回老家,悄然组织贫苦乡亲与地主恶霸展开斗争。他很快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

26岁那年,刘光登与于都一名叫曾桂香的姑娘结婚,后来育下两儿两女。1954年,刘光登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被群众推举为旱塘大队党支部书记,直至1966年。1972年至1975年,刘光登再次担任该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因工作出色,1976年至1980年,被调至江口公社农科所工作。担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为了确保农田灌溉用水,刘光登带领群众先后修建了4座水库,为保证粮食丰收打下了基础。此外,还新修了旱塘河堤,兴办了砖厂、林场、榨油厂等,壮大了大队集体经济。刘光登所在大队社员的工分明显要比其他大队的高,年终分红时,工钱也要比别的大队多。

“回到老家后,我就想一定要为民多办点实事,不能忘记自己曾是一名红军战士。”刘光登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想取得群众的信任,不能摆架子、耍嘴皮子,而要作风正派,扎实工作,不徇私情。“我当大队干部十几年,从来没有花过公家一分钱,每一笔账目都是有据可查。”刘光登拍着胸脯,很认真地说道。

刘光登不仅严于律己,对儿女的教育同样如此。刘光登的大儿子刘大辉说,自己11岁那年,因物资紧张,经常吃不饱,于是就偷摘了邻居家的一个果子吃。父亲知道后,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第二天一早,父亲还亲自领着他登门向邻居道歉,还赔了一个果子的钱。刘大辉说,父亲从小就教育儿女为人要本分,莫贪图小利,在单位工作那么多年,他时刻将父亲的教诲记在心中。

刘光登老人特别关心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6年前,村里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小路没有硬化,路面坑洼,刘光登便从自己多年的积蓄中拿出5000多元,请人拉来了20多车石碴,并亲自带领家人一起修整道路。

感慨:“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走过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见证过近百年的时代变迁,说起现在群众生活的变化,刘光登感慨万千:“那个年代缺吃少穿,穷人当牛做马,还要受地主恶霸的欺负。现在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太好了,老表不愁吃不愁穿,种田有补助,看病有医保,连小孩子上学都不要钱了,真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采访中,刘光登特别提到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带来的新变化。“早些年,进出村走的是泥巴路,坑坑洼洼,十分难走,现在全部都铺上了水泥路,两边还栽了树木。还有,我原先住的房子是土坯房,破破烂烂的,门前的休闲广场原来是一块空坪,长满了杂草,周边的环境卫生也差。现在你看看,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说完,刘光登起身找出几张老照片给记者看。照片拍的是改造以前旱塘村的村容村貌,整个村子显得很破旧,而今,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子里道路宽敞平整,一排排小洋楼错落有致,休闲广场四周绿树成荫,不少村民家还购买了小轿车。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老人不仅没有疲态,还显得很兴奋。采访结束时,刘光登紧紧地拉住我们的手说:“看到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想起早年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能活到现在,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我知足了。”

来源:「红色基因•中国心”重走红色路线组」;值班编辑:陈龙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