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甘霖:为寂静的土壤“发声”

被我们踩在脚下并不起眼的薄薄一层土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土壤是人类的“摇篮”,是农业之本,也是粮食安全、水安全和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正如国家最高科学奖得主李振声院士为《寂静的土壤》题词所言,“寂静的土壤养育着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

不过,这孕育世界万物的“母亲”,我们真的认识她、了解她吗?近期,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陈鸿昭和张甘霖三位研究员撰写的《寂静的土壤:理念·文化·梦想》一书,获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科普类)。

“我们希望能有一本权威的科普书,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土壤的故事。为寂静的土壤‘发声’。”张甘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第一本土壤科普书

“我们编写这本科普书,缘于土壤人难以割舍的土壤情结,更有对土壤的深厚感情。”谈起这本书的写作缘由,张甘霖表示,“很多时候,作为土壤科学工作者,常常从技术层面去对待土壤,较少从文化层面理解土壤,我们常年奔走在田间野外,或埋头实验室,或忙着发论文,对于土壤有很多话要说。”

2013年,在本书第一作者龚子同的发起下,陈鸿昭与张甘霖积极响应并着手写作。“这本书算是土壤领域的第一本科普类书籍。刚开始写就感觉棘手,在有限篇幅里反映土壤全貌,并不容易。”张甘霖告诉记者,写书的最大困难是写作的基调。“专业书无需解释太多的专业术语,而科普书首先要确定的是读者群,确定写到什么程度,决定素材水平定位,太专业难以普及,太浅显则‘科学性不够’。后来我们定位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群体。”

张甘霖说,本书以地球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土壤,以生动图文为表现形式,以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方式讲述地球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和微生物的土壤。

本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土壤的前世今生”“土壤学的历史文化”和“我们的土壤梦”。“我们希望在介绍基础土壤知识外,更强调土壤文化以及土壤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张甘霖表示,书中穿插了大量与土壤有关的生动故事,希望能借助这些故事,让大众对土壤有更深层的认识。

呼吁大众保护土壤

土壤“母亲”是寂静安详的,更多的时候,她只是静静地看着人类社会的世事变迁,她是如此重要。

张甘霖感慨:“土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谓万物土中生。我们的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与土壤发生关联,食物、生活必需品,哪样都离不开土壤。除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更与土壤深深融合。从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到艾青诗歌中对土地母亲的讴歌等,这些文学作品都表达出对土地的浓厚感情。”

不过,人类的一些行为却让土壤“很受伤”。比如古巴比伦文明的湮没、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黑色风暴,以及日本等国的土壤污染事件等。当下,我国土壤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土壤侵蚀、土壤荒漠化、盐渍化等问题依然严峻。张甘霖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本科普书,唤醒公众对土壤的关注,促进土壤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

在张甘霖看来,土壤是近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要学会珍惜土壤,为子孙后代留住发展的根基。同时,作为土壤科研工作者更要尽自己所能,做好土壤科普工作。“科普难做,很多时候与价值认同有关,很多人认为,做科普门槛低,从事科普则意味着科研水平不行,其实这是误区,能不能做好科普,往往最考验科研工作者的功底。”

张甘霖感到,想调动更多科研人员以科普为己任,还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相应调整,激励更多的人开展科普传播。


来源:江苏科技报 记者:孟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