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925年3月12日逝世后,其灵柩移往北京香山碧云寺暂厝。北京治丧活动结束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决定立即成立葬事筹备处,以便负责孙中山的陵墓建设及安葬等项工作。4月4日,张静江、 林森、于右任、戴季陶、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 等12人被推举为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4月18日,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举行了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推宋子文、林焕廷、叶楚伧为常务委员,杨杏佛为葬事筹备处主任干事。遵照孙中山生前要求安葬在南京紫金山的遗愿,葬事筹备处开始选址征地。

  征地选址

  当时南京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时局很混乱。经过葬事筹备委员会的再三交涉和努力,陵园初步以2000亩定案。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山陵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1928年初,葬事筹备处再次提议扩大陵园范围,把全部紫金山划入中山陵园,很快得到国民政府的批准。葬事筹备处很快成立了测量工程处,勘定了陵园界址,这条界址从中山门起,沿宁杭公路南侧30米为界,经孝陵卫、马群、岔路口、王家湾,到太平门,占地45870亩。界址确定后,葬事筹备处成立了购地处,把属于陵园范围内的一切民地、旗地(即辛亥革命后分给满清旗民耕种的公地)按不同的价格全部收归陵园,同时对陵园进行精心的管理和精致的美化、绿化工程。

  宋庆龄等在紫金山亲自选址

  招标设计

  葬事筹备处决定实行悬奖的办法征集陵墓设计图案,公开登报,向全世界的建筑师和美术家广泛征集设计图。

  1925年5月15日至9月15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共收到国内外应征图案40余份。应征图案评选结束后,所有应征图案于1925年9月22至26日陈列在上海大洲公司公开展览,平均每天吸引了1000多人参观。经孙中山家属代表宋庆龄、孙科及葬事筹备委员亲到评阅,复由中国画家王一亭、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雕刻家李金发、德国建筑师朴士对应征陵墓图案进行评判,共评出首奖一个,二奖一个,三奖一个,名誉奖七个。

  获首奖的是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中山陵图案,暗含“木铎警世”的深刻含义,表达了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遗训。

  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

  工程建设

  中山陵工程浩大,受经费限制,全部工程分三部进行,从1926年1月开工,到1932年竣工,前后用了6年时间。

  第一部工程由上海姚新记营造厂得标承建。陵墓动工后,由于军阀割据,政局混乱,工程进展缓慢。1926年春动工兴建,按合同第一部工程应该于1927年2月底完工,实际却延迟至1929年3月才竣工。

  正在建设中的祭堂

  第二部工程由上海新金记康号营造厂中标承包,负责水沟、石阶、护壁、挖土、填土等次要工程,合同规定在1928年12月26日前完工,因此时国民政府已定都南京,时局安定,工程进展也比较顺利。

  正在进行中的陵墓第二部工程

  第三部工程包括碑亭、陵门、大围墙、牌坊、卫士室等建筑,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中标承建,于1929年8月底正式开工,1932年1月15日正式验收。至此,三部工程全部竣工。当初悬奖征求陵墓图案时规定陵墓建筑费在30万元以内,实际上到第三部工程完工时,共耗费240余万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