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画《马利港的洪水》是印象派画家西斯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件油画本来应该表现的是马利港泛滥的洪水灾害,但画家西斯莱却把这个被叫做马利港的港口描绘的如威尼斯般的优美。”在《马利港的洪水》这幅作品中,西斯莱并没有去刻意描绘泛滥的洪水,没有去描绘洪水泛滥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去表现无情的天灾,而是将笔锋一转,把洪水泛滥之后的场面作为一个美丽的风景展现给我们。

西斯莱的画作在生前并不被人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代表作品:

阿尔让特依小广场、阿尔让特依的人行桥、塞纳河边的小村庄、莫利赛的赛船会、温习、鲁弗申的花园小路、村边小路、拖轮、鲁弗申的雪、苍鹭的巢、春天的草地、汉普顿庭院的大桥下、莫利的节日、马尔风景、码头的沙滩、法国赛夫勒、朝阳中的莫利、摩莱雪景、莫利风景、从弗比林往卢维锡安的道路、朝阳下的摩莱教堂、去往森林的女人们、马尔港的洪水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年10月30日-1899年1月29日,天蝎座) 法国印象派创始人之一,是典型的印象派画家,法国19世纪著名风景画家。西斯莱出生于巴黎,其父母都是英国人,父亲是商人,他自幼就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幼年时的西斯莱是在巴黎渡过的,十八岁时西斯莱遵循父亲的期望前往伦敦习商四年,回来后在一家商行工作。可是他却喜欢钻研文学和绘画,他研究莎士比亚、透纳和康斯泰布尔。西斯莱1862年进入格莱尔画室习画,并结识了克劳德·莫奈、巴齐依和雷诺阿,四位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经常结伴到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林中进行户外写生,这些经历对于他的艺术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西斯莱最大的成就是风景画,他对于光线和天气给法国北部田园地带的天空,河流,运河,原野,以及他居住的繁忙村庄所带来的效果有着浓厚的兴趣。从阴雨连绵的国民节假日和炎热似火的盛夏,到白雪皑皑的村庄和冰冻三尺的河流,从春天的涓涓细流到波涛汹涌的洪水,在各种主题面前,他总是谨慎,耐心地描绘出无线微妙变化的季节。西斯莱尽管在印象主义运动中处于核心位置,但也许由于其十分谨慎的性格,他的朋友,以及莫奈,雷诺阿等画家伙伴也一直与他保持着一定距离。作为英国人的西斯莱曾经数次尝试获得法国公民权,但都未能如愿。西斯莱虽然出生于富裕的商人家庭,但他的大部分生涯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西斯莱与其他印象主义者不同,他在生前既没有获得成功,也没有获得社会的广泛承认,他度过了几乎是隐士一样的寂寞晚年。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西斯莱式的构图深受柯罗的影响,工整有序,自由而不拘于形式;天空往往占据画面很大的空间,以展示细腻的光影变化;作品中的人物空间比例小,刻画简练概括;景物的透视性强,不追求任何的夸张形式。笔触是油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之一,不容忽视。西斯莱作品中以碎点状笔触为主, 起轻快而流畅,结构上厚实而沉稳,奔放而有力地描绘天空和水使其富有轻盈和流动感;而且用笔从不大刀阔斧,以精细的写实手法展现他感受到的点滴光影,表现的物象虽少,但絮语潺潺。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自然本身蕴含着无数生动的色彩画面,西斯莱凭着那双长期训练敏锐的眼睛,通过忠实地直观自然和辛勤的艺术实践,去探索大自然色彩的奥秘,打破传统的“固有色”观念.为了提高色彩的纯度和画面亮度,画家将未经调和的颜色并置,让观众的眼睛在一定距离内把颜色调和起来,使画面产生了丰富的色彩效果。真实地再现景物在光线和大气中的虚实系,西斯莱让外轮廓线隐没在大气中,线条在画面上的作用被降低了,突出了形体色块;画家完全不拘于严密轮廓细节的描摹,而是着眼于在现场中迅速捕捉变化着的对象,使画面形成独具风的美的形式。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西斯莱的画几乎全部是风景,而在风景中,又主要表现塞纳河谷、巴黎地区,特别是以他作为真正画家之一的枫丹白露地区。他能令人赞叹地象莫奈一样敏锐地表现树叶的低语与水波的闪亮,同时,他比莫奈更会保存风景的结构,并没有把它仅仅变为瞬间变幻的颜色和光的反映。在他的画里,形是很严格的,并没有因气氛而溶化,树就是树,屋就是屋。他的艺术没有任何系统的东西,也不采用布丁那种低地平线的办法,如果他在某些画中给予天空以很大位置,那么,这块天空会通过它的运动,它的色彩与画家所表现的主题合为一体。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在印象派画家里,西斯莱是唯一的一个只画风景画的人。有一则评论评价他的风景画是印象派最美的画。在这幅画里人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洪水的忧虑,那铅灰色的天空似乎正孕育着另一场暴雨。关于马尔利港洪水这个题材西斯莱作了若干张画,每一张都刻画了不同时间的光的变化。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尽管西斯莱有过与其他印象派画家类似的命运,年青时也同巴齐耶、莫奈、雷诺阿一样,进过格雷尔画室,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也得到过收藏者面包师米雷小小的慷慨帮助,但是人们对他的作品与生活写的不多,原因倒不是由于他缺乏天分,而是由于他的一生尽管厄运不断,却尚无惊心动魄的冒险场面。由于他的艺术完全服从于感觉,不想去表现任何迅猛建立的制度,因此他也就没有准备要给人以长篇大论。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在英国的几次逗留也好,想要被沙龙接受的愿望也好,贫困的生活也好,都没有动摇西斯莱的信念和使他改变自己的画风。他虽不好高骛远,却恪守信念,始终忠于自己和朋友。在西斯莱约800幅油画作品中,大多是风景画,他热爱大自然的天性和朴实的情感在创作上表露无遗。毕沙罗曾表示,西斯莱是最纯粹的印象派画家,因为他坚守原初的作画理念——透过光与色彩的表现来捕捉自然风景瞬间的真实印象。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感受在西斯莱艺术中的作用极大;尽管他钟情于天空,他还是很理解艺术自主权的必要性。不守他之所以自愿放弃同一幅画中的风格统一,其意是在于更好地在画作上表现不同的自然现象。在西斯莱约800幅油画作品中,大多是风景画,他热爱大自然的天性和朴实的情感在创作上表露无遗。毕沙罗曾表示,西斯莱是最纯粹的印象派画家,因为他坚守原初的作画理念--透过光与色彩的表现来捕捉自然风景瞬间的真实印象。或许正因为他不那样具有革命性,终其一生,所以西斯莱并没获得应有的重视及评价。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法国 西斯莱 塞夫勒道路一景 布上油画 纵54.7×横73厘米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普通的乡村道路在西斯莱笔下呈现出一片温暖的诗意。画家用透明的色调来描绘天空、道路及两旁的树林、房 屋,以精湛的写实笔法,来展示他所感受到的阳光反射的效果。紫灰调子映衬着明黄和土黄的色块,使深秋季节显 出温馨的暖意。道路的描绘则采用碎而有序的笔触来表现光与影的变化。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汉普顿法院前的桥》,布面油画,46cm×61cm,1874,瓦尔拉夫理查尔茨博物馆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马利港的洪水》,布面油画,60cm×80cm,1876,里昂美术馆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莫瑞桥》,布面油画,65cm×73cm,1893,巴黎奥塞博物馆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圣日耳曼春天的露台》,布面油画,73.6cm×99.6cm,1875,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法国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马利港的洪水》 布面油画 46×61cm 1872年 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画廊

油画《马利港的洪水》是印象派画家西斯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件油画本来应该表现的是马利港泛滥的洪水灾害,但画家西斯莱却把这个被叫做马利港的港口描绘的如威尼斯般的优美。另外,这件作品无论在构图还是手法上,都非常接近精细的古典主义写实性,我们从画面可以看出,那些严谨的笔触表现出水的反光和布满天空的乌云。画面明朗而透彻,清晰而细腻,据说当时展出时,《马利港的洪水》受到了较多观众的好评和认可。尤其是毕沙罗观看之后赞美道:“在所有表现洪水泛滥的作品中,这幅画是最优美的。”在《马利港的洪水》这幅作品中,西斯莱并没有去刻意描绘泛滥的洪水,没有去描绘洪水泛滥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去表现无情的天灾,而是将笔锋一转,把洪水泛滥之后的场面作为一个美丽的风景展现给我们。因此在我们的眼前是一幅壮阔的风景,尽管乌云压顶,似乎暴风雨即将来临,但我们依然被画面打动;依然被作品所感染;我们依然感受到泛滥的水背后蕴藏着诗意,它犹如一首交响乐章,缓缓展开,并且,慢慢向我们逼来。

学赏画(27)生前不被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的画家Alfred Sisley

法国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布面油画 54×73cm 1873年 巴黎奥赛博物馆

这幅画描绘的是这个村的花园小路。这条路从弗瓦赞镇沿着小山丘下来,直通塞纳河以及为现代风景画家所青睐的马利和布吉瓦尔村。画的右边是已不复存在的老城堡的墙,艺术家的画架就放在旁边。左边是把一排小房子和小路隔开的篱笆。路修得很漂亮,有人行便道,有一排修剪得体的树,这形成了一条指向朦胧的地平线的直线。朦胧中混杂着淡淡的蓝色和紫色,中间是远处房屋隐隐现出的乳白色。从右边树的颜色或左边树木修剪的样式,从左边妇女戴的黑色长围巾以及从投在路上的大片阴影,都可明显看到时间和天气的痕迹:冬天来了,太阳低了,投下蓝紫色、近乎金属般光泽的阴影,同受光部分的金黄色相映成趣。用很少的颜料、疾速的笔锋画出的晴朗的、淡蓝中夹以淡紫的天空,使人越发感到冬景中的严寒。这幅画比第一大印象派画展还早一年,但它已表现出印象派绘画的造型和技法的各个方面,这使评论家和观众大惑不解。与美术学院及其追随者主张的绘画技法背道而驰的这种细腻并具震撼力的笔触在这幅画中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