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叔岩、侯喜瑞、程砚秋、言菊朋等及票界的朱琴心、王又荃、郭仲衡(后均“下海”为正式演员)等人,都定期来此演出。言菊朋、王又宸(谭鑫培门婿,系票友,后“下海”)、郭仲衡等人,也为发扬京剧艺术,与梨园名宿在此聚会,此与创办人樊迪生之初意,颇为吻合。

作者:刘九如

 郭叔,号仲衡,艺名亦仲衡。1890年7月7日生,殁于1932年12月28日。他诞生在一个世代中医之家。父亲郭旭,号少文,曾任清朝军医局总提调之职。郭家又被称做北京“烟郭”(经营叶烟),在北京崇外东力士营第一个设的烟局子。当时,烟行是一大行。 

 烟郭家族,都指望烟局税收生活,养尊处优,坐吃山空。郭父深觉长此以往,终非良策。便与其岳父杨仲武(北京西药药房主)相商,将郭仲衡、郭菊森兄弟二人及杨仲武二子(杨达仁和杨达昌),一起考往北京协和医学院就读。 

 郭仲衡和杨达仁,酷爱京剧,尤喜聆听老谭(谭鑫培)、汪桂芬(汪大头)、孙菊仙(老乡亲)的戏,郭仲衡与杨达仁都住校,有时两人听完夜戏,散场回来,校门早已关闭,两人就越墙而过。足见其戏瘾之大,入迷之深。但郭杨爱戏不忘学习,于医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郭仲衡资质聪颖,英文甚佳,本可出国深造,只以酷爱京剧而做罢。在协和的学习结束后,充任了京师钱粮胡同官医院内科医生之职。

记郭仲衡:良医、名票、好演员

王瑶卿、程继仙、郭仲衡合影 

 杨仲武大药房对门,居住的是梨园界名宿“通天教主”王瑶卿,郭仲衡从此有缘与梨园界结识。 

 民国初年,票友樊迪生(司鼓)在浙慈会馆创建了一个大票房,名“春阳友会”。浙慈会馆坐落在大市(金鱼池斜对过),会馆设有舞台。余叔岩、侯喜瑞、程砚秋、言菊朋等及票界的朱琴心、王又荃、郭仲衡(后均“下海”为正式演员)等人,都定期来此演出。樊迪生只为酷爱艺术,才兴办了“春阳友会”。他独自付出一笔巨款,专供养梨园界人士,以振兴国剧。言菊朋、王又宸(谭鑫培门婿,系票友,后“下海”)、郭仲衡等人,也为发扬京剧艺术,与梨园名宿在此聚会,此与创办人樊迪生之初意,颇为吻合。 

 郭仲衡追求京剧艺术,孜孜不懈,自走票而“下海”,正式迈进了梨园界。拜师刘景然(刘盛通之父)、贾洪林、姚增禄,拜义父王长林。他尊师好学,深受师辈器重。 

 郭仲衡学汪派,演出过《取成都》、《取帅印》《朱砂痣》、《鼎盛春秋》,红生戏有《华容道》等。最初他是自行组班。初去上海时,恰逢名老旦龚云甫名噪沪上。龚老为了提携后进,让郭仲衡唱大轴戏。郭嗓音高亢、圆润,扮像雍荣、俊雅,富有书卷气,尤以王帽戏为最。

记郭仲衡:良医、名票、好演员

郭仲衡、王少芳之《汾河湾》

 戏剧界老前辈刻画艺术修养,多从琴、棋、书、画入手。时慧宝、奚啸伯、言菊朋,均富有儒雅气度。王凤卿在文化素养上,也颇具深度,写得一手好字。郭仲衡很重视文艺修养,与画家胡佩衡、萧乾中、溥心畬,夙有交往。诸人时于高谈阔论中,即兴作画。郭仲衡因受这些名家熏陶,也能绘山水、人物,从而丰富了舞台表演艺术。他为了锻炼功底,常与侯喜瑞在自家后院打弹弓练功,院内墙壁被打得千疮百孔,年年修补。 

 药王庙的庙主杨老道,童颜白发,谙音律,器乐中笙、管、笛、箫,无一不精。郭仲衡与之交往甚厚,时向杨道人请教音律,以充实舞台技艺。 

 在程砚秋与其师荣蝶仙办完出师字据之后,郭仲衡即搭入程剧团。时程砚秋刚露头角,班底大半是“春阳友会”人马,又多是结盟弟兄。如郭仲衡、王又宸、侯喜瑞、文亮臣、曹二庚等,都为程剧的发展出谋划策。郭仲衡与程砚秋配演的《贺后骂殿》,当年是一曲脍炙人口的名剧。程砚秋串演《黄鹤楼》时,郭仲衡演刘备;演《红鬃烈马》时,郭演《算粮》和《银空山》中的薛平贵;于《四郎探母》、《雁门关》中饰四郎。可说是程剧团应工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演员。程、郭配合默契,是一对好搭档。

 郭仲衡的琴师是李润峰,也是票友“下海”,乃四小名旦李世芳之师。司鼓是尚德久。演出剧目还有《红拂传》、《孔雀屏》、《风流棒》、《鸳鸯冢》、《碧玉簪》等,四大名旦那种献身艺术,不计个人名利的精神,一一为郭仲衡师承下来。

记郭仲衡:良医、名票、好演员

程砚秋、郭仲衡之《红拂传》 

 经常台前、台后,不离郭仲衡左右,后成其跟包人的叫赵升。赵升是京东人,小时以卖玫瑰糖为生计。他常在郭家门口叫卖,遂与郭氏弟兄结成发孩时的好伙伴。并从此收了小生意,在郭家打杂,郭家管吃住,赵升还去过一段蒙藏学堂,学了些文化,有时在众人面前,能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书内容渲染得神乎其神。自郭仲衡“下海”后,赵升就为其跟包了。郭仲衡“下海”后,出演大江南北。梅兰芳赴香港演出,梅剧团老生患病时,邀郭仲衡替代。演出后,博得了港埠观众好评。尚小云与郭系通家之好。尚每演《花蕊夫人》,必请郭仲衡配演赵匡胤。 

 那时,高亭公司与百代公司在中国设有代办处,代办、经纪人多为外籍。他们与梨园界、曲艺界接洽事宜时,必请英语娴熟的郭仲衡担任翻译。曲艺界大王刘宝全、评剧皇后白玉霜,皆与郭仲衡交厚。刘宝全灌制的《大西厢》、《战长沙》唱片,即由郭为他引线、搭桥;白玉霜与公司接治事宜,做翻译的也是郭仲衡。演员灌唱片时,何时适宜,何时才灌片余叔岩即随其适合时间而灌,郭仲衡让赵升服侍左右。余灌的《战太平》等,由于郭的协助和照顾,都达到了较高水平。王少楼也灌了不少的唱片。

 后来,灌片报酬改为包干,演员们也受到了实惠。关于灌片等事,郭仲衡总是从中撮合,使双方达成协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

记郭仲衡:良医、名票、好演员

郭仲衡、王又荃之《奇双会》 

 当时高亭公司与百代公司正仰赖郭仲衡大力开展业务,但郭不幸与世长辞了。公司经纪人感叹地说:“郭先生的逝世,给灌片工作带来莫大损失,像他这样既懂戏,又通晓外语的人才,确实难得啊。” 

 郭仲衡医道亦精湛。从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理论,以及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上,他可说是全面掌握。他还很富有同情心。重病人治愈后,无力交纳医疗费者,他一概免收。左邻右舍看病,亦大多不收诊金。他家大门口歌功颂德的匾额颇多,如“济世活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挂得满满的。每当演出时,他总是携带药箱,为大家随时诊疗。其子女较多,经济上并不宽裕,但对同业人却倍加爱护,有时为他们诊疗,药费都免收。 

 郭仲衡,一代医家、名演员,由于长期积劳,终患尿毒症而逝世。年仅40余岁,便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北京文史资料》35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