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质奖赏的方式激励孩子,4个方面的弊端影响成长,不容忽视

01

昨天收到一位妈妈的私信留言,诉说自己的苦恼与担忧。

他的儿子8岁,平时表现的很勤快,经常会帮他做一些家务,也比较听话,这些都离不开她原以为的好办法,给孩子各种物质奖励,大概从孩子六七岁开始她就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孩子去做她想让他做的事,表现出她喜欢的好行为。刚开始还只是一个小玩具,一两块钱或者别的什么小东西。慢慢的,她觉得孩子越来越计较,很多事情都是明码标价,如果没有奖赏根本不愿意帮忙。

春节的时候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她忙着做饭,让孩子帮忙泡壶茶,可儿子居然问她有什么好处,她特别生气说了两句,儿子一脸怒气,搞的很尴尬。她觉得自己原来的方式是不是错了,也特别担心如果再这样下去孩子的眼里会不会只有钱,只有好处,只有自己的利益,看着儿子现在的表现也觉得特别伤心,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看到这位妈妈的经历,我们一定会想怎么会有这样的“熊”孩子,简直就是唯利是图,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将来长大了,怎么会善待父母,怎么与他人合作,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我们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个样子。可我们也要好好想一想,一个8岁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正是她的妈妈曾经觉得甚是有效的激励方式,各种各样的物质奖赏引发的问题。

很多父母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意无意的用这样的两种方式表示对孩子的认可和鼓励。用物质奖赏的方式激励孩子,4个方面的弊端影响成长,不容忽视

用金钱或者其它物质方式,鼓励孩子做他们应该做但不愿意主动去做的事情。就比如说做家务这事吧,享受家庭利益,承担家庭义务,贡献自己的价值本是每个家庭成员应该做的事儿,可是多少孩子从小被视为珍宝,十指不沾阳春水,谁愿意做家务啊。

孩子慢慢长大,父母觉得这样不利于孩子以后的独立,再加上很多育儿文章说了,做家务与不做家务的孩子将来大不同,怎么办呢?于是,父母有了“利诱”的招数,洗个碗,拖个地,跑个腿,帮个忙都变成明码标价了。孩子的确是变勤快了,愿意干了,而父母觉得几块钱,几十块钱,一个玩具,这些都是小事,孩子眼下是”变好“了。

用金钱或者其它物质激励的方式,鼓励孩子表现出家长期待的好行为。曾经有一个朋友就跟我说起过一件事,说家里的一个亲戚培养孩子的方式很是独特,每天回家认真完成作业奖励钱,上兴趣班奖励钱,考试成绩好奖励钱,连不看电视不玩游戏都有奖励,甚至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都要给钱,否则就不好好学习,就不愿意上兴趣班,不愿意回老家去看望老人,就各种不听话。亲戚还挺得意,逢人就说自己的孩子听话,让大人省心。这样的方法,或许很多父母都用过吧,或多或少,奖励或大或小。

02

为什么很多父母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因为它见效快,从当下来看,从短期来看,的确是非常有效的,甚至是立竿见影,让孩子听话,让孩子会去做他本不愿做的事情,让孩子表现出我们认同的好行为。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物质奖赏的方式,会给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带来很多危害,弊远远大于利。用物质奖赏的方式激励孩子,4个方面的弊端影响成长,不容忽视

1、让孩子树立错误的价值观,觉得只有获得才是有价值的,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说:生命,就意味着贡献。身为父母,我们的经历,我们的经验,我们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一定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不管是在婚姻中,还是工作中,还是处理人生的各种问题,要想好,要想有所成就,有所发展,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贡献自己的价值,与他人合作。而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希望通过发展自己的能力,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内心的满足感,这是天性。

案例中的小男孩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享受家庭的利益,也应该分担家庭的义务,更应能为家庭的幸福做出贡献而感到高兴,在贡献中得到满足。这也是孩子应该在家庭中,在与家庭成员的合作中学会的人生中特别重要的东西。然而,长久的物质奖赏激励方式,让孩子觉得,不应该为家庭做出贡献,除非自己获得利益,否则毫无意义。错误的价值观就这样慢慢形成。

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其著作《孩子:挑战》中这样写到:

当我们忙着通过奖赏赢得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时,事实上我们剥夺了孩子从生活中得到的基本满足感。

2、孩子本应该要做的事儿,变成了爸爸妈妈的事儿,只有奖赏才愿意做,会让孩子失去自我驱动,丧失主动性。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而教育的核心任务恰恰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外在的激励和诱惑都只是外力,一时有效,却很难长久,因为它会让孩子变得更不主动,更不积极。就比如说学习这事儿,完成作业都得靠奖赏,就说明在孩子的心里,是为家长在学习,是为家长在做事儿,又怎么能尽心竭力的去做,又怎么做的好。

3、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培养自控和自律能力的机会,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技能。在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这样的考验:很多事情我们应该去做,虽然我们并不喜欢;很多事情我们喜欢做,我们想做但却不应该去做。那些优秀的,成功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拥有强大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用物质奖赏的方式激励孩子,4个方面的弊端影响成长,不容忽视

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做家务,但这却是他们应该要去做的事儿,即使不喜欢;孩子喜欢整天玩游戏喜欢看电视,但这却是不应该去做的事儿。这些就是培养和发展自律和自控能力的机会,而我们却采用外力“诱惑”的方式,让孩子失去了很多这样的机会,还让他们觉得,我不喜欢做就可以不做,我想做就要去做,不管该不该做。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让我们明白,能克制眼前的欲望,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延迟满足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无比的重要,而强大的自制能力,自控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很多互动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却不能提供。

4、当我们穷尽了奖赏的方式,当奖赏不能够满足时,孩子会认为别人欠他的,这个世界欠他的,久而久之很容易培养出消极心态,让很多问题恶性循环。就像案例中的那个男孩,给客人准备一壶茶水都需要妈妈的奖赏,如果没有奖赏就是妈妈亏欠了他,他就不高兴,就会撂挑子。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了,进入了职场,在工作中也表现出这样的心态,那职业生涯一定会步履维艰。

曾见过一个姑娘,毕业3年换了4份工作,在跟她的沟通交流中,发现有一点很明显,她特别在意自己是否会吃亏,只要她觉得她做的多了,就认为应该得到嘉奖,应该得到更多的收入,如果没有,那就是自己亏了。因此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事能躲就躲,能少做绝不多做,结果一副受害者心态,总是觉得上司亏欠了她,总是干不下去。

03

物质奖赏的激励方式在短期看来的确有效,可以赢得孩子的帮助和配合。可从长远来看,我们可能在无意中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制造了更多麻烦。

那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更好的方式,来赢得孩子的合作,来激励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呢?根据我自己的学习以及实际经验,分享3个建议给大家:

1、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具体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认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得到认可,这是天性,也是人的基本需求,我们都有这样的满足感心理需求,大人如此,孩子同样。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敏感,对于孩子表现出的好的行为,具体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认可,孩子就会获得满足感,内在的动力就会被激发,孩子就会持续表现这样的行为,进而养成好的习惯。

用物质奖赏的方式激励孩子,4个方面的弊端影响成长,不容忽视

2、对于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想办法让它们变得有趣,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也可以使用同理心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就拿做家务这事儿来说,儿子从上幼儿园开始积极经常帮我做家务,现在上一年级了,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家庭一份子,样样事情都参与。他觉得做家务是很有趣的事情,是能感受到快乐的事情。

每次周末打扫卫生,我们一家三口就会全部上阵,一起讨论分工,各自负责一块,忙完了也会互相帮助,有时候放大家喜欢听的音乐,一边干活一边听音乐,有时候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有时候还不忘记搞怪一下,有时候也会竞争激烈,看谁干的快干的好,忙完了,看着家里被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家人洗完澡坐在沙发上吃点东西,看看电视,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经常会说劳动最光荣。做家务好像也变成了一种仪式,自然多了幸福和乐趣,就变成了孩子喜欢做的事儿。

用物质奖赏的方式激励孩子,4个方面的弊端影响成长,不容忽视

3、对于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态度,不轻易妥协,也可以让孩子承担不利的自然后果,都有利于让孩子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就比如说孩子吃饭这事儿,有位奶奶曾跟我诉苦,孙女吃饭是她最头疼的事儿,都已经3岁了,可让孩子好好吃饭,自己吃饭的是方法竟然是村头小卖部的零食和小玩具,恨不得每天都得去一趟,否则要么不吃,要么吃两口就不吃。没办法,只好“利诱”。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奶奶坚定自己的态度,让孩子明白吃饭是自己的事儿,只有吃饭时间才有饭吃,如果吃不饱,就得自己承担饿肚子的不利后果,只要一两次,孩子就会明白,她的不良行为会影响自己,因此就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吃饭如此,学习如此,很多事情都如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育孩子当如此,也必须如此。作为父母,我们爱孩子的心无需质疑,但要注意我们的方法,既要兼顾眼前,更要考虑长远。激励孩子,赢得合作的方式有很多,我们要找到有效的,但更要有利于孩子成长和未来发展。用物质奖赏的方式激励孩子,4个方面的弊端影响成长,不容忽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