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专营,封建时代的创收利器,国家实力的晴雨表

市场经济已非常发达的今天,有些商品(比如烟草)仍然由国家控制和销售。这种现象古已有之,称官营,也称禁榷(qu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营思想出现于春秋时期的齐国。 当时“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向宰相管仲(?—前645)垂询如何治理国家,管仲的回答是“唯官山海为可耳”。 山海即山林川泽,管仲的观点是国家要控制山泽之利,然后才能富国强兵。盐和铁均为天然产物,古代都属川泽之利,因此成为历代官营的主要对象。

管仲虽然最早提出官营思想,但当时的齐国是否已经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官营,目前尚有争议。中国历史上真正将官营思想付诸实施的是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汉武帝时期,因北击匈奴,国家军费开支巨大。 为增加国库收入,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颁布法令,将冶铁、制盐、铸钱等收归官营。 官营制度为汉代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也使农民收入减少,负担加重,社会因此动荡不安。针对官营制度,统治阶级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于是,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召集各地贤良文学60多人与当时的官营政策倡导者御史大夫桑弘羊(前152—前80)公开辩论,史称“盐铁之议”。这次辩论后,酒类禁榷被取消,但盐铁仍然官营。

桑弘羊

唐代是继西汉之后,又一个盐铁专营力度最大的时期。唐初国力强盛,不重盐铁之利。 8世纪中期安史之乱后,国力虚耗,加之北方藩镇割据,不纳贡赋,朝廷不得已又开始重视盐铁专营。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置盐铁使。此后,盐铁专卖制度不断强化。 建中元年(780年)时,盐利一年达600多万缗(mín,指成串铜钱,通常每串千文),约占当时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正因为盐铁之利巨大,盐铁使均为政府要职,常以重臣领使,或由宰相兼任。巨大的盐利也使一些人铤而走险,贩卖私盐。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王仙芝(?—878)、黄巢(?—884)等人就曾长期以贩私盐为业。

综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盐铁官营制度时存时废。通常,国力强盛时,对盐铁的控制相对较少,而国力衰落时,盐铁收入就成了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