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各地坚持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围绕贯彻落实好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工作会议精神为导向,抓住新机遇、找准新定位。

各地结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际,积极建立省级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努力推进有关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点工作落实,扛起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重任。

截止到目前,已有吉林、湖北、安徽、陕西、福建、云南、天津和重庆8个省(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深入明确了推进本省(市)农机化和农机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实现目标、主攻方向与重点和基本打法,敲定了农机转型升级工作的发力点。

国家要求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各个地方如何执行的?

科学规划确立农机转型升级发展目标

8个地方政府,全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标国务院文件,分阶段规划确立了从粮食作物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拓展,同时明确了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目标。

吉林省作为全国第一个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的省份,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目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

湖北省提出到2020年,农机装备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到202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

国家要求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各个地方如何执行的?

安徽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油菜等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基本建立,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油菜等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

陕西省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福建省立足丘陵山区多、特色现代农业较发达的特点,提出到2020年,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到2025年,农机装备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

国家要求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各个地方如何执行的?

云南省提出到2020年,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明显改善;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优势水稻主产区全程机械化率达到55%。到2025年,昆明市等地农机产业园区集群效应显现,建设一体的产业体系;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特色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体系初步建立。

重庆市提出到2020年,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基本解决;农机装备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力争产值达到90亿元;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到2025年,农机装备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先进新型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基本建成,力争产值达到150亿元。

天津市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以上,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左右。

准确把握推进农机发展的新路径

国家要求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各个地方如何执行的?

8省(市)明确了着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走出一条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同时把握好农机化工作领域、对象、方式的深刻变化,明确新时期农机工作的主要抓手,去除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释放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潜力、活力。

吉林省坚持着眼全局和求真务实,提出以“全程全面引领、高质高效转型、分类梯次推进、统筹协调发展、整乡整县推动”为主线,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围绕产业需求,突出现实和发展需要,提出符合省情的实施路径、发展模式和解决方案。

湖北省围绕“八大工程”展开,即实施农机装备产业升级工程、农机作业水平提升工程、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工程、绿色农机推进工程、农机精准作业示范工程、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工程、农机作业条件建设工程和农机抗灾救灾能力提升工程,全力保障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国家要求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各个地方如何执行的?

重庆市坚持走具有丘陵山区特点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确立了坚持全程全面深化与分类分段突破并举、农机农艺融合并行、提升机械性能与改造农田宜机条件并重,装备大中型机械与装备小简新型机械互补、依靠技术进步与体制机制创新互促的策略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安徽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在2020年底全省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0%以上。开展“互联网+农机作业”,推广应用农机作业监测、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

陕西省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支持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离田、高效施肥、残膜回收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机械装备和技术。

云南省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和“绿色食品”重点产业,加快农机装备和技术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研究和农机装备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应用,以“数字云南”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农机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国家要求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各个地方如何执行的?

福建省计划到2025年,建成500个示范基地。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积极推广机具二维码识别、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

天津市加强信息化装备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大力开展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机作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机作业智能管理与服务。应用农机智能监控终端,实施农机定位耕种、平地、整地、深松等作业,推广“种、水、肥、药”一体化精准作业技术。

目标已明确、号角已吹响,机遇已来临。根据国家确立的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各地围绕农机转型升级的意见方案正在不断加快落地实施,这是农机行业发展的大事、是持续性的重要任务,必将对农机行业今后的发展构成长期持续利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