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时言论自由的大环境下,蒋介石并没有对胡适加以惩罚,后来反而派他担任驻美大使一职,让他去美国宣传中国的抗战事业,而这位原来的著名“主和派”做起事来也毫不含糊,为中国的抗日事业赢得了国际方面的许多支持。学者界代表人物胡适和陶希圣联名向蒋介石上书,认为中国和日本打仗的时机尚未成熟,如果现在开战,中国艰难得来的统一局面和十年来的发展成果均将灰飞烟灭,再也无法恢复。

蒋介石已经作出公开发表《应战宣言》的决定,日记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对日宣战的决心:“但此意既定,无论安危成败,在所不计。”

庐山会议背后的故事—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关于蒋介石的抗战决心,也要从1928年5月3日的“济南惨案”说起。当时他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率军北伐,一路长驱直入,很快就打到了山东济南。

日本田中义一内阁根据“东方会议”所定的对华政策,以保护日侨为借口,派出第6师团5000余人登陆青岛,侵占济南,企图威慑北上的国民革命军,阻挠北伐统一大业。

1928年5月1日,国民革命军攻入济南。

5月3日上午,日方借口中国士兵抢劫日本侨民并殴打日本巡查,主动挑起事端。

日军先是无视国际公法,擅自软禁中国外交部长黄郛,遭到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的严厉痛斥后,竟然将其挖眼、割鼻后残杀,之后又屠杀了所有外交署员工,制造了“济南惨案”。

中国军队依约撤出济南后,遭到日军的伏击。城内百姓财物被抢劫者,房屋被焚毁者,遭强奸者,更是不计其数。此外,丧心病狂的日军还大肆屠杀无辜百姓以及留在医院治疗的国民革命军伤员。事后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一事件中中国军民共有6123人惨死,1700余人受伤。日军在济南的毫无人性的兽行,令人发指!

蒋介石深感愤怒和屈辱,在5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余自定日课,以后每日六时起床,必作国耻纪念一次。勿间断,必至国耻洗雪为止。”

重读这一日记,可以看出蒋介石从1928年甚至更早,就已经坚定了抗日雪耻的决心。

庐山会议背后的故事—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济南惨案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要求抗日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

9月28日,南京中央大学的学生为向政府施压、要求对日宣战,发动4000多名学生集体罢课游行。群情激动之下,游行队伍还将出来与他们对话的外交部长王正廷打伤。

进入12月,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全国各地赶赴南京,向政府请愿的人数一度达到7万之多。为安抚学生情绪,蒋介石亲自接见学生代表,并发表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讲话:“关于抗日情势,假如本人要想全国国民拥戴我,是最容易做到的。只要对日本宣战,全国人民一定称赞我。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反给一般人疑我不抵抗呢?不是我怕死,而是我不能把国家的命脉断送,不能使民族的生命危殆。我要为国家前途打算,要为民族前途着想。不能为个人名誉而使中国灭亡!纵令不致永久灭亡,或者灭亡不过几十年或几百年,还是可以复兴的话。但是如果现在我们有方法可以使国不亡,使中国不致受几十年或几百年亡国痛苦,我们为什么不采用?为什么反而愿意冒几十年或几百年的痛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上下再也无法忍受被日本凌虐的耻辱,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爱国人士纷纷致电国民政府,要求立即全面对日作战,呼声直冲蒋介石在庐山的办公地牯岭。事变次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致电蒋介石: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

7月9日下午,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人以红军代表名义致电蒋介石:“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面对各界群众的呼声,蒋介石再三思考是否对日作战,依然矛盾重重、举棋不定,因为他的抉择关乎这个新建设国家的命运,。

20多年前,当时中国的掌权者袁世凯也曾遭遇到同样的考验。他在日本的武力胁迫下签订不平等的《二十一条》时,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对日作战,但当他问段祺瑞:如果对日作战,我们能坚持多久?段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月,袁又问:三个月之后呢?段答道:听从总统安排。于是,袁世凯放弃了对日作战的念头。

庐山会议召开前夕,蒋介石几乎每天都与各方面人士探讨对日作战的可行性及前景,问题与“中国能坚持多久”类似。不同的是,袁世凯可选择在谈判中与日方玩文字游戏。给蒋介石的时间并不多了,他意识到,国民党政权即将陷入严重的合法性危机之中。

此时,国民政府没有其他退路。东北三省已经尽失,如果再不奋起抵抗,平津就会重蹈东北的覆辙,接着南京又会走上平津的覆辙。到时沦丧的就不仅仅是国土了,还有民心。

当时政府与民间也有一些反对开战的呼声,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认为,至少需要备战6个月才能与日本开战。北大校长蒋梦麟同样反对开战,他主张“忍痛求和”。学者界代表人物胡适和陶希圣联名向蒋介石上书,认为中国和日本打仗的时机尚未成熟,如果现在开战,中国艰难得来的统一局面和十年来的发展成果均将灰飞烟灭,再也无法恢复。胡、陶二人甚至向蒋介石建议,通过承认“满洲国”的主权地位,来换取中日间的相安无事以及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间,厉兵秣马,准备战事。

听到这一言论,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程潜忍不住在国民政府高层的一次会议上大骂胡适,说他是汉奸卖国贼。国民党元老、时任立法院长的居正也表示应该把惑乱民心的胡适关进监狱。

在当时言论自由的大环境下,蒋介石并没有对胡适加以惩罚,后来反而派他担任驻美大使一职,让他去美国宣传中国的抗战事业,而这位原来的著名“主和派”做起事来也毫不含糊,为中国的抗日事业赢得了国际方面的许多支持。

庐山会议背后的故事—已经到了最后关头

胡适向罗斯福总统递交“中美友好万人签名书”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各方要求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认为作出抉择的时候到了,他多次向全国军民发表演说,并在一次非常重要的国防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对日作战这一重大决策。

也正是在这个会议上,何应钦提交了军事备战报告,计划第一步先动员一百万兵力投入到抗日前线:冀、鲁、豫三省筹备约60万人,热、察、绥三省筹备约15万人,闽粤两省约15万人,江浙两省约10万人。

在这一报告中,何应钦充分考虑到抗战面临的各种困难,如国家财政预算不足,枪械弹药储备有限(可供6个月),防御工事尚未完成,空军、装甲兵数量太少等。此时,国民政府还并没有将上海地区视为中日决战的前沿阵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