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嘉睿说,进入上海音乐附小之后的学习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是,钢琴在当时年幼的她心中,份量并没有很高。那段期间,李嘉睿因为钢琴学习非常苦恼,“新的老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磨合与领悟,找到双方的平衡”。

【欧洲时报记者季欧哲报道】近年来,随着古典音乐在中国接受度的提升,“中国钢琴热”的话题也一直被外媒津津乐道,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正成为“琴童家长”。而22年前,浙江姑娘李嘉睿,也是一名小小琴童。当时4岁的她,因为贪玩被父母送去学琴,也让她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李嘉睿已经在英国取得钢琴演奏的博士学位,她受邀在各种国际舞台上与全世界的音乐家同台竞技,也在各种国内国际的比赛中屡屡获奖。这一切,于她而言并不是钢琴学习的终点,她依旧规划着接下来的钢琴学术博士学位。她说:“学习钢琴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后反而会碰到更多的困难,因为对自我要求提高了。”

青年钢琴家李嘉睿:“学钢琴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

青年钢琴家李嘉睿。(图片来源:LDN Visuals

4岁学琴,只是因为贪玩

1995年,“钢琴热”刚刚在中国开始萌芽,郎朗、李云迪这一代“先锋”已经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4岁的李嘉睿开始跟随启蒙老师学琴,在她的记忆中,“老师经常在家里开迷你音乐会,让孩子们自选曲目,并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从那时起,钢琴之于李嘉睿,意味着热烈的掌声和羡慕的眼神,那种自由表达的快乐感压倒了枯燥练琴带来的痛苦。后来,上海音乐学院陈彦新教授来杭州开讲座,听到当时还在读幼儿园的李嘉睿的演奏,当场拍板收下了她。就这样,李嘉睿成了陈彦新年龄最小的学生,踏上了专业学习钢琴的道路。

学习钢琴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艰辛。李嘉睿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参加钢琴比赛,顽皮的她在候场的时候跟小伙伴们一起在河边捉起了鱼,结果掉进了河里差点小命也没有了。最后是爸爸把她从河里拉上来,再临时去买了一套服装。而李嘉睿的父母最初给她买琴学琴,也是希望她能够静心,坚持。因为一练琴就要坐上一两个小时,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坚持。

2001年,读小学三年级的李嘉睿顺利地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然后在2004年直升上音附中。在进入附小学习的前三年,对小小的李嘉睿来说非常辛苦。每周都要从浙江跑到上海学习,因为老师是大学部的教授,要求很严格,她常常是哭着鼻子回家。李嘉睿说,进入上海音乐附小之后的学习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是,钢琴在当时年幼的她心中,份量并没有很高。在大多是同龄人还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纪,她却要每天长时间地练琴,钢琴带给她掌声,但同时也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世界殿堂学习 挫折中才有突破

在读附中期间,李嘉睿开始频频参加国内国际比赛并屡屡获奖。她先后获得第四届TOYAMA亚洲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第三届中国施坦威钢琴比赛第三名,并多次获得牛恩德奖学金以及学院奖学金。曾受邀在浙江音乐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香港大会堂以及贺绿汀音乐厅演出。

2010年,李嘉睿考入很多音乐人向往的音乐学府,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AM),师从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著名钢琴教育家克里斯托弗·埃尔顿(Christopher Elton)。在埃尔顿的演奏室里,从不缺乏优秀的钢琴家。他的国际声誉,就来自于他教授出的许多很有成就的学生们。他的学生屡在克莱顿国际钢琴比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等国际大赛中获奖。而埃尔顿本人,也常常是各大比赛评委席的座上宾。

埃尔顿有一双非常敏锐的耳朵和富有创造力的音乐性,他对声音的要求非常细腻,这也给李嘉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李嘉睿还记在埃尔顿的课堂上,虽然她的领悟力很强,出现问题能在课堂上很快地改正,但到下次回课的时候,很多情况做得还是不够到位。那段期间,李嘉睿因为钢琴学习非常苦恼,“新的老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磨合与领悟,找到双方的平衡”。最后,她只好经得埃尔顿的同意,在课堂上录音,之后反复地听上课练习内容。前后两三年的时间,李嘉睿有了很大的突破。回想起来,李嘉睿说,她很感激这一段时光,因为导师的教诲,让她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真正地体会到音乐的美好。

青年钢琴家李嘉睿:“学钢琴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

李嘉睿。(图片来源:LDN Visuals

“与天才的差距”让我醍醐灌顶

在英国这些年,李嘉睿先后拿到钢琴演奏的本科、研究生、博士学位。于她而言,这些并不是钢琴学习的终点,她依旧规划着接下来的钢琴学术博士学位。随着她碰到越来越多知名的导师和优秀的同行,感受欣赏到各种高质量的音乐会,李嘉睿开始认真去琢磨。她还记得,当她听了当时比她大两届的英国天才钢琴家本杰明·格罗夫纳(Benjamin Grosvenor)在学校大师课上演奏时,醍醐灌顶一般的感觉,那种“我与天才的差距”的感觉。她开始明白学习钢琴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当我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反而碰到的困难更多,因为对自我要求提高了。”李嘉睿说。

在李嘉睿的心中,音乐比很多艺术形式都难。绘画,雕塑,小说等艺术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音乐只能用心去体会。“演奏者就是这个诠释者,我们要注意到这之间隐藏的一切因素,再传递给听众,既是主宰,又是服务。音乐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如何去诠释它,如何做,很难定义‘好’与‘坏’,但是很有趣。”李嘉睿说。

除了心灵上的收获,李嘉睿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期间的“战绩”也不菲,她获得学院The RAM Club比赛授予的Vivian Langrish Memorial Trust奖,Douglass Cameron奖。她代表学校作为唯一的学生参与2013伦敦四大音乐学院在伦敦知名威格摩尔音乐厅(Wigmore Hall)举办的Jaques Samuel Intercollegiate钢琴大赛并最终进入决赛。她参加过众多校内以及校外的演出,例如:校内的莫扎特音乐节、法国音乐节、夏季音乐节、重奏下午茶等。2016年,李嘉睿受邀参与了由BBC Radio 3频道全程录制的‘It’s all about Piano’音乐节,是唯一的中国钢琴家。

在李嘉睿看来,英国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很多从无到有的事情都在这儿发生,对新鲜事物的包容度很高,创造性很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很注重个人的社会能力。她不断的参加演出、比赛,慢慢地积累经验。在英国这么多年,坚持和努力是她最深的体会。每一次困难的时候,她都能记起来教授对她说:Be Brave!简单的智慧,鼓舞她不断坚持下去。

(编辑:秋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