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吴文康/摄

6月23—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的以“中国发展 世界机遇”为主题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各国科学院、知名智库、高端科研机构的代表及知名专家学者与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翔、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秘书长宋斯维莱、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副院长阿卜杜拉赫蒙·穆哈马德、哥斯达黎加驻华大使帕特里夏·罗德里格斯•奥尔凯梅耶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主持开幕式。

高翔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展始终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建了发展的奇迹。多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带一路”提出6年来,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正越来越多地惠及世界,为世界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高翔认为,探究历史发展规律、谋划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之策,是人文社科学者和智库研究机构的职责所在。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家研究中心和综合性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愿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学术合作,围绕中国发展、世界发展的重大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对话,共同把握世界大势、回答时代课题,共迎发展合作新挑战、新机遇。

宋斯维莱表示,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发展是举世瞩目。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表现在科技方面,还表现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减贫等等。现如今,中国已经逐步改变了一穷二白的状况,使大量人口彻底脱离了贫困,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他认为,中国在提高人类福祉方面的经验为世界其他地区的科技、社会、文化上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机会。同时,中国的繁荣和中国的进步也能够进一步促进世界的繁荣和进步。中国的发展也是整个世界的稳定基石。

“中塔两国在双边及多边相互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两国良好的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在阿卜杜拉赫蒙·穆哈马德看来,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正面临崭新的、崇高的使命,如果说自然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技术领域打开和创造了崭新的空间,那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注重塑造人类的价值观,更加注重人类智慧的启迪。他认为,在现有良好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两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的潜力与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和创新合作机制, 拓展学术交流的合作渠道,共同找到新的合作增长点。

罗德里格斯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世界瞩目。互联互通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金钥匙,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同世界分享发展成果和经验。她表示,反对保护主义、维护多边主义对各国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也是维护和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冀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体现在日常生活领域,就是消费方式的根本变迁,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也已经从模仿型排浪式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定制化转变。中国的社会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口移居到城市,提升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此外,中国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每十万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也迅速增长。这将加速中国的技术进步步伐,提升劳动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做好更多的人才准备。

在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首席执行官彼得·卡戈万加看来,当前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产生影响,同时世界也在影响着中国。对世界经济来说,占世界人口约五分之一的中国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贡献,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有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绩。目前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建设改善了沿线国家的贸易、外商投资、工业化、技术转让和居民生活条件。“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石,将继续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认为,欧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示范区,在区域互联互通建设方面扮演特殊的角色。如中欧班列,就是经过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比较复杂,很多大国和地区组织都提出或者推动不同的跨境运输倡议和规划。我们希望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减少这种地缘政治竞争,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上加强各个国家、各个组织之间的交通合作,恢复往日丝绸之路的辉煌。

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予高度赞扬,认为中国发展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走中国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大力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主张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发展将为世界带来更大机遇。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张娓
  • 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