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有人放出豪言:机器人玩偶终将会成为人类的伴侣。伴侣机器人会不会让人类深陷“机器幻想”而不愿逃脱,从而混淆人与机器人的界限。

相信昨天的大家真正体会了一次什么精神暴击。

早上睁眼,双宋夫妇分道扬镳,各方声明轮番上阵,将当初的童话爱情撕扯的面目全非。

这一次,我站“剧透”


韩媒方面发表两人离婚消息


晚上下班,又爆出范冰冰与李晨分手。一句“我们不再是我们”让人感慨万千。

这一次,我站“剧透”


范冰冰李晨发表分手感言


接连的两则重磅消息,不知为什么,让整个网络弥漫着分手的伤感。

果不其然,又有太多的人,说出了那句: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这是句调侃,也是句真情流露的怅然。

如今,有太多人把感情寄托在机器玩偶身上,而一些机器玩偶制造商开始赋予它们“灵魂”。

更有人放出豪言:机器人玩偶终将会成为人类的伴侣!

不看这部片子,你都不知道《黑镜》中剧透的人类未来,原来已近在我们眼前。

《明天之前》

2019.6.13


这一次,我站“剧透”


《明天之前》是部纪录片,一共四集,一集一个选题,一集50分钟。

别看量小,内容其实满到不行。

短短50分钟里涵盖评论、事实报道、人物采访、观点讨论等多种形式,把每个选题讲的透彻又清晰。

每一集看下来,就是一个感觉——酣畅淋漓!!!

这一次,我站“剧透”


这一次,我站“剧透”


片头我都不想错过,科技感满满,大片即视感

能把内容做的如此扎实,节目组绝对是功臣。

他们不怕麻烦,历经一年,去往近20多个国家,拍摄世界顶级科学家、争议人物,要的就是能够在节目中呈现全方面的观点。

节目甚至请到了奥斯卡制作团队Grain Media,整个制作团队有来自欧洲、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制作人,确保了国际级的水准。


他们有些理想主义,抛去浮华娱乐,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探索未来世界,未来人类族群。

他们更不怕被喷,选取的四个选题,全部都是别人想讲却又不敢讲的。

第一集选题“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伴侣”就着实惊艳了我一把。

这一次,我站“剧透”


自1959年,“机器人之父”恩格尔·伯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

机器人就带着诸多争议进入了我们的世界。

现在,虽然人们逐渐接受机器人,但在我们认知中,它们也只是工具。

而如今,它们要以比60年前更富争议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伴侣机器人(Sex Robert)。

伴侣机器人又称性爱机器人,是一种满足人的性爱需求的智能机器人。性爱机器人外表高度仿真人皮肤和体态,能类脑反应人的语言和动作,是专门满足人的性爱需求的智能机器人。


为了真正了解伴侣机器人,节目组去往的第一个地方是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伴侣机器人的公司Abyss Creations

首先,他们去了Abyss Creations的成人玩偶工厂。

他们的玩偶制作精细,无论是“皮肤”还是“舌头”,真实的触感都会惊起人一身冷汗。

严苛细致的步骤,恍惚间你会觉得他们不像在生产商品,反而是在做一个艺术品。

这一次,我站“剧透”


这一次,我站“剧透”


随后,曾宝仪一行人来到了研发办公室。

Abyss Creations的创始人马克·麦克马伦热情地介绍了公司的情况:

如今Abyss Creations正在转型,想要为成人玩偶“赋予灵魂”,也就是加入人工智能技术。

他们下一步想生产的玩偶,不仅可以在生理上满足用户的需求,还可以给予用户情感慰藉。

这,就是伴侣机器人的初衷。

这一次,我站“剧透”


接着,曾宝仪等人就真正感受到了伴侣机器人哈莫妮的智能性。

哈莫妮不仅有非常细微的面部表情,交流中还经常闪现一些智慧性的话语。

比如,马克向哈莫妮提出一个非常具有哲思的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第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哈莫尼的回答惊掉人的下巴:

“如果一个人怀疑自己是否真实存在,那他肯定是真实存在的,要不然他拿什么来怀疑呢?哦,想得我头都疼了。”

哈莫妮不仅迂回的将问题抛回去,还懂得用娇嗔的语气来博得好感。

这一次,我站“剧透”


哈莫妮(中),世界上第一个成熟的商用伴侣机器人


哈莫尼一系列表现,让曾宝仪等人对伴侣机器人起初浅显的认知逐渐发生了改观。

也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变化,促使曾宝仪进一步思考:

既然伴侣机器人的技术已经愈加成熟。

那作为这场“人机恋”中的另一位主角——人类做好准备了吗?

带着这个疑问,节目组采访了Abyss Creations公司的资深用户布里克

这一次,我站“剧透”


为保护个人隐私,布里克拒接镜头拍摄正面


在采访中,你可以看到,布里克绝并不是大众臆想的形象——一个沉沦于成人玩偶带来生理刺激的宅男。

恰恰相反,布里克谈吐举止非常的成熟理性。

曾宝仪很快进入正题,问出了所有人都很好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选择一个玩偶来做自己的伴侣?

布里克的回答有些伤感。

他曾经历了一场十五年婚姻,婚姻中他付出了很多,但结果还是走向了分崩离析。

两性压力让他备受困扰,他不再想与真正的女人谈感情,成人玩偶反而让他感到放松。

这一次,我站“剧透”


就如Abyss Creations创始人马克之前接受采访说的那样:伴侣机器人的出现,并非是“取代”,而是给了现代人一种“选择”。

为感情弱势群体提供机会,让他们可以在相对舒服的环境中体会到被爱的感觉。

布里克的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部电影——《她》

这一次,我站“剧透”



电影中,男主西奥多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婚姻,内向孤僻的他选择安装一个智能操作系统来排解孤独。

这个操作系统根据西奥多的喜好,最终设定成一个“虚拟人”萨曼莎。

性感的声线,再加上通过智能技术快速成长的学识,西奥多被萨曼莎的“魅力”所吸引。

在萨曼莎的开解下,西奥多慢慢走出了情感伤痛。

这一次,我站“剧透”


但萨曼莎终究是个被个性化的程序,“她”只是冷漠地执行预先设定好的指令,并不具有人类细腻的情感。

于是,这场错位的精神之恋最终随着萨曼莎的“窜逃”一并逝去了。

最终,西奥多因萨曼莎离开而崩溃。

这一次,我站“剧透”


《她》里西奥多的结局,其实也是大众对伴侣机器人普遍的一种忧虑:

伴侣机器人会不会让人类深陷“机器幻想”而不愿逃脱,从而混淆人与机器人的界限?

于是,为了更深刻的了解伴侣机器人的受众,《明天之前》继而采访了另一位采访者戴夫

这一次,我站“剧透”


戴夫的行为显然要比布里克更疯狂些。

他向亲友宣布自己的成人玩偶就是他的妻子。

他还为玩偶带上了结婚戒指。

他们的婚戒上刻有一行字:人造之爱永恒。

这一次,我站“剧透”


戴夫同布里克的遭遇相似,也遭受了情感重创,正是成人玩偶将他从失落中拯救了出来。

自此,他将自己的余生和一个成人玩偶绑定在了一起。

当曾宝仪问到他:“如果现实生活中出现一个真正对的人,你会选择放弃玩偶吗?”

戴夫摇摇头,给出了一个极端的回答:不可能

这一次,我站“剧透”


我相信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戴夫的选择。

但是,我们可以从戴夫和布里克这样偏执的行为中延伸出一种思考:为什么人们会不再愿意相信真实人类的感情?

在现实中,就有一个现象在回应着这个迷思: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结婚率都在呈下降趋势。

一批批宣称不婚的新新年轻人占比开始攀升。

这一次,我站“剧透”


这一次,我站“剧透”


在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因为对于婚姻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愿被世俗界限束缚住。

而更多的人则是因为越来越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促成一段感情。

在技术冷漠时代,人们被电流隔离了情感,交流开始变得困难。

于是乎,人类的原始本性——爱开始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存在。

既渴望亲密关系,却又对它害怕和抗拒。

那,在未来,爱,是否也会变成一串冰冷的程序呢?

这一次,我站“剧透”


《黑镜》S2E1 玛莎的男友车祸去世,她根据男友特征塑造了一个伴侣机器人,但“它”终究不是“他”


所以,我们也可以发现“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伴侣”这个选题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讨论,追根溯源,其实是人类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担忧。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戴维·拉维,人工智能领域世界级专家,他曾成功预言了许多人工智能技术。

正是他成功预言了世界上第一个伴侣机器人。

而他下一个预言是:2050年,人类可以与机器人结成伴侣。

这一次,我站“剧透”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对科技再热情,他还是不无担忧的直言:

”当机器人的智慧达到一定高度,他们很有可能掌控世界。我们制造出来的机器,会觉得不再需要人类,而它们也有可能有能力付诸实践。”

这一次,我站“剧透”


从1950年“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的小说《我,机器人》到如今人工智能走进千家万户。

不过70年,预言成为现实。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这一次,我站“剧透”


电影《我,机器人》根据阿西莫夫同名小说改编


而且不同于火车、克隆等技术,人工智能的不可控正在一次次超越人类想象。

科学家曾预测,围棋程序至少需要10年或15年才能击败世界冠军。

但不过两年,阿尔法狗相继击败了人类围棋九段高手李世石和柯洁。

这一次,我站“剧透”


网飞出品的纪录片《阿尔法围棋》展现了阿尔法狗与李世石的经典人机大战

另一边,韩国科学团队宣布,他们已经开发出了为机器人创造基因组成的方法。

人类正在创造一个凌驾于自己之上的物种。

这一次,我站“剧透”


一个个让人毛骨悚然的现实让“AI末世论”说法开始甚嚣尘上。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公开发言称:“AI可能比核武器还要危险。”

2015年,他甚至启动了非盈利性的项目来防御人工智能来背叛人类。

一向谨言的大师霍金生前也放下了一句过于沉重的警言:“人工智能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会导致人类的灭亡”。

这一次,我站“剧透”


霍金参加GMIC发表演讲


这种机器人所带来的侵占性恐慌,也可以在一些电影艺术中看到。

值得注意的是,你可以发现几乎影坛上的每一位大师,都曾执导过有关人工智能末世题材的电影。

1984年卡神的《终结者》,1999年沃卓斯基姐妹的《黑客帝国》,2001年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

这一次,我站“剧透”


从左至右:《终结者》《黑客帝国》《人工智能》


虽然他们的电影语言不尽相同,但每一部细细品完,你都会发现它们其实讲的是同一个主题。

即人类渴望创作出一种高阶智慧生命,却又时刻担忧被这种生命取代。

这个矛盾像个时刻旋转的硬币,一直在旋绕。

交替的两面,折磨着人类的心。

这一次,我站“剧透”


美剧《西部世界》将对人工智能思考上升到了更高的哲学高度


纪录片《明天之前》也在展现这种矛盾。

但这种矛盾不是对立,而是客观而平实的表达。

对于“伴侣机器人”来说,不管它们是一种新型的关系也好,另一种强烈的技术恐慌也罢。

它的出现都会带给我们一种深层次的思考,也许这种思考会颠覆以往你我的认知。

但我们需要知道:“你是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评断这个世界的。”

这一次,我站“剧透”


我们不需要去评断伴侣机器人存在的优劣。

因为标准向来是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变。

我们应该做的是理有据的进行思想交流。

要知道,每个思想的进步,总会汇成一股强大的思潮,来影响下一代的人。

比如,上个世纪美国的性解放运动。

性解放(sexual liberation),又称性自由或性革命, 是20世纪60至70年代发生在西方世界的一种挑战传统性观念和性道德的社会思想和社会运动。性解放,在性行为上完全抛弃传统道德观念约束的主张和实践。


我们对待所有科技的危机感要有,但也不能只用末世论压住现世生存。

与其一味的恐慌,不如去认真的思考,平静的理论,正常的交流。

“明天永远都会变成今天,而身处今天的我们,永远都身在明天之前。”

试想,今天的我们思想上的每一次进步,是否就有可能拯救未来人类离毁灭的困境更远一点呢?

参考资料:

1.霍金GMIC演讲《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家园》

(想看的,腾讯视频有哇~P.S:个人建议配合《奇葩说》20160513那一期一起食用,会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