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对历史的印象,我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些特别有个性的时代,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之风、魏晋奢靡之风、唐朝肥胖之风。这些各具特色的时代,让我们对历史的印象更加清晰。

但是明朝,相对其他的封建王朝,却是极其压抑的。也许因为朱元璋带头的铁腕手段;各种权臣宦官专政;还有各种残忍的酷刑。这个时代给人的印象却是严酷的。

我们在电视上就会经常看到这样一幕:

在金銮殿外,几个穿着官服的大臣趴在地上,身边各有侍卫手里拿着棍子,等前边太监一声令下,侍卫们轮动棍子就是一顿的打。大臣们此起彼伏的哎哟之声传进金銮殿之中,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才渐渐消了怒气。

这其实不过是廷杖的一种缩小版而已,真正历史上的廷杖可比这正式规范得多了。尤其在明朝这种廷杖之风可谓是顶峰时期。我们先来看看明朝正规的廷杖:

午门前的空场上,百名校尉衣甲鲜丽,手持木棍左右排列。司礼监太监宣读完皇帝的批示之后,在午门西侧台阶下左边就坐,锦衣卫指挥室在右边就坐,手下听候差遣、往来奔走的有数十人。这时,校尉把要受廷杖的官员拉过来一个,在指定的位置趴好。司礼监太监命令:“搁棍!”两旁排列的百名校尉便齐声喝到:“搁棍!”然后便出列一人,把手中的大竹杖搁在那趴地上的官员大腿上。又是一声令下,校尉们齐刷刷一声大喝:“打!”这时那名校尉就开始了,打了三下,那太监又一声令下,校尉们又大喝:“着实打!”这校尉便再度加力狠打两棍。五棍完,这名校尉退回队列,重新再上来一名校尉接着又是五棍。这其中还要十分注意那太监的口令,脸色,以及脚尖。若是命令:"用心打"或者脚尖向内收敛,那么这位官员也就多半交代了。

看看这阵势,这名堂。打个板子玩到如此规模,我们也只能感叹古人城会玩了。

我们又得说了,这明朝廷杖如此风行,又要算到朱元璋头上。虽然以前历代也经常有皇帝一时兴起杖责官员的。相比明朝这种制度化的还真是史无前例,在朱元璋廷杖大臣之中就有过将工部尚书廷杖致死的光辉历程。

此后历代皇帝是再接再厉,共创辉煌。在武宗朱厚照跟嘉靖皇帝朱厚熜更是青出于蓝,创造出百官被杖的记录来。这可是真正的百余位的朝廷官员。而且都有十余位官员死在这两次廷杖之中。

朱厚照正德年间,刘瑾专政。

当时贤相三人组中刘健、谢迁被赶出京师,这可把士人们给激怒了,当时二十一位官员上书弹劾刘瑾。这哪里是刘瑾的对手,结果反被刘瑾添油加醋的全怼了回去,一人赏了三十廷杖,个别被特别照顾的当时就被打死了。我们著名的知行合一创始人王守仁也被刘瑾赏了五十廷杖,被打的死去活来。

刘瑾可是出了名的狠毒。他施行的廷杖可不比以往,从前呢,官员们受廷杖时都是不用脱衣裤的,有时还能特别优待穿着厚棉裤受刑。当然,即使是这样也有人被打的几个月卧床不起。从刘瑾这可不一样了,官员们受杖时要脱下裤子,掀起上衣。不止如此,连行刑的校尉也必须要经过严格训练。刘瑾训练的办法是,用皮革包扎两个假人,一个呢里面装上砖块,一个外面只裹一层纸。杖打装砖块的那个,看上去要下手很轻,但是打开皮革,里面的砖块要全部粉碎;打包纸的那个,看上去要下手很重,但是连纸都不能打破。要通过这两项考验的才能成为执行廷杖的校尉。这简直就是在训练职业杀手,练出来后个顶个的武林高手。

刘瑾死后,廷杖不但没有收敛,而且愈演愈烈。江彬继承刘瑾后,鼓动朱厚照南游,群臣纷纷上书想制止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结果朱厚照怒了,为首的直接下狱,剩下的一百零七人齐刷刷的被罚跪午门外五天。跪完了还每人赏了三十棍。然后又把入狱的和其他一些官员又打了一段。这场廷杖风波打了整整一百六十八人,打死了十五人。

时隔不久,嘉靖皇帝也因“议大礼”事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打死十七人。这两场廷杖风波可谓史上之最。

我们常说“不死也脱层皮”,但被廷杖之人若是不死,可不止脱层皮那么简单。那可是直接掉肉的。随便找一例被打后的例子就知道了:

万历年间,张居正因“江陵夺亲”事件,杖责上书弹劾的吴中行等人。吴中行挨了六十棍,校尉们把他放在一块布上,抬起四个角往地下摔几次,然后拖出去长安门。再把他放在一块门板上,通知家属将他抬出京城。家里人用轿子将他抬回老家,请来医生,将他身上的腐烂的肉割掉。结果这腐肉被大块大块的割下来几十块,只看见骨头了。由此可见这廷杖之毒。

古叔言:廷杖之刑,古来有之。然而像明朝如此残酷,却是世所罕见。我们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每个时代又同样都有其唯一的风格,这是无法复制的。如我们最近的民国风,处于中西方融合初期,造就其独具一格的风情。只是不知现在的我们又会被后人贴上怎样的标签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