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园区“下半场”要下先手棋

“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高新园区步入3.0时代。土地供应、招商引资、政策优惠‘老三招’已失灵,不能再以‘上半场’的老打法,来应对‘下半场’的新变化。”在南京创新周论坛上,长城战略咨询常务副总经理陈文丰说。高新园区作为南京各区产业发展的“种子选手”,正在“换场”中竞速,营造自己的创新创业新生态。

创新“三圈融合”发挥“智慧核”作用

“在栖霞,有一种创新叫‘三圈融合’。”栖霞区委书记、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仙林大学城工委书记黎辉说,仙林大学城创新圈、栖霞行政区孵化圈、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圈三圈融合联动,走出“创新在校区、创业在园区、产业化在开发区”的特色发展之路。

仙林大学城拥有12所高校20万师生的科教人才优势,栖霞行政区内有400多万平方米科创载体空间,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我们园区创业者团队的一大特色,就是高管创业,他们中很多人来自开发区的医药企业和光电显示企业,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大学城里的教授带着成果来孵化。”栖霞高新区管委会相关人士介绍,他们切实感受到“三圈融合”带来的创新活力和红利。27日下午,栖霞这三大板块联手举行重大项目签约仪式,56个项目落户栖霞,总投资110.5亿元。

大学城是创新周的高频词。仙林大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南京创新名城打造的版图上,仙林将发挥“智慧核”的作用,主动对接南京经济开发区、麒麟科学城、徐庄软件园、栖霞高新园等周边园区,输出创新资源,串联发展要素。

27日,南京市政府驻京办与南京高校北京天津校友会联盟举办校友经济论坛。“从南京市今年出台的创新政策看,用新型研发机构政策驱动大学成果产业化,深度开发校友经济,是一个务实有效的举措。”东南大学副校长黄大卫说,校友经济,就是充分运用一座城市所有的大学资源,挖掘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服务城市产业集群发展、输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打造“硅巷”苗圃 墙内开花墙外香

27日,硅谷·南京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签约入驻“秦淮硅巷”。大赛一等奖得主、人工智能短视频编辑项目创始人范子鸿博被“秦淮硅巷”的理念所吸引:“创业公司刚开始不需要太大空间,但需要一个浓厚的创业氛围,在主城街巷里的众创空间里,很多小公司可以一起学习,会发展得更快。”

“秦淮硅巷”是全省最小的省级高新区——白下高新区的“突围”创举。“秦淮硅巷”建设于去年9月启动,如今在老城区内盘活科创载体18万平方米,今年将再增加20万平方米。根据规划,“秦淮硅巷”以中山东路、龙蟠中路、月牙湖和秦淮河为界,辐射门西片区,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目前,“秦淮硅巷”内新型研发机构已孵化企业25家,新引进科技型企业50家。

白下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秦淮硅巷”这个“无边界园区”,可以起到“育小苗、助强苗”的作用,一旦企业长成“大树”,对发展空间提出更大需求,则可“移栽”到白下高新区核心区加速发展,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进而激发全域创新的满园春色。如今,硅巷模式已成南京主城园区升级、对接科教资源、深挖空间载体资源的主流模式。

转换“市场动能” 助推产业升级

1988年起步的中国高新区已走过30年历史,如今进入“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3.0时代,要从“政府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长城战略咨询在调研南京高新园区发展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政府主导建设载体、招引项目,负担沉重,产业较为零散,而引入市场机制、加入新经济招商的市场力量,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南京创新周的论坛上,多位专家强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创业生态的黏合剂,正逐渐成为新经济发挥职能的助推器和动力源。27日,南京栖霞高新区发布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助推梦想的“天使之地”,将设立科技金融专业园,支持仙林高创中心等园区建设科技金融专业园,汇聚全球知名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人,建立投资机构与创业项目常态化交流机制。

在另一个会场上,T20国际创投企业家高峰论坛正在举行。南京市创新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揭牌成立,这是南京为新金融机构打造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南京创新投资集团与赛富投资、源码资本、深创投、国创中债和厚新健投5家知名创投签约5只子基金,合计规模达90亿元。这5只子基金将聚焦先进制造、医药生物、互联网技术等行业,助力南京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

记者注意到,秦淮区白下高新区日前携手南京科捷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杭州硅谷真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成立南京分析仪器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项目负责人胡童彬说,政企资三方携手的基金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对行业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的整合,旨在打造南京科学仪器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来源:新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