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柴荣对冯道说道:“早年唐太宗曾一统中原,每场战斗都身先士卒,我又怎能躲在汴京呢。此话一出,柴荣已听出冯道瞧不起自己,于是便据理力争道:“我朝兵强马壮,想要灭掉刘崇,还不是像大山压破鸡蛋一样轻松。

后唐清泰三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到了五代时期,契丹覆灭了后晋,后晋将军刘知远在太原自立为帝,挥师南下讨伐辽军。

此次战役,因刘知远出身行伍,治军甚严,他的军队得到沿途百姓的拥戴,不断有汉人响应刘知远号召参军。驻守在中原各地的辽军守将听说刘知远势大,闻风而逃,刘知远轻而易举地夺回汴京、洛阳。随后,刘知远在汴京登基,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他则成为了后汉高祖。

五代时期第一明君,15从军,24拜将,33称帝,不早死定能一统天下

可惜,刘知远福薄,仅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他的儿子刘承祐登基后,朝中形势动荡。刘承祐觉得藩镇武将的权力太大,打算通过杀掉藩将的方式巩固集权。于是刘承祐派人前往邺城暗杀大将郭威,谁知郭威早有警觉,刘承祐非但没有除掉郭威还逼得郭威发动哗变。

公元950年,郭威打下了汴京被部下拥戴为新君,公元951年,郭威在汴京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周。因为,郭威幼年家境贫寒,深知民间疾苦,肚子里又有一些墨水,懂得人才的可贵。所以,郭威致力于改善民生,唯才是举,在他的整治下,中原的混乱局面竟有所好转。

后周建国时,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仇视郭威,于太原建立北汉政权,与后周分庭抗礼。为了击败郭威,刘崇不惜投靠契丹,并尊契丹皇帝为“叔皇帝”。此后,刘崇不断借助契丹人的力量进犯后周,但均被郭威击退。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

五代时期第一明君,15从军,24拜将,33称帝,不早死定能一统天下

由于,郭威生平未有子嗣,所以,他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内侄柴荣,也就是后来的周世宗。柴荣登基后,刘崇认为:后周新君上位,局势不稳,随即率领三万人马,并向契丹借兵一万,浩浩荡荡地朝着潞州进发。刘崇发兵的消息传到汴京后,周世宗立即与群臣协商。柴荣认为:“自己刚刚上位,需在军中树立威信,所以,打算御驾亲征刘崇。”

大臣们却劝阻道:“陛下登基未久,朝中局势未稳,不应离开汴京,应该留在京城主持大局,派其他将军上阵。”柴荣却说道:“刘崇这家伙趁着我朝大丧,又觉得我年纪轻轻资历尚浅,想要侵吞中原。这次他亲率汉军来讨,我必须亲自出征对付他。”

大臣们见柴荣的态度十分坚决,大多不再发声,唯有一老臣冯道仍坚持阻止柴荣亲征。

五代时期第一明君,15从军,24拜将,33称帝,不早死定能一统天下

冯道自唐明宗时期入仕,担任宰相。此后,冯道历经四朝,堪称“四朝元老”,此人虽无出色的政绩,但他却凭借油嘴滑舌讨得每个主子欢心。在契丹入主中原时,冯道第一时间跑到耶律德光面前宣布投靠新主。后来,冯道又投入郭威麾下,因其资历深厚,被郭威任命为太傅。

此时的冯道已经混成了老油条,他仗着自己资历老,在柴荣面前卖弄资历,打算让柴荣放弃亲征的想法。柴荣对冯道说道:“早年唐太宗曾一统中原,每场战斗都身先士卒,我又怎能躲在汴京呢?”冯道反驳道:“陛下哪能与唐太宗相提并论?”

此话一出,柴荣已听出冯道瞧不起自己,于是便据理力争道:“我朝兵强马壮,想要灭掉刘崇,还不是像大山压破鸡蛋一样轻松?”冯道又说道:“陛下哪能与大山相提并论?”柴荣听罢恼羞成怒,当即拍案而起,不顾群臣阻拦离开了朝堂。

五代时期第一明君,15从军,24拜将,33称帝,不早死定能一统天下

不过,柴荣却并未向冯道妥协,反而坚定了御驾亲征的想法。因为,冯道的无礼之举,柴荣将冯道赶去修建周太祖的坟墓。冯道卖弄资格碰了一鼻子灰,气得卧床不起,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了。不久,柴荣亲率大军抵达高平,与汉军对峙。

刘崇见周军人少,笑着说道:“早知周军人少,我何必向上国借兵?这一战我不但要让周军吃尽苦头,还要让上国见识到我的厉害。”两军开战后,人数处于劣势的周军果然不敌,逐渐败退。正当周军落败之际,柴荣亲自来到阵前督战,他手下的两员大将赵匡胤和张永德各率两千名精锐突入敌阵。在柴荣的带领下,周军一扫颓势,如下山猛虎杀入汉军阵中,以一当百。

过了一会,战场形势陡然逆转,北汉军队被杀得七零八落。守在后方的辽军见汉军落败,悄悄撤出了战场。最终,汉军全军覆没,刘崇仅带着几名亲兵逃回晋阳,自此一蹶不振。经过这场恶战,柴荣与麾下的军队度过了磨合期,大大增加了周军的气势,也为后来柴荣打赢南唐打下了基础,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

五代时期第一明君,15从军,24拜将,33称帝,不早死定能一统天下

若非柴荣壮志未酬身先死,恐怕此生定能缔造一统中原的奇迹。

在后世,柴荣更是被史家评为“五代第一明君”,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可以说,在当时中原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北宋仅用了20年便完成统一。这固然离不开赵匡胤的英明决断,但是,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接手的后周政权国力强大,其统一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十·汉本纪第十》、《旧五代史·卷九十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