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一代又一代的国王都在不断努力,他们希望在封建制度下,通过购买、联姻、遗产继承兼并领地和强调封建君臣法则等手段,以血缘和效忠纽带将分散的王国各部分重新凝聚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国王将要从地方领主们手中夺回以前失去的权力。它始于1337 年法国国王腓力六世宣布没收阿基坦公爵领,直至15 世纪中叶英国人最终被驱离这一地区为止。

在浩瀚如烟海的中世纪历史长卷中,百年战争无疑是难以轻易翻过的一页。它始于1337 年法国国王腓力六世宣布没收阿基坦公爵领,直至15 世纪中叶英国人最终被驱离这一地区为止。从表面上看,百年战争似乎源自一场封主与封臣间的争执,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但随即演化为王位之争并最终引发两个国家间的全力对抗。当它结束时,英格兰和法兰西两个曾在文化与体制方面非常接近,而且联系紧密的国家已分道扬镳。


英法百年战争之前的英格兰与法兰西


14 世纪前的英格兰与法兰西

1337 年5 月初,法国国王腓力六世(Philip VI of France)突然结束了他在瓦兹与塞纳河(Oise-Seine)间的巡游,来到巴黎主持一场大咨议会(GrandConseil)。这位瓦卢瓦王朝的首任君主已执政近九年。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不过此时已有点发福。腓力六世的威名因即位之初的胜仗而响彻欧洲,其华丽奢侈的宫廷也频频吸引各国王公贵族前来拜访。他和不少法兰西世卿(Peer of France)及权贵均是姻亲好友并受他们的簇拥。不过眼下他们并不是来首都为君臣友情叙旧话新的。腓力六世和权贵们正在讨论如何决定一位未能出席会议的法兰西世卿——阿基坦公爵(Duke of Aquitaine)爱德华三世的命运。最近几年,这位权贵不仅未能履行作为法王封臣的义务,而且还庇护了法王的敌人,并在法国北部边境地区激起了充满敌意的喧嚣。其行为已严重践踏了封建君臣法则的底线。5 月24 日,腓力六世在万塞讷林苑(Bois de Vincennes)正式宣布了他的决定:爱德华三世的封臣身份被解除,他持有的阿基坦领地被王室没收。

然而,爱德华三世还有一个更尊贵的头衔—英国国王。因此这意味着爱德华三世治下的英格兰王国也可能卷入到与法兰西的冲突中。腓力六世及其亲信们并未对前景十分忧虑。在他们看来,此项决定是爱德华三世种种忤逆法国行径的合理举措,他的数位先任也发布过类似的没收令,并在之后的斗争中给予对手深刻的教训。但这位被人们称为“幸运者”的法王并未料到,紧随没收法令而来的是远超以往的激烈对抗,它引发的战争在令腓力六世及其政府威名扫地的同时,还彻底终结了国内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并在之后延绵了一百余年,甚至瓦卢瓦家族继承人的王冠也一度不保。


英法百年战争之前的英格兰与法兰西

加冕的法国国王腓力六世




实际上,法国君主与阿基坦持有者——英国君主之间的龃龉由来已久。它本质上是源自中世纪封建国家向近代君主制国家转变过程中逐渐激化的一种结构性冲突:在一系列社会及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加洛林王朝终于在10 世纪坍塌,整个王国的公共秩序也随着它一起崩溃。以公爵、伯爵为代表的诸侯封臣,逐渐从领受封土转向世袭占有。原先只作为王室地方官员和代表的他们篡夺了源自王室的司法、行政、军事和经济等权力,并开始刻意强调自己的独立性,有意识地削弱、模糊国王同自己在等级身份上的差距。封臣们将自己的家世追溯到加洛林君主,声称拥有先王血脉,自认为是世袭继承人。他们把头衔看作家族的世袭所有权,并让豢养的作家们鼓吹自己的王朝世系以及新创造的家族情感。这些手段取得了很大成功。王国内的每个诸侯都构成了独立的封建关系网核心,与其他关系网不存在任何联系。法国国王只能在他那块狭小的领地中转悠。虽然公爵、伯爵们有时会去参加国王加冕礼,但他们并不认为对国王负有任何形式的义务,对孱弱王室的尊重往往被流于纸面。那些处于遥远而充满文化差异的南方的诸侯们,几乎从未朝觐过王廷却仍被宫廷称为国王的“朋友”或“ 我们统治的伙伴由此引申出法兰西世卿的概念”。在一百多年内,所谓的“ 封建革命”不断向下扩展,各地的公共权力都在碎化,大大小小的领主经常为了争夺领土、人口和财物而不惜诉诸武力。那些因他们修改而逐渐变得对少数私人家族独占或把持地方资源有利的各类惯例法则,则被奉为不可动摇的“古老习惯”。

那些较为宽容的观点认为,大量封土的增长可以看作国家建设的结构性进程,他们的出现阻止了社会完全崩溃为“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的状态,他们建立起相对有序,能够被最终“ 焊接”为一个较大统一体政府单元。但实际过程远非坦途。作为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地方实体,维系及拓展自身家族利益的本能使封建领主们一面对更高威权怀有戒心,一面又对扩张领地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各家族的人员更迭及联姻往往意味着地区间格局的重构。而各个势力的种种较量及对抗则在王国内部埋下了动荡的祸种。法兰西王国的“焊接”始于12 世纪前后,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经济交往活动也重新频繁起来。人员、商品、思想都在加速流动并突破了地区的限制。虽然王国内各地区间的差异性仍占据了主要地位,但卡佩王朝的早期君主们已抓住机会展开了复兴王国的伟业。他们镇压王室领地内骚动好战的小贵族,将自己的宫廷重新扩展为更有组织效率的行政机构,并开始将影响扩展到王室领地外。从路易六世开始,法国国王越来越多地干预周边王公贵族的事务,使他们承认王室的权威。尽管调停和提倡“国王和平”等办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但一代又一代的国王都在不断努力,他们希望在封建制度下,通过购买、联姻、遗产继承兼并领地和强调封建君臣法则等手段,以血缘和效忠纽带将分散的王国各部分重新凝聚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国王将要从地方领主们手中夺回以前失去的权力。

法王们的策略并不总是成功。各大封臣同样也在用相似的手段扩展自己的家族势力范围,他们唯一不具备的只是卡佩君主们的法国最高封君身份。这些兼并有时会形成颇具实力的竞争者。1152 年,安茹伯爵亨利金雀花(Henry Plantagenet,Count of Anjou)与刚同法王路易七世离婚的阿基坦公爵领继承人埃莉诺(Eleanor ofAquitaine)成功缔结婚姻。这对路易七世是沉重的打击。法国西面由此出现了一个辽阔的地域实体。两年后,亨利金雀花又通过其母玛蒂尔达皇后(Empress Matilda)的血统和一场战争成为英国国王,史称亨利二世。12 世纪60 年代后期,他又通过其子的婚约掌握了布列塔尼。至此,一个囊括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法国海岸地带的“安茹- 金雀花帝国”已经建立起来。其统治者除了占有整个法国1/3 的领土外,还戴上了另一顶王冠,这对法王的权威和统治是严重威胁。按照封建法,未经国王同意便与其封臣的女儿结婚是违法行为。但路易七世很难凭借自己有限的王室领土的力量迫使强大的亨利二世遵守法令。法王及其继承人只能采取传统的手段挑起安茹家族内部纠纷,利用机会频繁表明封君权力,尽可能地抑制对手的势力。


英法百年战争之前的英格兰与法兰西

12世纪末的安茹




虽然英格兰王国实际只是金雀花家族庞大产业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也许是被管理得最为完善的。自诺曼征服以来,历任君主吸取了大陆封建分封制的教训,结合盎格鲁- 撒克逊时期的传统,逐步建立了一套相对严密、单一的王室政府。除去御前会议、中书省(Chancery)、国库(Treasure)、财政署(Exchequer)等中央机构外,在地方上,它已设有郡、百户、村三级行政管理系统。由王室任命的郡长(Sheriffs)通过其副手、执达吏(Bailiffs)、狱吏以及书记员们组成一套管理班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郡县及以下地区的实际控制。然而,在欧洲大陆,安茹家族维持各片领地的主要工具还是血缘和效忠纽带。更致命的是他们在交接统治者时首先采用的仍是分封子嗣。这些做法为将来埋下了无穷隐患。与此同时,法王们也在耐心地等待着机会。12—13 世纪之交时,双方的力量开始此消彼长。1200 年5 月,继承了兄长理查一世英格兰王位的约翰王在同法王腓力二世签订的《勒古雷条约》( Treaty of Le Goulet)中已正式承认后者为安茹王朝大陆领地的封君。虽然条约本意是试图让两位国王最终解决法国领地问题,但从法理上,它为法王之后的干涉提供了关键性的依据。在安茹帝国内部,虽然约翰王被英格兰和诺曼底承认,但安茹、曼恩(Maine)等地区的领主们更认同他的侄子布列塔尼公爵阿蒂尔一世(Arthur I,Duke of Brittany)。而数年后阿蒂尔很快就在战斗中被约翰王俘虏,他随后的离奇死亡更是给安茹帝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在此期间,法王腓力二世却不断利用这些分裂发动战争,陆续收复安茹、曼恩、图赖讷(Touraine)乃至诺曼底的领土。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安茹帝国便分崩离析。

约翰王试图从海峡对岸发动反击。为了筹措军费,他开始在英格兰横征暴敛。从英格兰积聚起的大批资源被用在了国王恢复自己的海外领地上。但随着腓力二世赢得1214 年布汶战役的胜利,英王的努力被证明是毫无意义的。法国王室似乎稳固地掌握住了他们从安茹王朝手中夺来的领地。约翰王在统治的末期已深陷危机。英格兰贵族对政府的不满达到顶点,他们群起而反叛,逼迫约翰王于1215 年签署了著名的大宪章。王室政府由此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和动摇。之后的内战更是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为止。

约翰王反击事业的失败可能源自英格兰内部。除了部分冒险者外,这里的不少人,尤其是本土贵族们对海外征服事业兴味索然。13 世纪头几年的战事已经切断了他们同大陆大部分领地的利益联系,只有与低地等地的贸易往来使他们维持着同大陆的一些交流,但此时这些也撼动不了这个国家的农业主体地位。作为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国度,英格兰人已萌发了一定的共同体意识。至少现在他们希望在这个岛屿上安居乐业。因此,大宪章有其存在的理由—英格兰人不能容许政府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资源徒劳地消耗到毫不相干的海外。他们的担心确有其因:含有君主和封臣双重属性的英国王室似乎很难停止这种行为。约翰王的后代,特别是其孙辈越来越频繁地被称为“国王- 公爵”。这个特殊身份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基本矛盾,即封建制度下的分散性导致君主和封臣自身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不一致性。英国王室同其臣民的观念可能并不一致。来自大陆仅剩领地上的收益成为其收入的重要补充。而那些不断出现在宫廷中的阿基坦贵族在频频引发英格兰贵族敌视的同时,却令英王们回忆起之前的辉煌时代。那种封臣所特有的对祖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执着意识使他们念念不忘要用臣民的钱币为自己夺回在数十年前失去的领地。

本文节选自《英法百年战争:1415—1453》


英法百年战争之前的英格兰与法兰西


无可挑剔的细节、清晰的脉络、生动鲜活的叙述、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插图,加上新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战场示意图,本书为读者梳理了英法百年战争中复杂的历史事件,绘制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世纪战争画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