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争锋》13年了,当年那些越剧小花们如今已经成为越剧界的中流砥柱(想看那些花儿们在哪里就点这里),而新的越剧小花们也开始绽放——

昨天下午,“永联杯·越美中华·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来自沪、苏、浙、闽四地剧协的领导;24家专业团体、艺术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以及越剧艺术家代表、评委代表、部分参赛选手及媒体人士参与了新闻发布会。

越剧名家孟莉英、张伟忠、金静、徐铭、陈丽宇、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代表评委接受聘书。来自参加汇演的24家团体的各行当青年演员代表举行了宣誓仪式,启动汇演活动。

电视+网络+剧场,“越剧爱豆”要出道赶上了更好的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越剧大师袁雪芬身前的亲密搭档、今年98岁高龄的越剧老演员沈月凤也专程赶到上海。作为越剧发展的亲历者,沈月凤老师曾经参与了新越剧改革第一出剧目《古庙冤魂》等剧目演出。

发布会上,她也对此次汇演及青年一代给予了殷切希望。

超大规模 男女同台

电视+网络+剧场,“越剧爱豆”要出道赶上了更好的时光

“越美中华·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继承了越剧大奖赛的优良传统,展现出当下最年轻一代越剧青年的整体风采。 本着“广泛交流、共同发展”的宗旨, 通过公平、 公正、 公开的评选原则,在剧团间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机制,同时选出能够体现当下越坛水平的越剧新秀。

活动共分为越秀组(25周岁—35周岁)、新蕾组(25周岁以下)两组进行。

通过首轮汇演、晋级竞演、两轮复活、终级竞演等展示环节,最终两组将诞生金奖选手以及单项荣誉若干名。

5月16日,“越美中华”首轮汇演录像工作率先在浙江温州展开,首轮汇演录像历时近一个月,先后在温州、嵊州、绍兴、宁波、杭州,并于6月12日在上海完成该阶段所有选手的视频录制。

据统计,共有来自24家专业团体、艺术学校的近200名青年演员参加了此次汇演。其中越秀组80人,新蕾组116人。参加演员、参与院团皆创下历史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汇演也充分展现出了越剧艺术“双花并蒂、百花齐放”的特色。除了女子越剧特色外,“越美中华”也为越剧青年男演员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来自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几家单位的15名越剧男演员参加了汇演。

除了观众熟悉的小生、花旦外,此次参与首轮汇演阶段录制的选手,涵盖了老生、老旦、花脸、丑角等各个行当,其中不乏令人可喜的青年人才,也展现了越剧人才

培养全面开花、综合提升的成果。

不仅参加汇演活动的青年演员人数创下了记录。整个大汇演的评委阵容也堪称“豪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京昆越沪淮老艺术家代表外,本次汇演的评委主体由在上世纪80年代两届越剧大奖赛上脱颖而出的中生代艺术家代表、梅花奖演员组成。

评委之一、不久前获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陈丽宇表示

“媒体大竞赛对于传统的推动力量很大,作为从《越女争锋》舞台上走出来的演员,此次担任评委深怀感恩之心,同时也觉得很有压力。”

她也希望青年演员珍惜这样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

台网联动 全民参与

与历届越剧青年演员汇演不同。此次活动将在戏曲界首次采用“台网联动”的传播模式,达成“电视-网络-现场”三位一体的汇演、观赏模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越剧大奖赛通过信件投票、到世纪初“越女争锋”坐在剧场里用投票器投票,再到“越美中华”坐在家中,手机上动动手指即可为选手点赞、加油,还可对汇演内容实时点评。

从越剧大奖赛、展演汇演活动的参与形式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带给人们的生活便捷。

同样,主办方表示,通过台网联动的尝试,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越剧的魅力传播得更广,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电视+网络+剧场,“越剧爱豆”要出道赶上了更好的时光

东方卫视中心副总监、副总经理张颂华介绍说:

弘扬文化传播戏曲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电视从未缺席。上海广播电视台七彩戏剧频道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了一颗颗戏曲之星的冉冉升起。“创新”与“挑战”,是越剧自诞生之初就深植于血液中的基因。从当年向话剧、电影的学习,到率先确立编导制,到吸引以年轻女学生为主体的“三角牌观众”,再到舞台上第一个使用无线耳麦。越剧,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此次“越美中华”的形式创新,同时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能为传统戏曲的当下发展开拓一条可供推广、复制的道路。

至于台网联动,再加上剧场演出是否会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

主办方表示完全无需担心。因为在整个活动期间,电视、网络、剧场将“各有侧重、各司其职”。

作为先锋的网络将突出“实时感”与“互动感”。《东方大剧院》将现场转播首轮汇演、晋级竞演、复活对决、终级竞演的全程活动。而两场复活展示则将通过网络进行投票。

在欣赏演出的同时,网络观众还可以同时给选手点赞、留言,并拥有一定的投票表决权。这种设计,也是为了让越剧艺术真正回归群众的土壤,让观众对于演员的表现具有发言权。

据主办方之一的CIBN互联网电视总经理毛卫兵介绍:

东方大剧院上线的“越美中华预热专区”,在不到一周时间内点击量已达到百万级,这样的观看量如果换算成剧场演出,一个千人剧场至少也需要一千场演出才能实现。

作为传统戏曲演出的阵地,剧场则将继突出“现场感”。本次活动的晋级竞演、终级竞演将于8月起在上海大宁剧院驻场演出。

届时,大宁剧院将打造一场“青春闪亮”的越剧盛宴。让舞台艺术回到舞台之上,主办方也希望借此机会,培养普通市民进剧场看戏的习惯,让欣赏传统戏曲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

电视播出则将重点在“专业性”上做文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越剧大奖赛、到世纪之初的“越女争锋”。电视媒体对于越剧的传播推广、越剧青年人才的培养可谓功不可没。

“越美中华”中,东方卫视中心艺文戏剧频道除播出汇演内容外,还将与活动期间,邀请越剧、戏曲界专家做客演播室,围绕活动特色、越剧发展、剧种特色等话题,深入访谈,帮助普通观众更深入、全面了解越剧。

立足本位 彰显合作

虽然在展示、传播手段上多有创新,但主办方表示,对于汇演的内容,此次活动坚持立足越剧本体特色,以展示青年演员在演唱、表演、基本功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重点,突出对韵传统经典剧目的传承及优秀新创剧目的创造。

发布会上,本次活动的协办方之一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表示:

“越剧正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新时代。“越美中华”在“越女争锋”时隔十年之后,又为最年轻一代越剧演员提供了一个展现的平台,呈现的不仅是越剧年轻一代的全新风貌,更是整体展示越剧之美,戏曲之美,中华文化之美的窗口。”

参与汇演的青年演员代表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借助电视与网络的传播,让更多观众看到青年一代的风采,更希望在汇演中认识更多朋友,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电视+网络+剧场,“越剧爱豆”要出道赶上了更好的时光

落实到具体形式上,“越美中华”也与往届大奖赛有所不同。尤其在晋级展示阶段,将采用团队对抗的方式,通过6对6组队展示的形式,一较风采。

之所以想到“团队战”,活动总导演王冬介绍说,灵感来自于“越剧十姐妹”这个响当当的称号。

“团结,是越剧最大的特色,也是越剧这个年轻剧种能在百余年时间中获得迅速发展的奥秘。希望通过‘团队战’让青年演员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希望他们能够将老师们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

同时,“团队战”的形式也会给汇演结果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使活动更具观赏性和悬念。

区域联动 反哺百姓

越剧,发源于浙江、发祥于上海,广泛影响长三角及全国。此次“越美中华”活动,也是长三角及福建地区越剧从业人士、爱好者的一次大团聚。

上海剧协秘书长沈伟民在发布会上接受采访说:

“长三角文化同根同源,越剧就是一个最好的体现。”

汇演期间,主办方还将组织青年演员及部分评委艺术家深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的社区、学校,为群众带去精彩的表演及讲座,真正体现文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

在汇演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等多元形式,“越美中华”还将推出越剧知识普及、青年演员风采展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日前,由青年演员录制的70条越剧知识tips也陆续上线,每条1分钟左右,带领观众轻松走进越剧艺术的殿堂。

越秀组、新蕾组的金牌演员诞生后,主办方还计划在国庆前夕,策划一场集中展示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现当代传统文化传承者的青春风采。

发布会上,汇演活动主题曲《追梦·青春》同时首发。首轮汇演第一场将于6月29日下午13:30通过东方大剧院直播。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剧协、浙江省剧协、江苏省剧协、福建省剧协担任指导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东方卫视中心公益媒体中心、国广东方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主办,CIBN《东方大剧院》、七彩戏剧频道承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