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骨法用笔——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白描画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展出了艺博院院藏的一批近、现代画家创作的白描作品,并结合历史图片和文献向公众展现线描技法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对现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性。陈志云表示:“本次展览通过辅助陈列的方式,把古代中国传统绘画在线条上的发展源流呈现给观众,包括战国时期出土的绢帛画,以及在线描上具有突出贡献的古代白描画艺术大师,像顾恺之、吴道子、李公麟的作品。

行云流水绕素笺 笔墨韵律通古今

杨善深 《竹头》

行云流水绕素笺 笔墨韵律通古今

杨善深 《牡丹》

行云流水绕素笺 笔墨韵律通古今

刘济荣 《女青年头像》(试笔)

白描可以说是中国美术中一种独特的创造。一幅画中以描法为主,即以勾线为主来表现对象,不设色的作品,称为白描。“线”不仅是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的骨干,更具有传神写意的表现力、单纯空灵的抽象美和黑白交响的韵律感。

近日,“骨法用笔——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白描画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展出了艺博院院藏的一批近、现代画家创作的白描作品,并结合历史图片和文献向公众展现线描技法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对现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性。

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广州艺博院陈列研究部主任陈志云,深入了解了白描的发展与革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源起:

白描丰富表现力 源于历代画家创造

白描又称线描,中国人很早就对线条在造型中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六法”中就有“骨法用笔”一法。这也正是本次展览标题的由来。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造型骨干是“线”。“通过线的强弱、曲直、长短、粗细、浓淡、虚实、转折等变化表现物象的体形、质感和动势等复杂的关系构成完整的形象。”可以说,“线”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它的表现力获得了高度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只表现物象外轮廓的原始状态。到了唐宋,线描不仅是每位中国画家绘画训练中的基础技法,更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表现方式,在作品中不再设色,单纯用线描,这个阶段涌现了吴道子、李公麟等白描画艺术大师。

陈志云表示:“本次展览通过辅助陈列的方式,把古代中国传统绘画在线条上的发展源流呈现给观众,包括战国时期出土的绢帛画,以及在线描上具有突出贡献的古代白描画艺术大师,像顾恺之、吴道子、李公麟的作品。当然这些大师的名作被收藏在各大博物馆里面,所以我们使用辅助图片来进行展示。”

那么,线描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陈志云表示:“这正是因为线描技法的多样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历代的画家用线条这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形成中国画的民族特色,并归纳出十八种描绘技法,简称‘十八描’。‘十八描’极大地表明了中国线描语言所蕴含的丰富表现力,使线描有了个性化、技术化、情感化的内涵。在本次展览中,我们也把十八描以辅助陈列的方式给观众进行科普,比如说枯柴描经常会用在画一些大写意人物画上,表现出一种比较粗放的气质,从这一点来看,线描的每一个用笔跟它所表现的题材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它会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传承:

岭南画人坚守白描“初心”

陈志云表示:“我发现岭南画派的艺术大师都很重视白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创作于19世纪末的《百花图》卷就是一件白描写生的精品。该卷近六米长,画面上百花齐放,状物摹形的描绘手法,工细而遒劲的勾勒墨线,造型准确的各种花卉的形态,呈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丰富活泼的生命意趣,整幅图卷虽不设丹青,却是神采飞扬。

及至岭南画派第二代画家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杨之光等都认同白描对于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和创作中加以实践。“20世纪50年代,中国画传统技法受到西方艺术素描技法、解剖学、透视学的冲击,像关山月、黎雄才等一批高举革新大旗的岭南画派画家对线描的看法反而跟传统型的画家是站在一条线上的,他们的共识就是坚决不放弃传统技法,但他们与传统型画家不同的是,并没有一味沉浸于传统题材,而是吸收前人丰富笔墨经验成果,用以创作现代题材。”

关山月不仅将白描作为中国画的基础,更强调学生应以白描来写生,从而把传统依靠画谱临摹的学习方式转变到写生的方式中来,以适应现实创作的需要。他强调,毛笔作为中国绘画语言是不能用硬笔一概取替的,中国画的白描也是素描,并表示,中国画的基础训练要用中国的毛笔写传统的白描,以便有志于画中国画的人一开始就认真以线写形,养成画局部必联系全局的整体观念,从而刻苦磨练大胆落笔的功夫,而不要依赖橡皮。

杨之光曾强调,中国画的技法及其风格是多彩多姿的,但用线条来塑造艺术形象,仍然是其主要特点。中国画讲求“骨法用笔”,即运用笔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基本结构。要求初学者练习白描,也是为了通过白描练习来体会、掌握这个骨法用笔的基本功。他在人物画创作中不仅发挥了传统线描的功力,还结合素描的明暗造型,而且用书法用笔入画,用笔肯定而又鲜活,简括中见神采。

杨善深创作花鸟画时,以工细的白描勾勒,借鉴了西画观照的角度,突破传统技法的表现空间。“这次的展览展出不少杨善深的白描作品,我们还特意将杨善深的白描作品《百花图卷》与南宋时期古人创作的《百花图卷》图片共同呈现,让观众在对照观看中,感受古今画家的不同。”

“从这一时期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现代画家多少都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在造型上更注重表现立体感,题材也变得更有新意和时代性,而不变的是岭南画人坚守中国画民族特色的初心。”陈志云说道。

发展:

白描与素描相融 带来国画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白描与素描的当代转换探索中,人物画创作领域产生了不同于古代传统绘画的全新创作方式,既立足中国传统绘画,同时又吸收西洋画之长。在本次展览中,关山月的弟子、国画家刘济荣的作品在这一点上具有典型代表性。

刘济荣早年在中南美专接受严格的苏式美术训练,学习素描和油画,同时师从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和黎雄才,后又被这两位大师送到中央美院向叶浅予、蒋兆和两位人物画泰斗求艺。两位老师教学各有特点,叶浅予比较“讲究骨法用笔”,认为线描造型是中国画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独有手段,蒋兆和则是“将西洋素描融入骨法用笔”。刘济荣将两位老师的技术特点都吸收过来,并在创作实践中灵活运用。他还到故宫博物院临摹古画,积极学习古人白描作品的笔墨技巧。这些经历都为刘济荣打下坚实的素描和扎实的传统白描基础,也让他在人物画创作中,不断深入探索中国线条表现力与西方造型体系的融合。

“像刘济荣在创作人物画时,特别提倡关山月提出的‘四写’:速写、写生、摹写、默写原则,整个创作过程中会有速写铅笔稿、水墨稿、色彩稿以及最后的创作稿,也就是在创作之前他就已经有了一个精妙的设计稿,包含笔墨的浓重明暗轻重关系,画面上看似随性的用笔,实际上有着精心的把控,同时这个稿子他还可以反复修改,保证造型的精准度,不是像古人一样一笔成形。对笔墨功力不太深的年轻画家来说,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创造高质量的国画作品。这种白描、素描相结合,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素描的造型方法,对当时的画坛影响颇深并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伴随国画的发展,白描作为一门独立画种“魅力”依旧,在各大美展中热度不减,谈及原因,陈志云表示:“一来是白描的表现方式非常单纯,却也很需要功夫,需要能把对象的形、神、光、色、体积、质感都用线条表现出来。二来是它吸收了古人绘画追求的静谧效果,即有中国古代美学‘静’的典型特征,具有纯静、典雅之美。”

或许,正是这样纯粹的线条、流畅的美感,让白描艺术从古至今大师辈出、各尽风流,并不断勃发新的生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