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可以从小看到吗?性格和命运,是早已注定吗?

从中国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到英国谚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七岁看大),这事一直争论不休。

有部纪录片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跟踪拍摄14人,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它就是《人生七年》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确切的说,《人生七年》不只是一部纪录片,是一个系列。从1964年《人生七年1》(7 UP)到2019年《人生七年9》(63UP),系列豆瓣分没下过9分。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影片从第一部选取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孩子开始,每隔七年用镜头纪录他们的人生,如今到第九部,7岁孩子已经变成63岁老人。

虽然中间也有过拍摄对象缺席,但大多数的他们一直参与。他们成长的历程,在社会中的变化,被忠实的记录下来。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人生七年9》结构很简单,仍是询问受访者事业、家庭、健康、观点等问题。如果仅是这样的问答,自然平庸。但当影像附加横向、纵向两个尺度,一出即封神。

横向,首部《人生七年》囊括贫民、工人、富人不同阶层家庭的7岁儿童,探讨阶级、家庭对他们未来可能的影响,这是杰作。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而纵向,是时间流逝介入了影像,7年,7年,又7年……受访者从幼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再到老年,杰作,就变成神作。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如今的《人生七年9》,已经不能把它当做仅从文本内部看待的纪录片来衡量价值,它的意义远超最初的构想。观众是在感受时间,阅读命运。

托尼,从小喜欢打架的穷人家小孩,7岁想当赛马骑师,但后来却发现他没法成为真正的赛马骑师,于是21岁开始做出租车司机。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他在56岁开过公司,但又遭遇失败,到63岁他仍在开出租车,抱怨着优步对出租车的冲击。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安德鲁,对自己未来有清晰认识的富家小孩,从小就读《金融时报》,规划自己要读的小学、中学、大学。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他的人生果然也稳扎稳打,剑桥大学读法律,21岁成为律师,有了幸福的婚姻,35岁再成为律所合伙人,63岁还动手尝试将自家庭院改成日式形状。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苏,出生于伦敦东区,经历过结婚、离婚,四十岁又遇到现男友格林,到今天交往20年,一直没再结婚。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她有两个女儿,失去过一只宠物狗,从打字员逐渐成为玛丽皇后学院的研究生项目主管理员,闲暇时间还会排演话剧。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人生七年》用极度凝练的方式,展示了十几个人的真实人生。一个人不同时期的状态和情感,从天真无邪的幼时到历经红尘的年老,这奇妙的唯一见证者,是跨越时间的观众。

半个世纪的拍摄中,参与拍摄的人们仿佛和导演成为熟悉的伙伴,一个7年一见的老友,在采访中还会说出导演的名字。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在《人生七年1》还只是导演副手,如今已成系列灵魂。此外他也执导过像《007之黑日危机》、《纳尼亚传奇3》之类商业大片,算功成名就。

最初《人生七年》是一部单独的纪录片,意图从孩童七岁看待英国的未来。而之后每隔七年的追踪拍摄,让系列成为具人类学、社会学意义的调研试验。

这个传奇纪录片系列也引发各国翻拍热潮,有美国版、俄国版、南非版等不同版本,但英国版是最长寿的。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苏俄版《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拍摄初衷是批判阶层固化,本意是发掘英国阶级语境下,人生的必然性。

不幸的是,在某些层面,正如创作者的最初设想,很多人生在7岁孩童时代已经注定。

主人公们经历半个世纪的变迁,从7岁到63岁的无数事件,但他们一生始终没脱离最初的阶级。富人仍富,穷人还穷。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不论富人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大多数拍摄对象都随年龄增长,越来越认同阶级不可磨灭的影响。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但片中十几个人中也有例外,不是所有人的生命轨迹从一开始就注定。

农民的孩子尼克,青年时期接受拍摄害羞到不敢直面镜头。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但他经过努力跨越了自己的阶层,后来考上牛津大学学习物理,又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研究核能,最终成为大学教授,完成他儿时的梦想。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出身中产家庭,少年和青年时期最受观众欢迎的男孩尼尔,则是人生大起大落,历经坎坷。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20多岁受精神疾病折磨,成为流浪汉,领取补助度日,42岁又从政,49岁成为自由民主党候选人。终生担心疾病遗传,没有孩子。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虽然阶层不同,生活不同,状态不同,但当影像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就凸显出最不可忽视的力量,时间。

其实隔年拍摄的影像方式,《人生七年》称不上独一无二,故事片也用这种手法。

像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从《四百击》、《偷吻》、《二十岁之恋》、《婚姻生活》到《爱情狂奔》,相同导演、主演、角色,让电影成为横跨20年的半自传体。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还有导演林克莱特,每部戏里戏外都相隔九年的“爱在三部曲”。以及他用12年时间,纪录男孩成长的《少年时代》。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流动时间和冻结影像的相互作用,给观众无与伦比的体验。《人生七年》不仅时间跨度最长,真实性也让它比故事片还震撼人心。

系列到今天能看出很多有趣的事。比如抛开显性的阶级问题,在其他方面,成长经历也切实影响着人生选择。

出身儿童之家的西蒙,小时候缺少父母关爱。长大后不仅儿孙满堂,还参与领养,照顾过130个孩子。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约翰坚持有权势的人应当尽量帮助他人,做律师功成名就后一直热心慈善事业。这和他7岁时原本富裕的家庭遭遇父亲去世、财务危机等变故也不无关系。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人生七年》和所有的纪录片一样,有先在立场,对阶级和政治问题导向性也十分明显。

但当影片记录了不同人从孩童到老年的一生,价值导向就已是意义的极小部分。它成为一个社会,数种人生的缩影。

部部不低于9分的它,却拍了半个世纪


第一部到现在,总共系列时长不过十几小时,观众却从影像中看他们7岁到63岁,走过大半生,自然感叹漫长人生不过白驹过隙。

而他们命运岔路口的选择,那些有关成长、理想、事业、爱情、婚姻、家庭的一切,也是你我可能经历的事件。

《人生七年》没有强行灌输什么哲理,但镜头却比无数书本更具说服力。它把人生展现出来,接着,就轮到观众自己去感受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