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真香 | 光明夜读

黄庭坚像

▼点击收听▼

他把写诗当做菜,真香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告诉人们,诗人在感受外界事物时,常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正是感官之间的沟通,他们才能更全面地描写所咏之物,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他的诗,真香 | 光明夜读

与生俱来的敏感的五官感觉,有时可以决定一个诗人怎么写。如王维自言“前身应画师”,其擅长丹青之技,将视觉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作品色彩感觉十分丰富。

白居易喜好音乐,故而在《琵琶行》中将听觉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是一位嗅觉十分出色的诗人,品读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尽带香味。

在文学作品中,对“香”的偏好由来已久。以《楚辞》中反复出现的香草为其先驱,到汉代以来各种各样的香料自南方或西域而来,对香的描写更加丰富。

他的诗,真香 | 光明夜读

迨至宋代,咏花诗取得了新的发展。就完成度和影响力而言,在黄庭坚作品中,咏香达到了一个高峰。

黄庭坚有一幅《花气诗帖》,七绝起句令人印象深刻:“花气薰人欲破禅”。在“禅”的静与“花气”的动之间,不由让人产生一种紧张感,随着花香深深沁入诗人的内心,“破禅”成为一种快感。

他的诗,真香 | 光明夜读

宋 黄庭坚《花气诗帖》

与《花气诗帖》一样表现香气袭人的,还有创作于元祐元年的五绝《戏咏蜡梅二首》。此作品一出,捧红了腊梅在当时的地位,腊梅开始在京城流行,文化地位一时无两。

其一

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

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

其二

体薰山麝脐,色染蔷薇露。

披拂不满襟,时有暗香度。

前一首诗不直接描写溢出芳香的花蕊,而是写了尚未开放的花蕾,又以“风味极不浅”结尾,给人留下无限想象。后一首则用麝香与蔷薇两种香料对比,写出了梅花独特的“暗香”:虽然被风吹动,但香味尚未溢满胸中,只是时不时悄悄掠过鼻子。

对于黄庭坚来说,闻香品香是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有一位著名的“香友”——苏轼。

他的诗,真香 | 光明夜读

元祐年间,苏轼、黄庭坚二人以黄庭坚酬答别人送的帐中香为引子,庭坚作《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二首》,苏轼有《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又有《再和二首》、《有闻帐中香以为熬蝎者戏用前韵二首》。赠香、烧香本琐事,二人却唱和再三不止。在这些诗中,二人不单写香,且以香为对方的文辞和智慧点赞。

和黄鲁直韵

苏 轼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

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他的诗,真香 | 光明夜读

苏轼在诗中对黄庭坚称赞有加,他写到,黄庭坚为酬答别人送的香品而做的几句诗,就像妙香一样四处飘散,其中的智慧不是凭耳闻心思就能企及的,而是需要像品香一样用心参悟,最好用鼻子来观。

作为书文俱佳的才子,黄庭坚笔下的香是一缕拂动的诗情,贯穿在他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之中。他从嗅觉出发的独特脑洞,是北宋以来“六根互用”在文人生活和审美活动中的一个体现。

品读黄庭坚,“嗯,真香!”

他的诗,真香 | 光明夜读

最浪漫的事,是帮她写作业

这篇文章,让陶渊明的人设差点崩塌

因为找空姐要一条毛毯,她被骂惨了

“你的志愿填了吗?”“打游戏”

蜜汁画风的土味招生视频,心动不?

文字:笑川

图片: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王子墨

编辑:常莹 孙小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