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融不仅数次用言语挖苦曹操,还当着百官面前,公然顶撞后者,这才导致了自己最终的悲剧。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

谈及到孔融之名,不少读者马上会想到,有个让梨的典故。其实这件事,倒也不是后人杜撰加工而成,而是有史实依据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其原文如下:“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此人是汉末名士,以孝义闻名天下,却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也让他得到了后世无数读者的称颂。孔融年纪如此之小,却懂得进退之道,这也让不少长辈对他刮目相看。不仅如此,孔融还在年少之时便显露出了他的过人之处。


此人是汉末名士,以孝义闻名天下,却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在《后汉书•孔融传》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融在他10岁的时候,跟随父亲进京。时任河南尹的李膺是当时的名士,但他退无私交,因此不少门客也都被拒之门外。对此,孔融却想个了办法:“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可以看到,孔融借用孔子和老子(李耳)相交的典故,便成功得到了李膺的赏识。


此人是汉末名士,以孝义闻名天下,却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孔融在他13岁那年,他的父亲染病去世了。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从这里能看到,孔融谦让兄弟,又一直秉承着孝义之名,这才让他在少年时期,便颇有名望。等到孔融成年之后,他凭借在文坛上的地位(建安七子之首),更是成为天下文人眼中的标杆人物。正因如此,孔融经常批评时政,还轻慢过不少枭雄(何进、董卓)。而后者出于孔融名望考虑,也不敢对其暗下毒手。


此人是汉末名士,以孝义闻名天下,却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直到孔融遇见了曹操,这个肆意妄为的枭雄, 孔融的好日子这才到了头。在孔融投效到曹操麾下以后,他直言不讳的性子,也没有得到收敛。最终致使他数次得罪曹操,以至于遭到了全家被杀的恶果。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大意就是,孔融多次冲撞曹操,早就引来了后者的猜忌。后来有个叫路粹的人向曹操进谏,给孔融列了三大罪状。讽刺的是,其中还有一条罪状,是说孔融有“不忠不义”之举。但曹操加害孔融之心已显,所以他便趁着这次机会,借口诛杀了孔融全家。


此人是汉末名士,以孝义闻名天下,却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孔融名望如此之高,乃天下文人执牛耳者。而曹操也是气量恢弘,素来有容人之量。在这种情况之下,孔融最终还是落得了株连全家的下场。按照笔者观点,造成孔融最后这个悲剧结局的,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此人是汉末名士,以孝义闻名天下,却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首先,从主观方面考虑,孔融性格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其情商未免有些太低了。孔融不仅志大才疏,还特别注意自己的名声,且未能正确认清形势。对此,范晔在《后汉书•孔融传》中,也曾这样评价他:“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簄意广,迄无成功。”纵观孔融一生行事来看,他虽然颇有才华,且胸有大志,但是他的能力却远远及不上其抱负。在北海之时,他就曾被黄巾军杀得溃不成军,只好令太史慈去平原县找刘备搬救兵。


此人是汉末名士,以孝义闻名天下,却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后来孔融在担任青州刺史之时,又受到的袁绍长子袁谭的进攻。对此,孔融的表现却有些差强人意了:“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可以看到,当青州受到袁谭攻击之时,孔融还强装出一副名士风范,并导致自己的老婆孩子都落入了敌军之手。可见其盛名之下,未免有些名不副实了。


此人是汉末名士,以孝义闻名天下,却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不仅如此,孔融还因为声明所累,害死了自己的哥哥。据《三国志•崔琰传》注引《续汉书》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孔融的长兄孔曪有个叫做张俭的朋友,因得罪朝中大员,不得已寻求孔曪的庇护。而后者当时不在家,孔融便替自己的哥哥做主,收留了张俭。却不料“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曪﹑融送狱。二人未知所坐。”尽管孔融兄弟二人和他们的母亲都承认是自己做的。但是孔融当年才16岁,其说辞并不可信。由此,孔曪只好代替自己的弟弟赴死。可笑的是,孔融在他4岁之时,将大梨子让给自己的哥哥。却不曾想到在12年之后,他哥哥为换他一梨之情,从而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此人是汉末名士,以孝义闻名天下,却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由此可见,孔融过于注重自己的名声,再加上他没有认清曹操的为人,才让他最后落得了个悲剧的下场。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有一点因素。那便是从客观原因上来看,曹操未尝没有立威之意。许攸是曹操的老同学,又曾在官渡之战中立下大功,可曹操最终还是杀了他。这其中,就有着震慑百官之意。


此人是汉末名士,以孝义闻名天下,却因不忠不孝之罪被曹操除掉


然而一直自大的孔融,却始终没能明白曹操的底线在哪里。孔融不仅数次用言语挖苦曹操,还当着百官面前,公然顶撞后者,这才导致了自己最终的悲剧。

参考书籍:《三国志》、《世说新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