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闻

牛,常熟此物惊艳江苏书展!堪称智慧与颜值担当

摘要:作为国内知名的藏书家,郑振铎知道,这部古籍很有可能就是藏书界一直在寻找的脉望馆抄本《古今杂剧》。《书房里的中国》是反映常熟藏书文化常熟藏书楼的重大题材,选题一来我们就决定在江苏书展上首发,因为常熟的书香文化在全国来说也是一个高地。

还记得2016年央视播出的

《书房里的中国》第一季——

《纸寿千年》么?

当时让全国人民不明觉厉的是,

用时三年拍摄的五集纪录片,

竟然满满都是常熟!

这是国内第一部展示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

书乡何处、绛云红豆、汲古留真、

书归故国、铁琴铜剑,

一帧帧画面,一段段往事,

传神地再现了名震天下的虞山藏书派的风采。



昨天(6月29日),

依托于这部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同名书籍

《书房里的中国——纸寿千年》

在“2019江苏书展”首发。




书中除了收入的五集电视片的台词脚本外,

还增加了史略、传奇、附录三个部分。

赶紧来先睹为快,

堪称智慧与颜值的担当!









在古代中国,

书房是承载一个文人全部文化情怀的空间,

在一间间书斋内诞生了无数传世的

思想、文学、艺术经典。

可以说,书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



虞山藏书派始于宋、终于民国。常熟拥有毛晋、钱谦益、翁同龢等知名度较高的藏书家;拥有铁琴铜剑楼、脉望馆等保存较好的古代藏书楼;拥有《古今杂剧》《仲景全书》等存世的珍贵典籍……自北宋以降,常熟有史可查的藏书家超过500位,留有名字的藏书楼过百座。

《书房里的中国》导演非可:



中国三千年的古籍发展史源远流长、支系庞杂,藏书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重要文化体现。在中国古典的藏书流派中,发端于常熟的虞山藏书派,是一个任何古籍学者都无法绕过的命题。

与全国其他地域的藏书家不同,常熟古代的藏书家具有开放、勤奋、精致、创新等特点。正是他们这种藏书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常熟读书人,使得读书的种子绵延不绝。

常熟是一个江南小城,无论是它的城市面貌,还是它的人文特点都非常精致,所以我们对画面的、对影像的要求也是尽量细腻,能像常熟这个城市一样,有文化、有积淀。

凤凰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倪培翔:



《书房里的中国》是反映常熟藏书文化常熟藏书楼的重大题材,选题一来我们就决定在江苏书展上首发,因为常熟的书香文化在全国来说也是一个高地。我是常熟人,尽管在常熟只生活了8年,但我一直是自称常熟人,一直为常熟自豪!

以下内容节选自该书

(一)

《书房里的中国》节选



△郑振铎

1938 年5月的一天,著名学者郑振铎在他位于上海的寓所内,接到了中国书店经理陈乃乾的电话。

陈乃乾告诉他,苏州古籍市场上出现了一套元明杂剧古本图书,上面还有赵琦美清常道人的题跋。

郑振铎听后,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买,一定要买下它。他说:“我很快就把书款给你送到,你等着啊……”

作为国内知名的藏书家,郑振铎知道,这部古籍很有可能就是藏书界一直在寻找的脉望馆抄本《古今杂剧》。

消失已久的古籍竟然在抗战危急关头重现人间,这令郑振铎异常兴奋。这一刻,郑振铎的思绪飞到了常熟虞山,一座距离上海不足一百公里的小山……

(二)

《书房里的中国》节选

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到四十五年(1617),赵琦美亲手抄校的元明两代的剧本达数百种。所抄之书,一部分为宫廷演出本,俗称“内本”;一部分抄自于小谷的家藏古本。其中有一些本子是赵琦美花钱请人抄写的,但所有的本子都是他本人对照原稿一字一句校对过的。

赵琦美所整理完成的《古今杂剧》,是脉望馆最为动人的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如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等,但更多的则是无名氏杂剧。2 42 种剧作,抄本有173 种,刻本69 种。其中136 种孤本到1938 年已经湮没了3 0 0 余年。



△赵琦美整理完成的《古今杂剧》

赵琦美是赵用贤的长子,受父亲的影响,赵琦美喜欢读书,也热爱藏书、购书。

因为赵用贤,赵琦美以荫入仕,官至刑部郎中。这让他也有了出入皇家内库,从宫中秘藏的文献中抄录散失的元明杂剧作品的机会。

天启四年(1624),赵琦美62 岁高龄。回首一生,感怀不已,自称“世不复知我,而我亦无所用于世也”,唯有“老屋数间,藏书数千卷”,聊可自慰。随着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赵琦美觉得,该是为这些书找一个好归宿的时候了。



△赵琦美整理完成的《古今杂剧》

在同乡的后辈中,赵琦美选择了同样喜爱藏书的文坛大家钱谦益。

他对钱谦益说:“平时我喜欢谈论用兵,想为朝廷所重用,可惜如今没有机会了。你有志于修史,我愿意将收藏在武康山中的几千卷图书送给你。有朝一日,你史书写成给我看一眼,我便终生无恨了。”

(三)

《书房里的中国》节选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经评价钱谦益:牧斋生平有二尤物,一为宋椠《两汉书》,一为河东君。

天启七年(1627),盛夏的一天,一位浙江书商兴奋地赶到了常熟城,他声称带来了钱谦益寻访多年的宋本《后汉书》。



◀钱谦益画像

钱谦益闻讯,顿时失去了往日的沉稳,他在院中焦急地等待着。江浙一带的书商们都知道,这部《后汉书》,钱谦益已经寻访它多年了。

在此之前,钱谦益曾收得《前汉书》。这《前汉书》与《后汉书》合称为《两汉书》,号称宋本之冠。最初,这部书藏于宋皇室,历经战乱流入民间,至元初为书画大家赵孟頫所得。到了明朝,《两汉书》再度散入民间。万历四十五年(1617),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钱谦益从新安商人处以千两白银收得《前汉书》。

这一次,书商从乌镇而来,据说他是在一家面食店无意间发现《后汉书》的。

钱谦益一见,果然与《前汉书》一致,不禁欣喜若狂。至此,钱谦益历经数年时间、花费1200两白银,终将这部被无数收藏大家推崇备至的宋版《两汉书》收得囊中。



△宋版《两汉书》

(四)

《书房里的中国》节选

1948年11月17日,上海。

一位青年人和妻子、女儿提着行李,正在机场等候美国西北航空公司最后一班赴美的飞机,青年人看上去30岁左右的样子,神色凝重,眼里透出一丝不安,但举手投足间难以掩饰与生俱来的儒雅和倜傥。

他叫翁万戈,清代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五世孙。这一年,他留美10年后带着妻女回国,目睹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崩溃,他为战争造成的苦难忧心忡忡。为躲避战火,他整理了他名下的翁氏文物,将翁家世代相传的古籍、文献及书画藏品陆续装箱,找最可靠的公司办理了海运手续。



△翁氏祖居“䌽衣堂”内的中堂对联

48个小时后,翁万戈和家人抵达美国,可接下来的日子一直没有船的消息。当时,另外一个上海的收藏家也是用海运,结果整条船都沉没了。每一天,翁万戈一家都在焦灼不安的状态下度过。3个月过去了,那些藏品还在海上慢慢地“漂泊”,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啊?这时,他手上所持有的,仅仅是几张运输的收据。

直到1949年春,一天海关来信,要翁万戈去海关开箱,检查有没有要交税的物品,开箱一看,海运的翁氏文物完整无损,当时的心情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翁万戈回忆:“一切文物安抵纽约,开始了我‘守藏’的任务,实质上做了这一部分翁氏六世收藏的传人。”

更多的小编就不剧透啦,

等《书房里的中国——纸寿千年》正式开卖,

收藏一本去吧,

看咱常熟作家金曾豪老师写的序,

就知道有多美了~

读书是聆听,著书是倾听,藏书是积淀和传承。这些都和书有关,也便与人的成长有关。天地间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海啸,是万物的萌发和成长。

因为有书,书房格外安静。落地窗外,河里,咿呀地正过着一条小船……这是在常熟。

——节选自《书房里的中国》序

来源:i常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