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家长填报志愿时,衡量志愿好坏的标准时很功利的,就是考虑选择了这个学校或专业,是不是有利于就业。家长们在填报志愿时,有不少人很容易将孩子自身需求忽略了,而更多地考虑功利的因素,比如,未来的就业,收入等要素,而没有考虑孩子自身的性格、志趣和爱好。

高考志愿填报已经接近尾声了。到底该给孩子选择怎样的学校,选择怎样的专业,几乎是所有高考学生家长的共同难题。

高考结束后,属于考生的战场已经鸣锣收兵了,该轮到家长们挥舞兵器上场了。家长们多数都是在查阅到孩子准确分数之后,才开始思考孩子填报志愿这一难题。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很多家长禁不住直接就向有经验的老师、亲属、朋友直接发出一个经典的难题:能给我孩子推荐一个好志愿吗?小编虽说没有担任中学教学任务,平时对高考研究也不多,但近几日也频繁地被人问到这一经典难题。为什么家长和孩子们会有这一问?

第一,因为家长们研究志愿填报的时间过短,积累有限。记得去年12月,我就提醒家长们要开始准备学习研究志愿填报问题了。虽然许多人都有这个先行一步的建议和提醒,但半数以上的家长,仍然坚持要等到高考分数出来以后再说。但实际上,等高考分数出来以后,离高考志愿填报的截止时间就很短了,在短短的时间里要考察到匹配到考生分数的学校和专业,要考察学校的校风是自己心仪的,难度就比较大;

第二,因为家长填报志愿时考察的要素太单一,没有综合考虑。家长们在填报志愿时候,考虑的核心因素是我家孩子这个分数上哪个大学是性价比最高的,这个分数没有被浪费掉。的确,不浪费分数,升入一个适合这个分数的学校和专业是我们填报志愿时必须要考虑的,但不应是最重要的要素。除了分数之外,我们还应考虑的要素有:孩子的兴趣爱好、未来的职业定位、人生价值追求等;

第三,家长填报志愿时,衡量志愿好坏的标准时很功利的,就是考虑选择了这个学校或专业,是不是有利于就业?是不是将来能拿高薪?因而就会导致一些热门专业招生的分数直线上升,而同时又出现了了一些冷门专业,甚至导致少数专业出现了无人报考,大学不得不终止招生的地步。专业冷热就反映了学生和家长对求学就业的功利性需求。

既然家长们已经错过了最佳准备志愿填报的时机了,当下,志愿填报最后阶段,学生和家长们要克服这个永恒难题,该填报怎样的志愿,才算得上是“好志愿”?

第一,把考生兴趣爱好和职业追求放在第一位的志愿才是真正的好志愿。家长们在填报志愿时,有不少人很容易将孩子自身需求忽略了,而更多地考虑功利的因素,比如,未来的就业,收入等要素,而没有考虑孩子自身的性格、志趣和爱好。忽略了孩子自身需求的志愿,很容易导致考上大学的孩子的“厌学”。如今的大学再也不是过去那种“快乐的大学”,大学也必须要苦读才能顺利过关的,没有自身对学校、对专业的热爱,要坚守到底还是有难度的。所以,家长们就要在填报志愿时,将孩子自身的学习动机、兴趣和爱好挖掘出来,填报注重自己孩子需求的高考志愿。只有这样的志愿,才能让孩子今后的学习变成“快乐的旅程”而不是“痛苦的深渊”;

专业选择也不是越“热门”越好,热门专业眼下就业形势不错,但也许毕业时就业的难度就加大了;有的学生有自己长远的职业、学业的规划,如果选择的专业冷门一些,也许对自己未来发展更有利。小编的一位同事的儿子,就对历史专业情有独钟,非历史专业不学,因为这个孩子将来渴望做研究工作,对自己学历的要求是至少要读到博士学位;

第二,把学校优劣放在重要考核范围的志愿是好志愿。在分数有限的条件下,绝不浪费分数,将分数的效益最大化,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学校。我国目前是把大学划分成了几个类别:985、211、普通一本、二本和高职高专这样几个不同的大类,这是一个由高到低的层次。小编历来主张“本科选学校,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的原则来填报志愿,也就是说,对于准大学生来说,要尽可能选择层次高一些的学校,按照985、211、普通一本、二本、高职高专这样顺序依次由高到低地进行选择。要把自己的考分发挥到极致,绝不浪费自己的分数;

第三,把未来求学和就业数据放在考核范围之内的志愿才是好的志愿。在同等层次学校之间甄选之际,要考虑所选专业的排序,比如,A+、A、A-等;同时,还要搜集该校、该专业学生就业率的相关数据,为以后继续深造或者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拉拉杂杂地说了那么多,简单归纳就是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决不能盲目跟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