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美声太高雅而自己水平不够

有人说,用美声唱流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许多人对美声始终存在一些误解

对于这些疑惑和误解

廖昌永在接受《新民周刊》的采访中

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新民周刊》:节目中有不少歌单都是现在的流行音乐,您觉得美声能够唱流行吗?

廖昌永:很多人对美声有约定俗成的误解,认为我们歌剧演员就只能唱歌剧,要是我们唱了流行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其实,我曾经在十年前出过两张唱片,一张是《情释》(2007),另一张是《情缘》(2010),都是流行歌,当时我在做这两张唱片也有很多人不了解,说我怎么突然唱起流行歌来了?后来我跟我的老师周小燕先生讨论,周老师问我怎么唱,我说用美声唱,周老师说我支持你。

廖昌永独唱专辑《情释》作品

廖昌永从“跨界”到“跨借”,敢于借鉴,是中国美声进步的源泉

其实歌曲的演唱,从发声的技术上讲,是分成通俗、美声和民族,但是,归根到底,不论用什么方式演绎,都是为了唱好听。我当年跨的是演唱技术的界限,但更多的是,跨界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借鉴。所以我的“跨借”是“跨越借鉴”。

风雅颂——廖昌永独唱音乐会

我希望用美声的发声技术来丰富一首歌曲的层次、色彩,(从而增加)歌曲的张力。我是把它当做一个艺术歌曲在唱,所以我唱出来势必跟流行歌曲有不同,因为我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演绎这首歌。

对于流行歌手来说,他们也需要歌唱技术的支撑,如果只是凭着天赋,没有系统的训练,那唱出来的流行歌曲可能会比较单一,可能不会长久。如果有歌唱技术、音乐修养等各方面来保证,他们能够走得更远。

《新民周刊》:其实,这些年您也一直在做古典与流行融合的工作。

廖昌永: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做了“中国艺术歌曲百年”音乐会,“毛泽东诗词艺术歌曲”音乐会、“风雅颂”范曾诗词艺术歌曲音乐会等。去年和今年,我又分别做了《春思曲》《我爱这土地》等作品,作品出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

廖昌永从“跨界”到“跨借”,敢于借鉴,是中国美声进步的源泉

于是我们乘胜追击,在今年还举办了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也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这次比赛的筹备工作其实很紧张,从发布消息到报名到比赛,只有短短一个月不到,但来自全球的报名参赛者多达627位,最终我们挑选了60位来上海参加复赛决赛。我们还对决赛进行了网络直播,观看量很可观,在业内也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第一届比赛,能得到这么好的反响,真的非常欣慰。

不仅如此,我们邀请的评委中,来自德国基尔歌剧院的艺术总监莱茵哈德·林登和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院长哈特穆特·霍尔听完比赛后,当即表示希望在德国成立一个中国艺术歌曲研究中心;另外赵季平、陆在易两位著名作曲家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我们相信,这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推广是有非常好的帮助的。

廖昌永从“跨界”到“跨借”,敢于借鉴,是中国美声进步的源泉

《新民周刊》:在《声入人心》节目中,很多选手也都提及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能让观众走进剧场。目前我国的歌剧、音乐剧市场大概是怎样的?

廖昌永:在全国范围内,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其艺术演出市场氛围自然是会好一些。但现在西安在打造音乐之城,成都在打造世界音乐之都,各地都在努力推动文化建设。

但现实情况是,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文化中心、大剧院,这些地标性的建筑是建好了,却可能出现卖不动票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演出人员比观众还要多的情况。

人家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其实人声是非常美的,因为它有情感,开心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愉悦的时候,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看了节目以后,能够有兴趣走进剧院,现场听会比电视里看更有冲击力。

我更希望通过这一档节目,推动我们的古典音乐市场,推动我们的剧院有更多的内容,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盘活我们国内的剧院、剧场。

事实上,去年一年,我们的歌剧原创剧目就有170多部。这是很了不起的。当然,我还是希望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要尊重艺术规律,不要大跃进式的,我们要创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艺术剧目。

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蔡文姬》廖昌永、王庆爽、张英席

《新民周刊》:为什么国外的歌剧、音乐剧可以一演就是十年?与他们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的歌剧、音乐剧市场有哪些不足,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


廖昌永从“跨界”到“跨借”,敢于借鉴,是中国美声进步的源泉

廖昌永:做一部剧,其实首先要做的是市场调研——规划有多少年,准备亏本多少年,准备在多少年后盈利,制作过程中要反映什么主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制作过程,国外的戏往往一开始就会按照十年的规划来做。而除了剧本身,还会考虑剧的延伸产品、全球推广等。比如一个戏确定了十年的演出周期,就会每天演,因此剧场的设计、座椅的设计都是按照十年的规划来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但在国内,我们目前可能只关注到了经济收入,没有看到投入和制作的这个流程。也没有考虑演员的培养,舞台的磨合,公演之后的社会公关、市场的宣传等环节,造成了我们快速创作、快速收尾。

《新民周刊》:那怎样才能让更多观众愿意走进剧场?

廖昌永:演出市场,有时候是“戏包人”,大家因为一个戏熟悉了一群演员;也有时候是“人包戏”,观众是因为喜欢这个演员,让一部戏火遍大江南北的。作为我们演员来说,尽心尽力,把这部戏演好,制作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只有高质量的作品才能吸引到观众到剧场里来看,否则,即便是来了几个大牌的演员,如果是不珍惜自己的羽毛,被这部戏毁了那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觉得不论是制作方,还是演职人员,大家每个人都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团队的付出,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心态演出、制作作品的话,我想中国的文艺再攀高峰是有希望的。

廖昌永从“跨界”到“跨借”,敢于借鉴,是中国美声进步的源泉

喜欢唱歌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了解更多”进行系统的学习或使用手机百度一下“说话式唱法app”进行系统的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