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南阳讯 2017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语文教材统一更换为部编本教材,入学后先学的不再是字母“aoe”,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一颠覆传统语文学习的变化,今年依旧让不少一年级新生家长疑虑重重:过去都是先学拼音后学汉字,现在这样学到底怎么样?昨日,记者走进市第十五小学,与分别任教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聊聊关于识字和拼音的那些事儿……

小学新生,先学汉字

无拼音识字,回归教学传统

入学先学“天、地、人、你、我、他”,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然后才学拼音,通过三字经、儿歌、韵语等多种形式,在图文对应中,识记最常用的汉字。这是部编本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在2017年全国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之前,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版本大概有人教版、语文版、湘教版、长春版、苏教版、教科版、冀教版、西师大版、沪教版、鲁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等10余种,现在孩子们所用的“部编本”新教材汇聚了各地教材的优势,比如,苏教版语文书中的情境图被吸纳到新教材中、北师大编写的教材先识字后学汉语拼音的方式被借鉴等。

在2017年之前,南阳城区一直使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虽然北师大版的教材编排是先识字后学拼音,但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还是把拼音的学习提到开学第一课。而部编本教材把拼音学习推后一单元,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孩子们在学习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进行汉语拼音系统学习,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师的教学规律。”市十五小高级教师、一(5)班语文老师王健说,比如《日月水火》这一课属于象形字归类识字。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过程,让孩子通过看图理解字义、认清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激发识字的兴趣,“孩子先入为主,对汉字留下深刻印象,既遵循了识字规律,又把孩子的生活经历融入学习中,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古人没有学拼音,不是照样可以识字?《三字经》《蒙学》《大学》《中庸》等传统的语文教育,就是从认字开始的,在没有拼音帮助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慢慢认字。”市十五小高级教师、二(6)班语文老师冯淼说,何况,课本上有很多连环画和象形字,这些都可以作为辅助工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汉字的字形和字意有更深的认识。这也是继承无拼音状态下的识字教学的历史经验。

拼音只是识字的一个工具

“不过,家长们急需纠正一个认识误区。新教材不是不让孩子学拼音了,而是推后到第一个识字单元后再学。对拼音教学的要求降低了,不要求拼音听写、默写、抄写。拼音只是工具,通过拼音认字就行,学拼音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识字,它居于辅助地位,服务于识字正音说普通话,把拼音弄得太难也没有必要。”冯淼说。

汉字是生活中常碰到的,孩子们更熟悉,而拼音作为一个符号,孩子们生活中几乎很少接触,家长认为很容易,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学起来很难很枯燥,他们也不清楚为啥要学拼音。教学顺序更换后,孩子们先接触汉字再学拼音,用熟字带拼音,学会拼音,可以认识更多的字,就会知道拼音作为一种工具,是很有用的。这样的调整,更符合人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经过一年的教学,冯淼发现先识字能让孩子们对字的兴趣大增,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识字渠道,比如阅读、看带字幕的动画片、看路标牌等,所以,孩子们的识字速度和识字量并不会减少。

新教材弱化拼音地位,那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有无必要用拼音启蒙?关于这一疑问,王健认为,对幼儿来说,无论什么样的字或拼音,无论大小如何,在孩子眼中它就是一幅画,对字的认识也是一种无意识记忆,“比如p,用泼一盆水的图片来形容,孩子们看到这幅图知道这是p,这种无意识的熏陶,对孩子感知世界并无不妥。”

识字班、拼音班没有必要

部编本教材的最大特点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亲子阅读被编入了语文课本,并设置了专门的《和大人一起读》《口头交际》栏目,要求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朗读、阅读和口语表达。

“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报识字班、拼音班,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亲子共读的过程,就是孩子识字的最佳过程。”冯淼说,最起初的识字过程就是亲子共读中产生的。孩子会经历一个家长范读、自己听读认字的过程,“生活中到处都是汉字,随时随地都能认字,如果还没上学就强加负担,会给孩子带来识字和拼音非常枯燥的负面影响。”

现在不少家长有玩手机电脑的习惯,家长的错误示范,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坐下来跟孩子一起看书、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成为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朋友,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爱读书、会读书、重积累的学习习惯。这个共读时间最少应持续到12岁。”王健建议说。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陈菲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