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据出土简牍实物,始创于秦朝,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还叫分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隶书,隶书在整个书法史是重要的一个阶段,从书体的发展脉络来讲,隶书的学习,对于其他书体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学好隶书,对于掌握与理书法历史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种书体上承秦下开魏晋南北朝,写好了其他书体不在话下

程邈:相传程邈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

学习隶书首先了解隶书的发展及不同隶书碑刻的个字的特色。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拆解开来以点画形式来分析,隶书是把一根等粗细的篆书线条切割成短的横画和竖画,再加上提按顿挫,就形成了横、竖、撇、捺、点等各种点画形式。再就是篆书的一根圆曲的线条逐渐减弱弧度,伸平变成了直线,而有的却增加了弧势,一波三折,这样加强了点画的对比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平淡变得丰富,成了一种表现力丰富的字体隶书,又称八分书。

一种书体上承秦下开魏晋南北朝,写好了其他书体不在话下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 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上。

《祀三公山碑》是篆隶相兼,结体介于篆、隶之间。它把大部分篆的弧形掰直,而又没有明显的蚕头燕尾。而这,正是篆刻的常用方法。

隶书的点画与篆书的点画有两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短,二是波磔,刘熙载《艺概》说“结短势险”。从造型上看,“结短”是指分割出来的点画再长度上不如篆书,“势险”是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把回环缠绕的篆书线条切割成横的和竖的短线条之后,在书写上就变得“笔笔断,断而后起”,就形成了笔画之间不是一笔连写而是相互搭接,缺少了转折。

一种书体上承秦下开魏晋南北朝,写好了其他书体不在话下

隶书《石门颂》

隶书的结体横平竖直,撇捺一般是上细下粗,左右基本相等,形成一般左右对称的特点。横画蚕头燕尾,蚕头写重的相应燕尾也大,蚕头小的燕尾写的也小,不然左右点画重量感不相当,就破坏了横平竖直的结体特征。

书法史上有人评价汉隶“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这里说的不同包括点画、结构等。汉隶点画、结体形式很多,大致归结为三类。

一种书体上承秦下开魏晋南北朝,写好了其他书体不在话下

《杨淮表记》

第一类以《石门颂》为代表的,注重线条型。《石门颂》《杨淮表记》等,线条硕长,粗细变化不大,两端藏头护尾,基本是圆笔起笔,圆笔收笔,还有篆书线条的影子,没有明显的蚕头燕尾。我们在临摹这类碑帖时,注意强调线条中段的饱满和舒展,行笔时将毛笔向运行的相反方向倾斜,这种用笔形式成为逆行。写出的线条特点是两边生涩毛糙,有苍茫浑厚之感,有类似于摩崖石刻那种风雨侵蚀的效果。一定注意书写这类字时,行笔不要快、滑,就像有物体阻挡一样的感觉,写熟练了还有有颤的动作,写出来的线条如万岁枯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涩进,新手初临不会写出这种感觉,只要记住这种书写用笔方式,长期练习,就会掌握的。

一种书体上承秦下开魏晋南北朝,写好了其他书体不在话下

《张迁碑》

第二类以《张迁碑》为代表,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两端方起方收,很少蚕头燕尾和波磔,有的即使有也写的短平快,较为含蓄。线条平直,中段较为厚实饱满,注重内敛含蓄。特征是“平硬厚重”,更显质朴。临摹此类碑刻,横画竖落笔,竖画横落笔,起笔要方,要写出“折刀头”的形状。线条中段行笔笔锋要按下去,用笔沉着,艰难前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就像是农民耕地时的犁头翻地一样,见过农民犁地的能想象出那种样子。

一种书体上承秦下开魏晋南北朝,写好了其他书体不在话下

《曹全碑》

第三类就是以《曹全碑》《礼器碑》为代表的,蚕头燕尾极明显,撇捺收笔上挑,点画粗细变化很大,造型上装饰意味浓重的,是最典型的汉隶,属于华丽一族,成为初学隶书临摹的对象。在临摹此类碑帖时,主要强调笔画的两端,尤其是长横,要斜切落笔、顿挫,之后调整笔锋,一边行笔一边提起笔锋,要注意速度不要太慢,收笔时要按下去,燕尾要大,在轻轻挑出,临摹《曹全碑》类型的碑刻,显著特点就是外轮廓造型和书写速度快慢的变化,在书写时要仔细体会。

一种书体上承秦下开魏晋南北朝,写好了其他书体不在话下

《曹全碑》部分单字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刘熙载《艺概》指出“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同,以峭激蕴纡余,以倔强寓款婉,斯征品量。”,所以写隶书也不要过于张扬,关键要写出隶书的“品量”。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