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习水河流域文化遗产调查队发布阶段性成果,确认该流域的4孔有明确纪年文字的崖墓,建立起贵州将来崖墓的断代标准。同时,还首次在该流域发现汉代聚落遗址。

过去9天里,来自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大学等单位和大学的专家、学者,从习水河源头出发,对习水河两岸的文化遗产,开展了初步调查。

在本此调查中,还新发现了一批汉代崖墓,并对两年前在该流域发现的崖墓进一步甄别和辨读。调查队确认,贵州省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崖墓,是位于习水县大坡乡建筑村海鱼村的“海鱼1号”崖墓。

结合新发现,调查队确认,贵州省迄今仅有的4孔带明确文字纪年的崖墓,均位于习水河流域。其他3孔分别是:三岔河镇境内的“章武三年”崖墓、程寨镇红旗村境内的“白村1号”崖墓、大坡乡境内“南明永历四年”崖墓。

基于上述发现和分析,9月18日,调查队专家组组长、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李飞在小结会上宣布说,这些有明确文字纪年的崖墓,建立起贵州今后对崖墓考古、研究的断代标准。

同时,通过辨读墓刻文字和对比崖墓形式等,确信在汉代时,黔北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崖墓,系来自四川的匠人开凿,而黔北崖墓也属于四川崖墓类型。

据了解,调查期间,地下组在习水县寨坝镇白骡坝发现了汉代陶网坠,初步判定该区域为汉代聚落遗址。这是首次在习水河流域发现汉代居住遗址,有助于研究汉代人的生活。

发源于习水县的习水河,是赤水河右岸一级支流,流经习水县、赤水市和四川省合江县,在合江县城附近与赤水河汇合,然后注入长江。历史上,走水路从长江分道往黔地的古人,把赤水河称为“大溪”,习水河为“小溪”。

李飞说,结合崖墓、白骡坝陶网坠等发现,可以确定习水河流域曾是川黔两地文化、经济传播、碰撞和融汇的通道之一,沿岸或有较重要的聚落遗址。

此外,习水河流域文化遗产调查组在沿河村庄,发现了一批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和优秀文化传承的碑刻、牌坊、传统建筑等。在村民家中,则记录到明清时期乡绅文化、家族文化的实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