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外滩教育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专访耶鲁终身教授陈志武:中国经济要转型,资源需优先转向人文教育”,看完不禁有了一些思考。作为在美国本科选修三百多个学分,基本上把感兴趣的科目都上了一遍;从商科转战人文学科的我来说,不禁与陈博士产生了一些共鸣,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疑虑。到底是经济推动了教育转型?还是教育转型推动经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又开始闪光啦。

首先针对陈博士的采访,我想做几个总结:

陈教授的经验让他发现在“创新驱动型经济”之下,想要推动经济转型,教育必须优先转型。而在耶鲁任教这么多年,他发现中国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具体是领导力和思辨能力。

他觉得是以下几点影响了教育转型:

1,创新的前提是你得会思辨

中国学生缺乏思辨能力

2,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中国学生普遍比较顺从

3,美国教育系统的个性化学习

与国内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的差别

4,中国教育缺乏通识教育

没有提供学生发现兴趣的机会

通识教育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

首先,我非常认同陈博士说的关于美国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系统内。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前两年基本上是social science, science, arts等不同学科的学习,这样一个过程其实是在帮助你去发现你到底对哪个领域的学科感兴趣,从而Narrow down your choice,等到第三年的时候,你开始有目的性的去学更专业的东西。

当然如果学了两年,你还是不明确自己喜欢什么和对什么感兴趣,那么你也可以继续选修不同的科目。我在美国前两年选修的课程有:哲学、日语、数学、编程。。。基本把自己感兴趣的都学了。但我会发现,我的同学们不一定会像我一样,他们会觉得学完social science, science and arts是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探索的过程。

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允许你去犯错,挑选自己喜欢的科目,从而发现自己最终的兴趣所在。正如陈博士所说的“通过了解不同的学科,找到你的兴趣、发现你是谁、你的激情在哪里。到了大学毕业后,学生可以往尖端发展,也就是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其实,我到大三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因为我学商是受父母的影响。但是大三大四的时候,由于同伴的影响,我开始选修人类学和心理学,并且选择了非营利性组织与管理成为我的副专业。目前,我很有幸的一直在非营利和教育行业工作。我想这是通识教育给我的最大的礼物,即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

从通才到专才,人文到理工科

很多人本科毕业后会直接读硕士,这样的道路对比较技术性的专业来说是不错的,比如会计。但是对于经验型的工作来说,也许这不是最恰当的道路。陈博士说“这样一来,美国大学更能培养通才;专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专才通过研究生教育又专又深。”

其实对于陈博士的这句话,我没有理解透彻。我不明确他所指的通才是经历过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还是人文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因为就我对教育的思考而言,不同的专业都是方法论,只要教育做得好,思辨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不同的学科都是可以培养的。所以我暂且理解陈博士所说的通才是通识教育下的人才。但是,以中国对“通才”的要求来看,与美国通识教育下的“通才”是不匹配的。

举个很小的例子,我在美国选修的数学课都是专业课级别的,而很多美国学生选修的通识科目的数学课是达不到专业课要求的。可以理解为,中国对通才的要求比美国通识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通才要求更高。同时,我身边后来在通识教育结束后,学习人文科目,比如哲学和文学的小伙伴来说,之后也是学术道路越来越窄。本科到研究生的道路就是这样的,因为一个学科可以细分的太多太多了,本科相对于研究生来说是通识教育。

经济与教育的推动关系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我在学商的时候,一直思考的问题: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体制,还是政治体制决定经济发展。虽然商科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但四年的学习,谢谢商科给我了一个对世界很宏观的角度,因为毕竟什么东西都离不开钱。

陈博士说“学以致用可以被看做是原来物质短缺社会所追求的教育价值导向。。。但是,现在产能过剩了、物质不再短缺,所以,把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跟特长尽量配置得一致,是整个经济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关键因素。”

我很同意陈博士的这个观点,我只是想再深入一些。的确现在留学生选择人文社科目或者去文理学院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会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去看,基本上吧,概率上讲,学习人文科目的学生,家庭条件是不差的。因为确实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你才会去思考更深的东西,才会进入人文探索的领域。

所以,一定程度上,也许是经济先推动了教育。我们也可以发现,一开始最早留学的那批学生,一般都是学习计算机编程,然后商科,目前,人文学科越来越火。

目前,国内经济越来越好,就像陈博士说的那样“要从追求工具化教育转向兴趣化教育”。而我也相信,教育的转型可以反哺经济。但同时需要警醒的是,中国的人文研究与西方国家来比较,落后的太多太多,诸如学术研究,课题关注等等。所以当学生在选择人文科目的时候,也要清楚的考虑之后工作的走向。也许你所学习的某个人文科目在内地根本没有发展的潜力,但同时你也可能你会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

本期作者

JingC

2014年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本科,市场营销专业,非营利性组织副专业。在美期间选修了将近300多个学分,最终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在于人文类学科。2014毕业后加入美丽中国,在昆明郊区支教两年。期间不断思考“好的教育”和“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至今未找到答案,反而更困惑了。但希望是可以通过教育,在学生身上看到以下几个品质。

“Kindness, Empathy, Humility, Non Sibi.”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