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滩村距沿河自治县城15公里,属一类贫困村,辖7个村民组,320户1379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86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66人,有党员18人。计划2018年脱贫出列。

为提高整村经济收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近年来,该村在基层党建、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夯实基础,增加投入,引进合作社发展产业等,农户增收致富正在稳步推进。

夯实党建 阵地建设不放松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陡滩村抓住党建这个关键不放松,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村民自治,确保了党对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力推动了全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凝聚合力,建成一块强阵地。陡滩村委会办公楼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功能不完善,加之办公设施设备缺乏,导致办公效率不高。为加强村委会阵地建设,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该村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向县财政局争取到4万元经费,修建了厨房、卫生间,硬化了村委会院坝,制作了栏杆和村务公开栏。并从县人大争取到了会议桌椅、沙发、电脑、打印机、文件柜等价值4万余元的办公设备。同时,对接县移动公司为该村安装了宽带、县文广局赠送价值3万余元的蓝球架及其他体育器材。有效地加强了该村阵地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加强学习,筑牢思想高地。该村通过会议宣讲、院坝会宣讲、田间地头宣讲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支部活动日”等基层组织活动,把党的好政策、好声音不折不扣传递到党员和群众中去,进一步增强了全村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坚定了带领群众发展奔小康的坚强信念,提振了党员群众发展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截至目前,该村召开党员群众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170人次,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宣传干部上讲堂”等系列活动40人次,同时,组织全村工匠人员培训共20人次、技能培训贫困户50人次。

团结奋斗,建强一个好班子。在陡滩村,凡涉及人、财、物及关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必须层层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按照“会前多交流,会中可讨论,会后不扯皮”的原则,自觉维护着班子的团结。同时,村支两委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党员干部群众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并建立卫生清理长效机制,整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做强产业 脱贫攻坚不掉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两年来,陡滩村依托生态优势,在县人大的帮扶和驻村干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引进沿河祺瑜园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350亩软籽石榴产业。该村村民除了流转土地给合作社,还长期在基地除草、施肥,有效地解决了本村农户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群众获得感。作为该基地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市人大代表的封济瑜,在她看来,发展软籽石榴产业,既是为百姓谋利,同时也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她告诉笔者:“作为人大代表,与群众一同栽种果树,就是想带动村民的积极性,让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作为基地负责人,要竭尽全力把软籽石榴产业做大做强,带动陡滩村的群众走上一个好的致富道路。”

陡滩村玫瑰园项目建设是沿河文化旅游开发重要项目之一,涉及全村316户,1500多亩土地,建设好该项目有利于提升全县生态旅游形象,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当地百姓生活质量,对全县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该园区共栽种玫瑰和樱花1200多亩,修建观光小木屋28座,新修产业路2条12公里。该项目农民工全部来自本村,每人每天按100元劳务费计算,极大地提高了农户收入。今年1月,陡滩村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喜领苏州对口帮扶村集体经济玫瑰园小木屋建设经营项目入股分红款。参与这次分红的村民罗朝友掩饰不住喜悦之情:“既有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资金,又有每日打工收入,还离家这么近,我觉得很满意,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牢固基础 幸福指数不走低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关键。几年前,该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没有活动场所,河床边和公路上,由于长期无人清理,环境卫生亟待治理。

如今,可不一样了,该村驻村干部和村四职干部抢抓机遇,多方协调争取项目和资金,投入52.2万元,新修公路桥梁一座,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及过往车辆。投资28万元修建的924平米的文化广场,给村里提供了开展各项活动的场所。投资10万元硬化的庙树坝文化广场,极大地丰富了本村村民的文化体育活动。投资3.8万元维修后的学校,硬化的小操场,为孩子们带去了安全保障和尽情玩耍的乐园。投入200多人次劳动力,1.7万元新修涵洞,改造排污管道等,让村里环境卫生得到极大的改善,并形成了卫生清理长效机制。饮水项目前期工作也已启动。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和改造,改变了村容村貌,方便了群众生活,提高了群众幸福感。

“以前的时候我们这里出门是脚都不知道往哪里踩,现在,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村民罗朝华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该村积极推进2018年度农村危房改造、“三改一化”工程项目建设和乡村量化等工作,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目前该村已完成“三改一化”项目23户,还有145户正在施工中。

下一步,该村将继续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定期对整村环境卫生进行连片清扫治理,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以此提升群众生活的环境质量和幸福指数。(杨艺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