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症反应期,大部分肾病患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尿蛋白的加号数量所吸引,这次是尿蛋白3+,下次是尿蛋白1+,心情也随之起伏。

其实,这只是肾病检查中存在的多个误区之一。

误区一:过于关注尿蛋白的加号数量

误区一:过于关注尿蛋白的加号数量

尿蛋白到底有几个加号,当然需要关注,而且加号数量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漏蛋白情况成正比。

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尿常规检查本身的缺陷,导致它并不能准确反映肾脏漏蛋白的情况,更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或修改。

真正有效的应该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这是目前公认较为准确的评估肾脏漏蛋白情况的手段。

因此,将尿蛋白的加号数量当做一个较为模糊的参考值,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它很方便,而且很便宜。

误区二:不关注肾脏B超

误区二:不关注肾脏B超

肾脏B超做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价格不低,再加上医生们通常只有非常必要的时候才会要求患者去做,所以大部分患者对肾脏B超不太关注。

这里为什么建议大家多多关注肾脏B超呢?因为它能反映几个重要指标:

①可以反映结石、囊肿的情况,对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②可以反映肾脏体积的变化,对及时发现肾实质的病理改变非常重要;

③可以反映肾脏血流信号的变化,对把握肾脏发展进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每三个月或半年做一次即可。

误区三:肾衰竭患者只关注血肌酐

误区三:肾衰竭患者只关注血肌酐

临床上为了方便起见,用血肌酐的数值作为肾病各阶段的划分标志之一,再加上流传颇广的“血肌酐超过707μmoI/L就是尿毒症,就需要透析”的说法,使血肌酐成为肾衰竭患者最关注的指标,甚至是唯一关注的指标。

其实,由于肾脏特殊的代偿机制,血肌酐的数值变化并不能准确反映肾功能下降的程度,真正的“金标准”应该是ECT检测出来的肾小球滤过率。

除此之外,电解质、免疫球蛋白/补体等都是比血肌酐更准确、更具体地反映肾功能状况的指标。

当然了,比上述内容更重要的,是肾病患者能够大体看懂化验单。据调查,大约3%的肾病患者还停留在对肾病一无所知的阶段,恐怕很多好时机都会浪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